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化环境下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作者: 张翀[摘 要]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关注力度,不仅关注预防和干预心理问题,还强调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关注如何建设和强化学生的积极力量。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快速帮助学生掌握、提升技能。分析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不足,在数字化环境下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从发挥教学效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完善保障机制方面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策略,希望能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促进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 键 词] 积极心理学;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环境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6-0033-04
近年来,教育部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发展,颁布了《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着重强调了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健全人格与积极心态的重要性。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在有限的时间内肩负着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任,同时面临更大的学习、就业和竞争等压力。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一个崭新的观点与方法,不仅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关注如何建设和强化学生的积极力量,促进学生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数字化环境为培养积极心理提供了手段,可以快速帮助学生掌握、提升技能。本文将探讨在数字化环境下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不足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高职院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措施之一,不断加强该方面的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需要优化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通常更加关注心理评估与理论知识的讲授,以知识为主,关注不良心理状态,忽视大多数学生心理成长需求和体验[1];教材建设不系统,导致侧重点不同[2];教师获取、共享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渠道较少,教学方法相对简单,导致课堂缺乏与信息化的融合,缺乏趣味性,教学评价较为单一[3];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使教师无法更加深入与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健康程度[4],以上方面均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有待丰富
不同学生的性格、兴趣存在不同的差异,因此心理情况较为复杂,需要从多方面联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部分高职院校心理氛围营造不足,学生在表达内心想法和情感时可能感到压抑,缺乏足够安全的空间;心理健康主题活动举办得较少等,都会影响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健康的正确认知[5]。
(三)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和保障机制尚需完善
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执行者,其专业素养、教学方法与心理干预技巧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队伍建设较为薄弱,无法获得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6];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机制尚不健全,保障机制也有待加强,难以迅速且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7];资源共享不够,现有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平台的功能较为单一,评估测量缺乏科学性、规范性,个性化心理知识的推送和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较少等方面都会影响整体效能[8]。
二、数字化环境下积极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中的价值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兴起于20世纪末,专注发现人们优势、积极情感和优质生活,旨在增进个体幸福、满足感与人生目标,倡导发掘与培养个体内在的积极力量与美德,以此增强心理健康与社会功能。积极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体验、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工具,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便捷、高效和个性化。数字化环境下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一)落实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政策要求和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国家全面发展的育人导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全面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提升其自主发展能力和职业技能,坚持预防为主,着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9]。
(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内容局限,过度关注不良心理状态,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成长需求。积极心理学倡导将多元化方式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融入个性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着力培养他们的积极品质[9]。此外,结合现代数字技术,可以进一步提升效果,确保学生得到有效的心理支持和成长指导。
(三)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希望、乐观、幸福感、勇气、毅力、社会责任感等积极心理品质,从个人微观层面、宏观社会层面等不同角度培养学生[10]。通过干预和构建良性社会关系等方法,深入挖掘学生的积极品质和个人美德,有效帮助他们应对和解决心理问题[11],助力学生实现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数字化环境下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策略
(一)发挥教学效用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很好地缓解个体的压力和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因此,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结合数字化技术,将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化,深入分析学生成长特征,充实教育教学内容,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积极、正向的情感体验和积极心理品质,完善其健全人格[12]。
1.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在完善教学体系时,可以联合教师共同编撰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心理健康课程教材,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优化情绪管理、恋爱心理、人际交往等板块内容,依照各学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由浅至深、由点到面地构建教学内容[7]。在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融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基于积极心理的PERMA理论模型,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和高效性。
2.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个体的主观感受和主动性,激发个体对自身心理健康的管理和提升。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改进目前的教学方法。其一,教师可以采用以积极的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成就为主的PERMA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注意实时调动学生的积极心理情绪,采用正向的心理暗示和心理激励教育,使学生自觉聚焦自身的积极心理状态和品质,清晰明确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对自身的生活、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学生整体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会在积极向上情绪中获得提升[13]。其二,教师可以通过团队训练等方法,促使学生投入活动体验中,布置不同难度的活动任务,引导学生明确活动目标,在活动中寻求符合自身实际的积极心理情绪调节方法,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长时间保持积极情绪。其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提升教学的互动性和即时性[4]。使用远程学习平台、在线课程、翻转课堂、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实景体验、心理模拟、智能对话等,实现跨时空、沉浸式的高质量教学,还可以使用人工智能构建学习模型,通过AI算法,分析平时学生的学习数据,综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结合结构化的知识图谱,为学生打造个性化学习方案,实现因材施教。通过课后练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观念的内化,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其四,高职院校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建立全面、动态的评估反馈机制。依托数字技术,关注课程的教学督评、重点教学环节质量监控和学生学习过程,构建集同行评教、督导评教、专家评教、学生评教于一体的信息反馈机制。教师可以依据各个层面的反馈,全方位地进行反思,对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
通过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加深对心理健康知识与问题的理解,促进他们自我探索、自我认识、心理调整等心理素质的提升,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体验,培养积极品质,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二)构建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积极心理学教育认为,应该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前就对其进行干预,帮助学生发展幸福、蓬勃的心理状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整合学校内外资源,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建立内外联动的心理服务平台,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与即时服务[8]。
高职院校构建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应具备在线咨询、心理测评、静态普查、动态监测、分级预警、危机评估、心理干预、档案管理、辅助咨询等功能,确保校内的学生与教职员工均获得及时、专业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增强自我调适和心理健康管理能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和个性化的发展。通过平台打造智能化检测工具,在确保隐私和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利用数字化技术全面获取信息,实时监测学生情况,评估心理状况,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制定更合适的支持计划,提供精准、及时的心理健康风险评估和干预方案[14]。可以通过情绪识别技术,整合如面部表情、语音等多种信息的来源,使用大数据将多模态情绪识别与青少年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有机结合,发挥多模态情绪识别技术的优势,有效评估高职学生的情绪情感状态。还可以结合使用穿戴设备、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进行客观、连续和规范的心理评估和诊断,弥补标准化和非标准化心理健康量表难以准确评估和诊断的不足和缺陷,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三)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顺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和发展,建立多元化形式,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吸引学生广泛关注和参与。
1.个性化推荐心理健康内容
高职院校可以个性化推荐心理健康内容,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精准分析数据,了解学生近期关注的话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推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8],更有效地触及学生内心深处的需求,助力学生随时寻找相关主题讲座、心理健康科普等,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理念以及调适方法,增强自身的心理自助能力,养成积极思维方式,增强幸福感、行动力和执行力。
2.营造积极校园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学生获得积极心理体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15]。其一,学校全面开展“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系列活动,有效促进各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广度和深度提升,塑造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人格魅力。比如心理文化沙龙、心理游园会、心理趣味测试、心理情景剧比赛等;也可以结合不同学院的专业特点和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具体心理需求,规划设计活动,比如艺术类可以开展“情绪绘画”“音乐疗愈”“植物拓染”等活动。其二,学校可以运用特色工作坊,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在轻松、愉快的互动氛围中为高职学生营造充满正能量、支持与成长导向的校园文化氛围。比如,通过设立“情绪管理工作坊”,教会学生掌握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提升情绪调节能力;通过设立“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工作坊”,唤醒学生的内在力量,促进坚韧、感恩等积极心理特质的发展。其三,学校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社团活动、寝室文化等,通过广泛的文化融合和多样的积极心理实践,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