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作者: 陈伊璇 谢春

[摘           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在于“讲道理”,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究如何让思想政治课的“道理”入脑入心。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遵循,着眼于提高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与吸引力,运用“引、人、入、胜”的思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解决在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上存在的痛点问题。

[关    键   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4-0165-04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在于“讲道理”,在教学中应当不断探究如何让思想政治课的“道理”入脑入心。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新的问题。应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遵循,将其融入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以客观分析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现状为现实逻辑,以提升信仰教育的针对性及吸引力为问题逻辑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一、理论遵循:关于思想政治课本质的论断

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进程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应对全新的挑战和使命。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视为教育领域的关键环节,这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和整体状况发生了全面且深远的变化,也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

“思想政治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党和国家领导人首次明确阐述了应当如何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本质,这标志着我们对该课程本质属性的认知进入了新阶段。这一论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理解把握其内涵,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基本前提。

从思想政治课为何强调“讲道理”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到,思想政治课是教育学生树立道德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其核心使命就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关键问题。从课程的定位出发,这一论断阐明了思想政治课的本质特性及其功能。一方面思想政治课是政治课,其核心特质即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这对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背后的原因、做出判断和分析。另一方面,思想政治课也被视为一门理论学科。这意味着思想政治课不能停留在口号式的宣扬或空洞的说教上,还应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解释和分析政治观点和主张,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观点和主张的具体内容,把握它们背后的逻辑和依据。“道理”不仅要讲,还要讲深、讲透、讲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抓手

如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应当“守正创新推动思想政治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提高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与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与吸引力,是我们达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的的抓手。

“思想政治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论断也指出了应当如何有效传达这些道理,还涉及所期望实现的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决定了它必须将讲解道理视为首要职责,为学生答疑解惑,推动学生形成高尚的品格。教师应当从教学效果的角度出发,以将抽象的概念阐述得深入、全面且生动为目的,在深度思考的基础之上持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以提高针对性和吸引力为方向,最终实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达到智慧启迪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目标。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吸引力体现为:让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投入其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为了提升这种吸引力,我们需要全面审视影响其效果的所有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策略等。只有深入了解以上因素在新时期的新特点,才能找到有效的策略和措施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因此,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与吸引力的提升需同向而行,针对性的课程建设会带来更大的吸引力。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新的问题:全球化数字浪潮带来了获取新闻、知识的新方式,“0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受众,他们与以往的学生有很大不同。思想政治课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具备针对性和时代气息,应基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分析思考如何提升其吸引力。

二、现实逻辑: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痛点问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实践土壤育成的理论果实,如何将新时代的精神传递给未来的建设者们?这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需要思考和探究的主题。本文主要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这一课程,就基本学情与存在的痛点进行分析。

(一)学情分析

1.从学科基础来看:经课前调研了解,在高中阶段半数以上学生仅仅在高一学习过政治课程,之后再未接受过系统教育。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本课程的相关核心概念、原理、方法论相对而言较为陌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

2.从学生特点来看:其一,“00后”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及文化与以往的学生存在较大差异。为进行有效教学,教师授课时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要做出相应调整。其二,本门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一新生。学生由高中进入大学,生活环境与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普遍会感到不适应和迷茫。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成功完成角色的转变。其三,青年学生是新时代未来的建设者,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基于“立德树人”的宗旨作出规划。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二)亟待解决的“痛点问题”

1.教学效果的“痛点”

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上,可以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学生参与度不足。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在于“讲道理”,但青年学生大多存在对说教的抵触心理。二是在数字化时代,学生人均持有的电子设备及“网络化生存”方式也导致他们对传统课堂缺乏兴趣。要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最终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第一步是让学生“抬头”。必须切实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而不是“人在心不在”。

2.教学目标的“痛点”

知识目标方面:学生对核心概念的准确理解存在困难。一是本课程内容由导论加十七章内容组成,知识体系宏大,思想内涵十分丰富。二是大多数学生学科基础薄弱。因此,即使大多主题内容如“民生”“高质量发展”是学生在主流媒体上所听所见,要准确理解、系统掌握核心概念仍然存在很大的困难。

能力目标方面:学生在把握这一思想的方法论上存在困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果,其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实现了理论的飞跃。在未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基础上,学生把握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存在一定难度。

情感目标方面:学生需要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2000年之后出生的学生成长在大国崛起的年代,对祖国不仅有朴素的爱国情感,更因见证了中国富起来的历程,具有更为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怎样通过教学进一步坚定学生“四个自信”信念,使自发成为自觉并践行,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为最终目的的,教学效果不佳必然导致无法顺利达成教学目标。讲深,才能理解知识并记忆;讲透,才能掌握世界观、方法论;讲活,才会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因此,提高课程的针对性与吸引力是对应痛点、破解现有问题的有力抓手和最佳路径。

三、问题逻辑:提高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与吸引力

(一)“ 引、人、入、胜”的教学思路

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针对性与吸引力,凝练出“引、人、入、胜”的教学思路“对症下药”,一一解决痛点问题,以推进本课程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创新。

“引”,用以改进教学效果。针对性地优化教学设计来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人”,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体系。回到学生本身,基于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入”,引导学生用学科的世界观、方法论解决问题。灵活设置教学环节,创设特定教学场景,让学生成为主体,融入课堂,结合现实思考如何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胜”是健全考核评价机制,促成情感目标达成。本课程情感目标着眼于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学生在“信”之后还要“用”。在考核方式中专门设置实践作业,让学生选定主题后践行,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促共进,最终实现双向奔赴。

(二)“引”——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先让学生“在场”,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有意识地运用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要在整个教学环节的最初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前预习和课堂导入环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1.预习:采用混合式教学

“00后”大学生是最为适应网络化生存的一代,混合式教学更为契合他们的学习节奏。主要是依托学习通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生借助丰富的线上课程资源,包括相关视频和课件进行课前准备,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基本认知;线下教学,进行讲解、分析、深化和应用,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及解决能力层面的问题。将多元化、多模式的教学活动贯穿于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比如在实际操作中,我在课前上传了相关的预习资料,并布置了小组展示的作业。学生十分快速积极地予以响应并在课前做好了准备,对于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提高都大有帮助。

2.导入:选用学生最为关注的事例

教育自身的属性要求教师所讲授内容应具备“解惑”的功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学素材必须具备明确的目标性。这对于思想政治课程来说尤为重要,它的核心在于理解生命并培养精神上的自觉,不能脱离实际的生活经历和生存环境。只有以人为本,我们才能将学生的个人经历、未来的生活愿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起内在的联系。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并不是远离现实的理论,而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这样一来,在解释道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在课堂导入环节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应当选用他们最为关注的内容。这个最为关注的事例应考虑当前大学生群体,的年龄分布、专业选择以及职业规划等因素。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说,既能挑选出最贴切的教育实例,又能确定最佳的教学策略和偏好的教学语言风格。此外,这也是在网络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吸引力的重要手段。

(三)“人”——调整教学内容,适应具体学情

“人”即从具体学情出发,基于授课对象学情,包括学生特性、学科基础、专业特点等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在充分了解授课对象的前提下,综合采用调整授课顺序、整合或补充知识点、具象化概念、加入与专业相关视频等多种方式构建课程教学内容,这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举措。回到学生本身,基于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讲“道理”讲深、讲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体系。

比如在本课程第一次授课中进行了五个方面的调整:一是将第十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放到了课程的第一堂课。这个调整具有两个作用:一方面是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身份与使命,既是新时代未来的建设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者;另一方面是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重要性。二是将此章分为两大专题,把第一节与第四节整合为专题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本次授课中强调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节与第三节整合为专题二,在下一次课强调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让学生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三是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通过视频演示以及学生自己的展示,让学生对文化及文化现象有进一步的认识。四是基于学生学科基础较为薄弱的基本情况,补充了对“文化”这一核心概念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五是结合学生专业特征进行讲解。比如对于中医药专业学生,就以“八段锦”与“屠呦呦与青蒿素”等相关视频契合其专业背景。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调整,学生得以在本次授课中较快地掌握了本章的核心概念及原理,在课堂练习环节获得了较好的教学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