高职院校激活全要素落实“大思政”的路径探析

作者: 薛兴兴 柴旭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我国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落实“大思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高职院校在落实“大思政”中遇到了一些困境,究其原因是高职院校系统中各要素活力未充分激发,因此,基于此,从激发高职院校系统各要素活力和加强要素间的互动出发,逐一探讨做好思政工作的路径,切实提高高职院校的育人实效。

[关键 词]高职院校;要素;大思政;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4)23-0121-04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职院校将贯彻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认真贯彻执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一些负面转变,本研究抓住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这一变化,认真梳理分析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开展遇到的问题,发现高职院校在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自身系统各要素尚有进一步开发空间,系统机制尚有待完善之处。因此,本文从四个层面为高职院校落实“大思政”找到了新的出路。

一、高职院校落实“大思政”的意义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技兼修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高职教育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理念,践行教育初心,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此进程中,职业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据统计,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走出校门,步入一线工作岗位,为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贡献技术技能。面对规模庞大,承担着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如何将其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因此,坚持党的领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全面落实和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撑我国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撑。

(二)为高职思政工作营造全新气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其摆在战略性的高度,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全局性、根本性变化,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但就高职院校而言,在深化落实思政教育,践行“大思政”理念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架构方面未作全局谋划,缺乏顶层设计;在执行环节,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参差不齐,思政育人水平低,思想政治教育消极被动,态度敷衍等;在终端环节,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缺乏有效评价反馈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给高职院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因此,迫切需要在高职院校继续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深挖高职院校思政育人资源和潜力,打造职业院校育人新模式新品牌,以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逐步唤醒影响其他职业类院校,从而在职教领域掀起思想政治教育之风,为职业教育的思政工作开创新局面,营造新气象。

(三)为高职学生系好“第一粒扣子”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同广大青年一样处于青春期,具有心理上的动荡不稳定且易受外界影响等特点,因此,针对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只有抓好青年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期,才能帮助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守高尚情操,形成健全人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其生源渠道多样,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知识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尤其以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表现最为明显,针对这种现状,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较之本科院校更为紧要和繁重。因此,在高职院校加强德育,帮助学生树立先成人后成才的理念,加快补齐自身思想政治理论的短板,真正在个人成长成才的赛道上实现由跟跑到并跑到领跑的转变。

二、高职院校落实“大思政”的问题梳理

高职院校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上级部门关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部署,在落实“大思政”理念的过程中,种好责任田,守好一段渠。但是,受自身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出现重技能轻思政,各部门间“单打独斗”,缺乏一盘棋思想以及高职院校各种资源沉睡,未能充分挖掘等问题,影响高职院校育人实效。

(一)“自我设限”,重技轻德

首先,职业教育传统办学使命的影响。自职业教育开展以来,承担的任务就是面向一线,培养实用型、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因此,虽然国家层面在全国范围内自上而下推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是职业教育受自身传统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较深,在现实开展职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多走向了偏重职业教育的一端,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地。其次,职业教育育人成效快。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从思想意识深处改变人的认知,进而驱动人行为的改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持续开展,久久为功。也因为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显现周期长,且难以评价。但相较而言,职业教育的人才技能培养周期短,成效易现,短时间内可凭借专业技术水平在同类院校中赢得一席之地,因此,出现了高职院校重技能轻思政的局面。最后,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存在“口号喊得响”,行动拖延迟缓的现象,很多教职工身在思政教育的“曹营”,心却依旧在职业技能培训的“汉”。

(二)“单打独斗”,缺乏协同

首先,思政课教师“单打独斗”。在高职院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由思政课教师承担”的思想普遍存在,大部分教职工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一揽子全盘推给思政课教师,觉得思政工作与己无关,这种错误的认知和意识上的偏差造成教师行动上的迟缓甚至停滞不前,因此,高职院校思政工作中出现思政课教师“单打独斗”的局面。其次,高职院校各部门、各院系之间“各自为政”“单打独斗”。高职院校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系统,学校各部门、院系是构成系统的各要素,各要素除了发挥自身的功能外,还需要与其他要素互动沟通,激活整个系统,使系统发挥“1+1>2”的功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需要教师纵向深度精进,更需要各部门、各教师之间横向沟通联系,共商共建共享思政资源。如宣传部与教务处共享劳模教师资源,进行专题报道,校团委与学生工作处协力开展特色思政育人活动,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开发课程思政资源等。最后,高职院校中专职辅导员思政育人角色被忽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不仅如此,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也是辅导员的一项重要职责,但高职院校实际开展思政教育中却间歇性忽视这一群体的育人职责,未将其作为学校思政育人格局的常规成员,致使思政育人缺乏协同。

(三)“资源沉睡”,亟待深挖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取得新的成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思政育人资源的沉睡。首先,教材中思政资源的沉睡和未充分挖掘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育人遭遇困境的原因之一。随着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大中小学的教材编纂中有针对性地融入了思政育人元素,这些思政元素契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专业特点和教师教学,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但教材中有些思政资源是隐性的,需要教师由点及面充分挖掘,找出合适的思政育人切入口。其次,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资源亟待深挖。高职院校要真正落实“大思政”理念,则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要同向同行,不可偏废其一。因此,课程思政要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就要改变目前课程思政只出现在竞赛中,被动开发的局面。再次,教师和学生作为思政资源亟待开发。教师和学生是活的动态的思政资源。作为思政教育的主体,教师要敏于发现,擅于捕捉,长于开发身边动态的思政育人资源,适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后,思政资源维度亟待拓展。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资源的挖掘都集中于爱国主义、价值观塑造等常见且普适性强的维度上,未拓宽法治素养、文化修养等维度,也鲜少拓宽与学生专业和未来职业相关的思政资源维度。综上,这些沉睡的思政资源都亟待深挖。

三、高职院校激活全要素落实“大思政”的实现路径

通过梳理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各链条各环节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立足问题找差距,坚持问题导向,探索高职院校全要素落实“大思政”理念的实现路径,确保问题得到有力有效解决。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这个系统中存在的“自我设限”,重德轻技;“单打独斗”,缺乏协同;“资源沉睡”,亟待深挖等问题,本研究尝试激活高职院校中的各个要素,使各要素功能得以充分释放,并尽可能探索各要素间互动联系的方式,力争建立高职院校各要素间的横向与纵向关系,确保高职院校系统的全要素活跃有力,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能得到更大发挥。

(一)学校统筹谋划,加强顶层设计

首先,学校需要上下一盘棋,统一思想,纠正重技能轻思政的认知偏差。学校领导首先要永葆教育初心,从思想上予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在于育德,最终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此基础上,学校领导要将这种观念传导给学校所有教职工,只有这样,学校才可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可以推进学校思政育人工作更进一步。

其次,学校需要成立专门机构,加强顶层设计,自上而下推动思政教育工作。学校成立以党委书记为首,各部门各系部、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工作组,划分职责范围,落实领导责任制,由各部门领导立下军令状,制定本部门思政工作开展的规划图、时间表、路线图,明确目标任务和完成时限,压实责任,确保各部门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思政任务。

再次,学校建立思政工作反馈评价和督查回头看机制。一方面,学校成立思政工作反馈评价机制,将思政工作开展情况、成果成效与教师的绩效、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挂钩,通过这些外在因素倒逼教师思政工作的认真开展。同时,评价反馈机制的建立还可以及时发现思政工作开展的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方向性的指引。另一方面,成立督查回头看机制,对思政工作开展不定时督查回头看,使得思政工作长期处于受监督的状态,确保思想政治工作持续有效开展。

最后,学校创造育人环境。高职院校可以借鉴本科院校校园育人环境的经验,加强学校文化底蕴的挖掘,并通过一定的形式呈现出来,丰富完善学校育人物质和文化环境。例如,高职院校可设立工匠、劳模等雕塑,文化长廊,等等,通过外在的物质设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高职院校应该开发学校的历史,建立校史馆,并将参观校史馆作为新生开学第一课,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

“独行快,众行远。”高职院校落实“大思政”理念,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改变现在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联系的状态,探索各部门加强横向联系的路径,找到各部门联系的着力点,进而同向发力,助力思政工作更好开展。

首先,各部门要转变观望怕事心态,纠正多干多错,少干少错的思想,敢于挂帅,主动出击,立足自身,做好分内事。其次,各部门在做好各自工作的前提下,根据各部门工作性质和内容,寻找与其他部门工作的共通点,求同存异,实现工作上的共赢。例如,学校宣传部立足自身的宣传功能,利用与思想政治工作部在宣传内容上的共同点,合作宣传推介国家的大政方针、决策部署以及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要求等;与教务处合作,共享教务处关于学校教师优秀思政课程资源和课程思政资源等,继而进行相应的报道与推广。最后,部门间协力开发富有意义的思政活动。高职院校近年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很多高职院校搬迁进入了新校区,利用新校区各项资源设施尚待开发完善的契机,学校校团委和学生工作处可合力开展面向全校师生的劳动教育活动,由辅导员带领,师生分组同种一棵树。学生通过亲自劳动,既锻炼了身体,也淬炼了思想。学校通过此次劳动于无声中对学生进行了荣校爱校教育,增强了学生对学校的情感与认同,也让学生深切懂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