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变革探究

作者: 赵晓玉 丁文

[摘           要]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智慧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正在重塑高等教育的未来,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智慧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变革的必要性入手,结合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现状,针对智慧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变革策略进行深入探究。

[关    键   词]  智慧教育;高等教育管理;变革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4-0161-04

智慧教育强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教与学的环境,促进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必须重新审视和构建其教育管理体系,以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要。因此,探索智慧教育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管理变革,不仅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率,还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智慧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变革的必要性

在当代教育领域,智慧教育的兴起代表了科技进步与教育需求融合的新趋势,这一发展趋势对高等教育管理体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不足以应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在数据处理、资源配置、教学方式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高。智慧教育概念的引入,旨在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服务的个性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这种变革对高等教育管理而言,意味着必须跳出传统管理的框架,采纳新的技术和方法,以适应智慧教育的要求。

智慧教育强调的是一个全面互联且高度集成的教育生态系统,其中教育资源能够跨时空被高效利用,教与学的过程更加个性、灵活,学习效果能够实时反馈。为此,高等教育管理需实现从传统的以行政命令为主导到以数据驱动决策的转变,确保教育资源分配的科学性和教育决策的精准性。同时,高校需要构建一个开放、灵活的管理体系,鼓励创新思维和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以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此外,管理变革还应关注教育公平问题,利用智慧教育的技术优势,实现资源共享,缩小不同地区、不同背景学生之间的教育差距。

二、智慧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现状

(一)高等教育管理观念落后

在智慧教育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观念的落后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尽管技术的进步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但很多高校在管理思维上仍旧停留在传统模式之中,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教育创新和质量的提升。管理观念的落后主要表现在对教育改革的消极态度、对新技术应用的迟缓反应以及对学生需求变化的不敏感等方面。

旧有的管理模式过于依赖等级制度和权威指令,忽视了教育管理中师生互动参与的重要性。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限制了教育创新的空间,教师和学生往往成为被动执行者,而非教育改革的积极参与者。此外,这种管理观念往往还对新兴教育技术的应用持保守态度,缺乏将教育技术融入教学和管理实践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智慧教育的推进,教育在线学习平台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工具,但落后的管理观念却成为技术应用推广的障碍。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对学生需求和学习习惯变化的不敏感,也是其观念落后的一大表现。当代学生群体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成长,对学习方式和教育内容有着不同以往的需求。然而,落后的管理观念未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仍然试图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应对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这种做法无疑是与现实不符的。

(二)资源配置不平衡

在智慧教育的大背景下,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已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这种不平衡体现在多个维度,包括地域、经济条件以及教育机构本身的资源差异,进而影响了智慧教育资源的获取和应用效果。智慧教育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旨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然而,当资源配置本身存在重大不均时,技术的潜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甚至可能加剧已有的不平等。

智慧教育资源的不平衡配置,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在一些资源丰富的地区或高校,学生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而资源较为匮乏的地区和高校,其教育条件则相对较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更为严峻。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潜力,还对社会的整体教育公平产生了负面影响。资源配置的不平衡还限制了教育创新的空间。在资源充足的环境下,高校更有能力探索、实践新的教育理念,推动智慧教育的深入发展。而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教育机构往往需要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基本的教学活动中,留给创新尝试的空间相对较小,这不利于智慧教育理念的推广应用,也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资源配置不平衡还加剧了教育管理的复杂性。在智慧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不仅要考虑如何有效利用现有资源,还需关注如何通过科技手段减少资源差异带来的影响,这要求管理者具备更高的管理智慧。然而,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往往意味着一部分高校在管理能力和经验上也存在差异,这进一步加剧了智慧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不平等现象。

(三)信息技术手段落后

在智慧教育的发展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面临的一个显著问题是信息技术手段的落后。尽管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潜力,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技术手段的更新与教育实践之间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这种落后不仅限制了教育质量的提升,还阻碍了高等教育管理向更高效、更智能化方向的转型。

一些高校在硬件设施方面往往无法跟上最新技术的步伐。计算网络基础设施以及智能教学设备的不足,使教育活动无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影响了教学质量。同时,在软件应用层面,许多高校依然依赖于传统的教育软件工具,缺乏对最新教育技术应用的探索、实践。这不仅限制了教学方法的创新,还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发展趋势。从管理策略的角度看,信息技术手段的落后还表现在高等教育管理体系对新兴技术融合应用的缓慢反应。尽管智慧教育的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如何有效整合信息技术进入教育管理流程,如何利用技术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决策质量、增强教育服务的个性化和精准度等问题,仍然是许多高校需要面对的挑战。信息技术手段的落后,进一步导致数据管理分析能力的不足。在智慧教育的背景下,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教育质量评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受限于信息技术手段的落后,很多高校无法有效收集、处理和分析教育数据,难以实现基于数据的精准管理和决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和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评价体系较为片面

智慧教育的兴起为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但在评价体系的改革上,高等教育管理却显得步履蹒跚,依旧沉溺于传统量化指标为主的评价模式之中。这种评价体系的核心依赖于可量化的指标,而对教育活动中更为重要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则显得较为缺失。这一状况在智慧教育的背景下尤为突出,因为智慧教育不仅强调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过程的个性化。

传统的评价体系未能充分反映智慧教育环境下教育技术工具和资源对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贡献。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活动越来越多地采用数字化资源和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互动式学习体验。然而,评价体系的滞后性导致教育管理者和评价者在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时,往往忽视了教师在利用这些技术进行教学创新方面的努力和成就。传统的评价体系也不能有效捕捉学生在课外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和成长。智慧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但由于评价体系的局限,这些非传统学习成果往往难以量化评价,导致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努力和进步未能得到应有的认可。评价体系的片面性还可能引发教学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在追求传统评价指标优异表现的压力下,教育资源可能过度集中于提高标准化测试成绩等传统领域,而忽视了对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及学生个性化学习路径的投入。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还阻碍了智慧教育理念的实施和推广。

三、智慧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变革策略

(一)及时更新高等教育管理观念

在智慧教育的发展背景下,高校面临着管理观念更新的迫切需求,这对提升教育管理的效率和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管理观念的更新不仅涉及对现有教育理念的深刻反思,还包括对教育技术和学生需求变化的快速响应,以及评价体系的革新等方面。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元素,高校能够更好地适应智慧教育时代的挑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育创新。更新高等教育管理观念的首要步骤是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而非仅仅传授知识。这一认识的转变要求教育管理者采取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鼓励教师探索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比如通过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同时,教育管理者需要重视教育技术在促进教学和学习中的应用,比如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和虚拟实验室等工具,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实际操作中,为了推动管理理念的革新,一些高等院校已经开始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借此激励学生在课前主动利用在线资源自主掌握理论知识。课堂时间则被重新分配用于深入地交流以及实际操作练习,这种方法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操作技巧。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学生能够在真实或模拟的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学科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此外,项目式学习作为另一种创新教学策略,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协同合作面对并解决实际或贴近真实的复杂问题。这种模式不仅加强了学生间的沟通协作能力,还通过挑战性的项目任务,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项目往往设计模拟真实世界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并应对可能在未来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各种挑战。

(二)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在智慧教育的推进过程中,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标志着高等教育管理向更加开放和高效的方向发展。这一机制的目标是消除教育资源访问中的地理和经济障碍,确保每一位学生和教师都能平等地获取到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需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通过建立统一的在线平台进行分类汇总。

在智慧教育的推动下,构建统一的教育资源平台已成为高校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路径。在实际教学中,资源共享机制的实施极大地拓展了教师获取教育资源的渠道,从而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这种开放式的资源获取方式不仅使教师能够接触到国内外最前沿的教育研究成果,还促进了教师之间跨学科的交流合作,促进了教学策略的持续优化。对学生而言,资源共享机制意味着更广泛的学习资源和学习途径的开放。学生不再局限于传统教材以及课堂讲授,而是可以通过访问不同高校和教育机构共享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探索。这种跨界的学习方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还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提高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资源共享机制还强调跨校、跨地域的资源共享,这一机制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使位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学生和教师能够互相访问和利用对方机构的教学资源。例如,一所工程学院与一所艺术学院可以在资源平台上共享彼此的课程资源,使工程学院的学生能够接触到艺术设计课程,而艺术学院的学生也能学习到工程制图课程。这种跨学科的资源共享不仅丰富了学习内容,还促进了不同领域之间的知识交流和融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视野和多样化的学习选择。为了进一步推动资源共享,高等教育管理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标准,确保资源共享的顺利进行。为确保资源共享机制的顺利实施,高等教育管理部门需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标准,其中包括资源质量控制评价体系的建立,以保障共享资源的高质量标准,确保教学资源能够满足教学和学习的需求。此外,为保护知识产权和用户隐私,制定资源共享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同样重要,这不仅有助于维护平台的正常运营,还保证了用户利益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