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融入课程模块教学的探索
作者: 张妍妍 卢爱英 李小艳 朱含英
[摘 要] 以园艺作物病虫草害绿色防治课程中的病虫害绿色防治模块教学为载体,将职业素养培养目标嵌入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培养元素,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关 键 词] 园艺专业;职业素养;模块;教学改革;绿色防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6-0097-04
职业素养是需要通过训练与实践,最终表现在职业过程中的综合品质和素质修养,是职业内在规范和要求,涵盖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等方面[1]。“德”为根本,职业道德是职业活动的正向内源支撑,没有职业道德,人们无从谈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影响职业意识,学生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会代入生产者角色服务社会,从安全、生态、经济等角度开展职业行为,确保技术使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2]。基于职业道德和意识,学生开展一系列职业行为,参与学习、讨论、合作等活动,最终练就职业技能,掌握职业技能,并将其用于解决生产问题,最终成为其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的外化。
一、职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规定,要求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2020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职业素养培养,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全的职业理念和行为习惯,并以此为内力,进行自我提升和社会活动[3]。
随着现代园艺生产中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园艺高素质人才需求日益增多。一线技术人员不仅需要在知识和技能上同步跟进,还需要岗位所要求的交流沟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并需具备坚定的职业理想、吃苦耐劳精神以及具有绿色发展的大局观念等。
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识程度,发现很多学生对自身职业素养认识模糊。在了解职业素养后,提升素养的诉求较为强烈,但不了解如何在专业课学习中提升。部分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表现出安全意识淡薄、技能实践能力较弱等问题,也反映出职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阵地之一。园艺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治是高职园艺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课程中病虫害绿色防治模块(下文简称模块)是课程中综合性最强、与生产对接最直接、最能体现学生课程掌握程度的部分。本文围绕该模块教学开展教学改革,探索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融入模块教学的效果。
二、职业素养培养元素的提炼
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资料查阅等方式,了解省内园艺种植中存在的病虫害防治问题,在模块中以全省主要园艺作物为载体,将模块内容进行增删调整,学习其常见病虫害绿色防治,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除了职业技能之外,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养成等隐性职业素养融入课程框架中,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完成职业素养培育。
(一)职业道德的融入
职业道德是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模块内容可融入的职业道德包括:(1)爱岗敬业。通过学生按时出勤、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进行融入。(2)诚实守信。体现在学生能在各项工作单中如实记录课程完成情况,能独立完成测验等。(3)坚定的理想信念。园艺企业往往工作环境处于郊区,以体力劳动为主,需要学生态度积极乐观,认同岗位工作,能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进行培养。(4)吃苦耐劳的品质。通过培养学生自觉打扫实训场所的卫生,积极动手操作来提升。
(二)职业意识的融入
职业意识综合反映了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支配和调控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模块教学融入职业意识可通过:(1)培养学生知行合一、服务“三农”的意识,可通过生产案例导入问题,如某县桃园二斑叶螨发生案例将学生代入生产者角色。(2)编制综合防控方案中,学习各种绿色防治方法,培养学生生态安全和生态保护的意识。例如,学习利用捕食螨防治害螨时回顾农药泛滥使用导致红蜘蛛猖獗现象,培养学生的生态安全意识。(3)在各类病虫害农药防治中,巩固生产安全意识和生命安全意识。(4)病虫害防治作为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使学生明白加强病虫害监测预报,重视防治指标,关注经济阈值,减少用药成本。
(三)职业行为的融入
职业行为通过行为反映出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过程,最终达成职业目的。模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可以利用的方式包括:(1)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线上交流、小组制定防治方案讨论、回答教师提问等方式提高沟通交流能力。(2)学生需要抓住主要病虫害的关键发生期和防治期,制定配套的综合防治方案,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协调事务的能力。(3)小组在制定防治方案和技能实操中,需要组员分工协作,营造较强的学习氛围,锻炼团队合作能力。(4)安排学生通过农业类App、网站和各类线上学习平台,完成植保信息的准确检索、筛选和使用,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资源保持终身学习。
(四)职业技能的融入
职业技能是课程教学效果的直接反映。通过模块学习,学生可具备的职业技能包括:(1)山西省病虫害绿色防治的专业知识,包括病虫害发生类型和特点,以现行的园艺植保类标准为参考,掌握主要病虫害的绿色防治手段。(2)杀虫灯诱杀、粘虫板诱杀、性诱剂和性迷向丝进行理化调控、树干涂白、波尔多液配制和使用、天敌释放等技能。(3)判断病虫害发生类别,根据发生特点制定综合防治方案解决生产问题的技能。(4)个别想法较多、兴趣浓厚、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通过与教师课外交流和指导,参与创新创业比赛,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三、职业素养培养的教学实施
将职业素养嵌入教学模块内容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病虫害防治技能的同时,全面提升职业素养。
(一)选用规划教材辅助教学设计
课程选用“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课本中包括园艺果蔬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并提出部分病虫害的防治指标,体现了植保工作的科学性和经济阈值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配套使用另一本活页式融媒体规划教材,突出具体园艺作物载体,列出不同生长生产阶段的多种防治方法,更具连贯性,也利于穿插职业素养元素,对课程设计启发较大。
(二)调整教学实施过程
模块涉及识别病虫害、诊断为害状、明确发生规律、制定防治方案等。针对职业素养提升的目标,设计模块按“课前—课中—课后”环节实施,确保学生能循序渐进掌握模块技能,并实现职业素养全面提升。
1.课前导学
课前导学主要用于:(1)学生预习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通过课前讨论向教师反馈学习情况,便于教师分析学情,调整学习重难点,紧跟教师安排,学会自我管理。(2)教师布置课前导学单和课前任务单,在任务单中引入生产问题,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初步锻炼学生识别病虫害形态、诊断为害状的能力。(3)学生需要利用线上学习平台完成在线学习,参与课前讨论,小组查找任务单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和终身学习的职业行为,以及团队成员间沟通交流和合作能力。
2.课中教学
根据模块内容特点,将课中部分分为四个环节。(1)在“走近元凶”环节,学生首先要按时出勤,参与签到。教师以介绍全省主要园艺产业和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为引导,培养学生了解产业发展问题,积累全面的专业知识,完善职业技能。(2)在“揭秘凶手”环节,学生观察病虫害为害状、病原物切片和虫害标本,分组讨论各类病虫害主要发生流行特点,巩固病虫害识别分析、显微镜使用和标本观察技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3)在“技能训练”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技能训练,并填写小组技能操作单,在技能训练中深化安全意识。(4)在“绿色防控”环节中,学生主要识别病虫害发生特点,利用教师发布的绿色防控技术标准和规程,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讨论绿色防控手段,制定防控方案。这一环节可充实技能,培养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
3.课后巩固
在课后巩固部分,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有:(1)各自完成线上测验,体现其主要学习内容的掌握和应用。(2)小组课后讨论总结后的防控方案。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进一步加深小组合作。
4.改进教学评价
模块教学中的教学评价,一要客观反映学生的素养提升情况,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继而建立实践应用能力。考核时,职业技能可以通过考核技能掌握情况直接判断,但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隐性素养和学习过程中的职业行为难以直接考核,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将隐性素养考核尽可能融入考核评价机制中,充分利用过程性考核进行考核,保证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为提高评价效率,教师借助学习通和Excel,对学生个人和小组表现进行评价和记录,从而将线上与线下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课前、课中和课后评价分值分别占20%、60%和20%。两类评价如表1所示。
(三)完善教学方法
开展情景教学,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导,导入病虫害问题,在不同作物载体生长期完成病虫害识别、诊断、防治及技能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4],培养学生知行合一、服务“三农”的职业意识。课程中安排讨论、问答、实操、翻转讲解,单独安排两次任务分别巩固蔬菜和果树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能:(1)利用思维导图总结不同蔬菜上的病虫害识别、诊断、发生特点和主要绿色防控手段,以清晰条理掌握学习内容。(2)向各小组发放沙盘部件,安排各小组设计制作不同果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沙盘模型,并在结课前分组讲解,锻炼协调合作、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师自身建设
模块教学中,不同教学方向的教师共同交流,拓宽思路。项目实施中,各成员积极参加师德师风建设培训,师德守正,为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以身作则;积极参加企业一线实践锻炼;参与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员”技能培训;参加农林业外来入侵病虫害调查社会服务;参与省级高水平专业建设、省级骨干专业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等专业建设和行业创新教师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参与教材编写;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林草职业技能大赛”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四、教学成效
(一)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明显
对教学改革的班级进行问卷调查中,学生感受到课程教学中的素养培养,94.1%的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提升,91.2%的学生认为职业素养得以提升,多数学生在生态、安全、经济意识有所提升的基础上,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也提升明显。在期末试卷所开展的结果性评价中,题目中理论考查较少,多数题目针对生产实际问题中的病虫害识别和绿色防控进行设计,开展教学改革的班级所得的平均成绩比对照班级高5.63分,说明学生的职业素养取得一定提升。项目期间,学生以果园病虫害绿色防治为项目内容,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获得省级铜奖两项,行业优秀奖一项。
(二)课程资源得以充实
依托项目实施,项目成员补充了模块教学中的教学资源。针对梨小食心虫和美国白蛾两种害虫的防治,建设省级思政微课2项;在规划教材的修编中融入思政元素;结合园艺技术专业省级资源库建设,建成模块视频资源11个,编写测验题7套,教学中线上发布教学活动35个,制作果园病虫害防治沙盘简易模型6个。
五、不足与提高路径
(一)核心素养有待继续提炼
课程中不同模块的教训内容不同,可融入的职业素养也不尽相同。在本模块中,主要的职业素养培养目标是在提升生态环保及安全意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绿色防治病虫害的职业技能,即侧重要素关键词包括绿色、安全、技能,其他素养提升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其他模块中,如标本采集与制作模块能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热爱,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农药应用技术模块,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安全、科学意识和服务“三农”意识。而各模块所能容纳的职业素养元素往往有交叉,无明确分界,需要教师针对课程重难点和学习目标,继续提炼不同模块的核心要素。
(二)考核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项目探索过程中,为保证模块考核评价顺利实施,制定的考核评价通过“线上+线下”和“小组+个人”两种方式完成,以确保授课教师能兼顾其他教学工作。而现代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因此需要施教者继续探索更加科学、便捷的考核评价。
(三)校企共育程度有待提升
校企共育是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实现的保障之一。学生能在企业环境中激发工作兴趣,培养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操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校内有限、难以以真实情境开展的教学,如天敌释放、农药使用、防控技术配套实施等,最好借助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应用得以实践。因此,需要选择周边技术先进、文化优良的园艺企业合作,深化校企共育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金磊.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3):145-149.
[2] 刘晓莉.技能人才德技并修的时代内涵、价值逻辑与培育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19):13-18.
[3] 桑雷.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0.
[4] 申海香.基于“成果导向+行动学习+育训结合”的高职农林专业病虫害防治课程改革创新与实践[J].科教导刊,2022(22),28-30.
编辑 尹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