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及培育
作者: 聂燕丽[摘 要] 生态文明素养是表征人们在生态环境问题上持有的立场、观点、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的现代化程度的一个概念,是反映人们道德水平和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当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总体状况不尽如人意。生态文明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知”到“行”的转变需要个体主观的自觉和客观条件的支撑。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应该构建生态文明素养大中小一体化体系,发挥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协同作用,从理念—知识—技能—行动四个维度着力。
[关 键 词]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6-0013-04
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接续推进。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对于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我国的生态环境和公民的生活质量普遍得到极大改善,我国居民的生态文明素养得到极大提升,越来越多市民更加认同绿色发展理念、绿色生活方式。然而,不同群体、不同区域、不同年龄段的人们,生态文明素养是有差别的。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青少年群体的生态文明素养亟待提升。而且,从行为能力影响程度看,缺乏生态文明素养的高技能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给环境造成的危害远超普通老百姓。我国高等教育学者潘懋元先生指出:“许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应负责任者很多是我们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1]新时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层次建设者和接班人,除了要具备高精尖的专业技能素养外,还应该具备高水平的生态文明素养。
一、生态文明素养的内涵及发展过程
生态文明素养是表征人们在生态环境问题上持有的立场、观点、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的现代化程度的一个概念,是反映人们道德水平和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涵盖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认知、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等各项要求。
生态文明素养概念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印记。它在农耕社会孕育,在工业时代萌芽,在人类呼唤可持续发展时代开始蓬勃发展,在东西方有其不同的发展轨迹。早在农耕社会,我国人们就开始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思考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问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体现东方智慧的从系统观念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资源。翻开我国古代的经典,我们能够从中找到很多相关的论述。比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等,从中可以汲取我国古代先人们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智慧。同时,我国古代人们在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明了农历,提醒人们耕作不违农时。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秩序观念与遵守秩序的高度自觉,影响了人们的日常人伦观念,并由此而演化出“以德配天”治国理政的独特思想。而且,我国古代很早就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在尧舜时代,就设置了管理山林川泽、草木鸟兽的环保机构及管制“虞”。还有一些成语或典故,比如“竭泽而渔”“网开一面”“里革断罟”,本身就蕴含了劝诫破坏自然的行为、倡导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的保护与修复的智慧。我国古代人们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自主生发出来的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独到理解,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成为后来我们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重要思想渊源。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基于西方工业化进程中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深刻教训,人们开始反思人类的生产行为、生活和消费方式,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发展,保护地球环境日益成为人类的共识。
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得到新的发展。从源于科学知识的匮乏引发的对自然的敬畏,发展为基于对自然发展规律科学认识基础上的对自然的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新的理念和追求。新时代生态文明素养的理解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和要求:第一,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摒弃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二,理性科学看待自然对人类的价值,既不单纯片面强调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又不单纯片面强调自然内在价值的泛化,倡导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兼顾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倡导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第三,强调环境保护知行统一,倡导自觉践行绿色低碳节能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倡导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二、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理念及目标
生态文明素养因其既立足当下实际又指向人类的未来,由此决定了其培育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着眼于人类整体的共同利益,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站位去思考环境保护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相关问题。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栋梁和明天的决策者,他们是否掌握生态知识,是否具有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情感,是否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并懂得保护环境和解决环境问题,将直接影响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目标,应该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学生学会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运用到环境保护事务中,让学生参与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实践中。立足我国当前实际,从目标上看,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应该着力于培养推动绿色发展的新质生产力高素质劳动者。这要求,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要同时具备专业技术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绿色生产能力,而且相对传统而言,更强调后两种能力的培养。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状况及分析
人们关于人与自然如何相处问题的理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因此,人们可以通过教育来提升生态文明素养水平。人们对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重视,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我国生态文明素养培育工作的开展,紧跟环境保护工作发展步伐。1973年,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提出要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工作和宣传教育[2]。保护环境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在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中被明确提出,并在198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以法律形式被确立下来。环境保护工作法治化的推进,为生态文明素养教育提供法律支持和保障。国际层面上,影响最深远的,是联合国首届“人类环境会议”上正式确定“环境教育”这个表达,并于1992年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教育对于改变人们的态度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培养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对于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和公众有效参与决策的价值观与态度、技术和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3]。我国积极响应联合国的号召,于1992年召开了首届环境教育工作会议;1994年,我国发表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积极开展水污染防治、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和三北防护林建设等三项重大工程,以实际行动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和生态文明素养培育工作的开展,我国社会公众尤其是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但也存在值得注意的问题。2013年,我国首份《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呈现“认同度高、知晓度低、践行度不够”的状态,存在被调查者文化程度越高,知晓度越高,但认同度、践行度却不高等问题[4]。2018年,首次中国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调查显示,15~19岁年龄段人群环境健康基本知识素养水平仅为2.2%,在各年龄段中处于最低水平。而参与调查的这一年龄段群体,绝大多数为在校青少年。随后几年,生态环境部对我国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持续跟踪,每年公布监测结果。最新结果显示,虽然与2018年相比,青少年群体环境健康基本知识素养水平大幅提升,但总体水平依然偏低,而且基本行为和技能素养水平提升缓慢。所以,持续加强青少年群体生态文明素养培养,任重而道远。大学生作为青少年群体中自主能力更强的群体,其生态文明素养程度高低,对他们未来的行为选择有更深刻的影响。有效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生态文明素养,对于提升我国居民整体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强调重视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绝大部分大学生是非农林专业的大学生。2020年,我国农学类本科生年招收人数7.79万人,仅占本科招生总人数的1.76%;高职高专农林牧副渔大类招生总人数为10.31万人,仅占专科招生总人数的1.97%;农学类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招生5.6万人,占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5.06%。[5]这意味着,我国绝大多数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几乎没有接受过生态环境素养的系统培育。因为,非农林专业大学生除了新闻媒体宣传之外,在校期间接受生态文明素养相关教育的途径比较有限。一是主要集中在思政课程的生态文明教学内容,或者可能某些学校零星开设的选修课程,或者渗透在课程思政中的生态文明思想教学内容。二是在大学前学习阶段所接受的生态文明素养教育教学。然而,目前大中小各学段教学大纲中生态素养教育教学缺乏系统性,如何打通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大中小学一体化,有效提高青少年的生态文明素养,也是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而且即便是农林高校的大学生,也存在生态文明知识不系统、态度不清楚、行为需要进一步提高等问题。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大学生群体的生态文明素养培育工作,尤其是针对非农林专业大学生的培育,势在必行。
四、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特点及路径
(一)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培育需要充分考虑其特点及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教学规律
1.从内容看,生态文明素养培育包括生态知识素养、生态伦理素养、生态情感素养、生态行为素养四个方面,涉及生态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众多领域的相关学科知识。然而,从教学的可操作性出发,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整合,增强生态素养培育教学内容的系统性、逻辑性,减少低层次的重复交叉,以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更大的教育成效。
2.从过程看,生态素养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终身发展过程。发展程度因人而异,由公民个体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将知识转化为自觉意识、实际行为的能力大小而定。是一个由低向高、从外在要求到内在自觉要求的逐步发展提高过程。这决定了生态素养培育需要注重过程性考核与形成性跟踪。这需要政府牵头、教育部门主管、学校贯彻落实,创新管理模式。促进生态素养培育大中小学一体化,在当前大数据时代,利用技术平台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3.从方式看,生态素养培育要坚持知行合一。不仅要求引导学生在知识层面将生态文明素养的相关知识内化于心,还要创设实践情境引导学生在能力层面将生态文明素养的具体要求外化于行。
(二)大学生的生态素养需要多主体、多维度培育
大学生的生态素养培育,尤其是非农林专业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需要发挥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协同作用,引导非农林专业大学生从理念—知识—技能—行动四个维度综合提升生态文明素养。
1.政府层面,要持续保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姿态。只有政府持续高度重视、坚决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并保持相关政策措施的连贯性,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才能获得持久支持和强劲动力。从为国家培养具备新质生产力高素质人才的角度,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积极作为,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牵头带动大中小学各学段面向青少年群体开展的生态素养培育工作,督促学校层面贯彻落实生态素养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要求。当务之急,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主导编写大中小学一体化生态素养培育教学大纲及系列教材,在此基础上推进开设大中小学一体化生态素养培育课程,建设大中小学一体化生态素养培育动态跟踪教学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