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智化背景下的教学创新
作者: 孙珊
[摘 要] 在数智化背景下,线下体验+线上服务+现代物流的新零售模式应运而生,促使传统零售业向数智化转型,品类管理的思想有了新的内涵和外延。为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新零售管理高素质人才,应立足时代发展趋势进行教学创新。以品类管理课程教学创新为例,从教学内容的更新与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更新、实践教学的创新、教学资源建设以及教学评价的改革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为高职院校品类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数智化;教学创新;品类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6-0089-04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同时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1]。2022年8月20日,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中介绍,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2]。
当前,我国正处于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传统产业数智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智慧制造、智慧教育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5G、云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形成新增长点、新动能,推动社会产业加快转型升级[3]。数智化概念中的“数”代表数字,强调信息化层面的网络、技术、数据等;“智”代表智能,强调智能化设备[4]。新形态、新技术产业的产生对供给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培养与企业技术升级同步匹配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满足学习型社会、技能型社会需要的发展型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品类管理课程是我校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但传统零售企业品类管理只是单纯地基于消费者购买行为,将商品进行组合,进行一系列以提升零售商品表现为目的的品类优化活动。随着教学年限的不断推进,教学过程中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数智化背景响应滞后
在数智化背景下,线下体验+线上服务+现代物流的新型零售模式应运而生。新零售打破了线上和线下之前各自封闭的状态,使线上线下得以相互融合、取长补短且相互依赖,促使传统零售业向数智化转型,零售行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5]。因此,品类管理作为零售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必须与时俱进,适应这些变化。品类管理不再是简单的商品组合,而是通过云数据、人工智能等方式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对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环节全面打造升级,最大限度上满足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感。
(二)教学内容缺乏企业数智化联系
在数智化背景下,品类管理涉及更多的数据分析和技术应用,企业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消费者行为数据和销售数据,基于数据更精准高效地调整商品策略,识别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从而满足市场需求,提供更个性化的商品推荐和购物体验,增强消费者的忠诚度和满意度。但当前品类管理课程仅强调基于历史销售数据、市场趋势和消费者行为的分析来制订品类策略,未能充分涵盖如何使用实时数据进行品类决策,缺乏具体的企业背景和实际应用场景,案例分析的数量和质量不足,导致学生缺乏对企业实际问题的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式方法较为单一
品类管理课程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案例分析等,缺乏教学的多样性和互动性。单一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和掌握品类管理的核心概念和技能,难以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通过教学创新,引入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资源不完善
在品类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概念,没有进一步深挖品类管理流程背后的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主要原因是品类管理课程以讲授专业知识为主,教学资源不完善,案例库和实践教学资源薄弱。课程中缺乏丰富多样的案例资源,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接触到真实、生动的商业案例,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缺乏相关实践项目,学生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影响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创新的具体实践
(一)教学内容的更新与调整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新零售的出现给传统零售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新零售下的零售企业对数据分析的要求更高,通过数据分析掌握客户需求,及时调整策略,保持竞争优势。因此,品类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进行更新与调整,具体如下:
第一,基于消费者行为的品类管理创新。从消费者购物便利角度出发,考虑消费者按照什么样的顺序进行商品选择,创建顾客画像,分析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购买行为和购买场景,利用Python或其他数智化软件,在促销前对消费者品类购买决策进行预估,从而精准确定需求商品,放大品类营销效果。通过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偏好以及反馈等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品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机会点,鼓励学生提出基于消费者行为的品类管理创新方案,培养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二,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商品品类结构。在数智化背景下,实时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应用是企业进行品类管理中重要的一环。通过购买历史、浏览记录等数据,分析消费者的购买偏好、消费习惯和决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新零售背景下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趋势。通过大数据实操分析,引导学生从品类划分、商品组合和陈列布局等方面进行品类结构优化,使学生能够利用大数据进行品类管理,提高连锁企业销售效果和顾客满意度。
第三,基于新零售背景设计品类角色。在新零售时代,基于消费者购物行为的转变以及线上线下融合的发展趋势,品类管理需要更加精细化和个性化,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核心对商品品质、服务质量、购物体验等方面的更高要求,因此传统的零售门店需要对品类角色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从大型品类中寻找细分市场,以更优质的商品特色、价格优势、便利度、新鲜感等创造小型品类,以实现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借助互联网制造社交分享的利益点,为商品赋予“社交货币”的价值[6]。
第四,引入新零售场景。借鉴盒马鲜生、社区团购等新零售模式,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数字化技术等手段打造全新的购物场景,凸显新零售背景下品类管理与传统零售企业品类管理的不同之处,包括线上购物平台的优化、线下实体店的改造、智能仓储和物流的升级等方面,使原本传统零售门店的品类组合变得更浅且更加扁平。
第五,基于新零售背景增加跨渠道品类策略。在新零售背景下,跨渠道购物成为消费者购物的常态,同时也是企业提升竞争力、优化消费者购物体验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商品信息管理体系,制订合理的定价策略,建立线上线下库存共享机制,提升库存周转率,避免缺货或积压现象。简化跨渠道购物的流程,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购物体验。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整合各渠道销售数据,实现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推荐。
上述品类管理课程数智化教学内容更新与调整的思路框架如图1所示。
(二)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更新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均为“00后”,针对该类学生思维跳跃、个性鲜明、喜欢互联网平台的特性,在数智化的背景下,教学方式和方法需要更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实际企业经营过程的案例,配合视频、图片等多种展现形式,让学生了解案例的背景以及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成功之道。增加与课程相关的时下热点话题进行讨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品类管理的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以增加网络平台的使用频率,利用好网上教学资源,如学习通、慕课,学习与品类管理课程相关的拓展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自主性,提供更具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教学体验。
(三)实践教学的创新
在新零售背景下,品类管理课程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课堂理论知识,还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进入职场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对岗位的需求以及招聘要求,课程穿插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理想与目标。因此,品类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进行创新,具体如下:
第一,教学内容贴合实际企业需求。加强校企合作,深入了解企业实际运营情况,教学过程中多进行实训教学,实地去当地零售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学习。通过与企业进行紧密校企合作,获取一手的市场数据和品类管理案例,利用校内实训室,将这些真实场景融入实践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实际品类管理项目运行,更加深刻地掌握品类管理相关内容,从而侧面激发学习专业知识的激情与动力。
第二,实践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实践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定一系列真实且复杂的问题情境,涉及品类管理的核心内容,包含品类结构、品类角色定位、品类策略等,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分析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设计模拟实践项目。结合零售行业的实际需求,构建模拟的市场环境,围绕品类管理的核心任务设计模拟实践项目,制订具体的实践任务和要求,并明确任务完成的标准和评价方法,方便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为了增强模拟实践项目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商品品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第四,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品类管理是一个需要多方协作的过程,涉及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多个角色。因此,在实践教学中通过模拟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并扮演不同的角色,更全面地了解品类管理的运作机制,让学生通过共同讨论和协商制订品类策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第五,培养数据分析和决策能力。在新零售背景下,企业对数据分析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数据分析工具进行市场趋势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以及销售预测,并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结合市场环境、企业目标等因素,制订合适的品类管理策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决策能力。
(四)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建设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石,教学资源建设对教学质量有直接的影响。根据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制订并优化课程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开发丰富多样的在线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学习体验。丰富课后作业形式,不拘泥于传统习题练习,增设课程论文以及课后实训小组作业,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资源更新机制,定期对教学资源进行评估和更新,以确保教学资源始终能随着品类管理的发展保持与时俱进的状态。
(五)教学评价的改革
教学评价多样化,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又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价值观和就业观的形成与发展,全方位进行教学评价,如学生自评法、小组评价法、他人互评法、教师点评法、企业导师点评法等。测试环节形式多样,如技能能力测试、小组案例汇报、课程实训论文等。品类管理课程教学评价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