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中药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作者: 杨丽蓉 马正东
[摘 要] 中药学课程是中医学、中药学专业学生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旨在深入剖析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策略。从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系统梳理中药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及其实施方法等多个维度展开论述,通过搭建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中药学课程思政育人框架,力求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高度协同,共同推动育人目标的达成。
[关 键 词] 中药学;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6-0109-04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将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学习与课堂面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下,教师深入剖析学习者的学情与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并融合课堂教学与信息化资源在线教学,借助互联网及移动终端等信息化技术构建高效的线上教学平台。中药学是中医药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通过实施混合式教学,将传统学习的优势与在线学习的灵活性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和主导作用,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构建中药学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线上网络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课程思政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引领,将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进行融合,发挥协同效应。[1]通过中药学课程的混合式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深入探索中药世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实现教书育人目标。[2]本文探讨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融合路径,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与启示。
一、中药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高职学生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学习者主要为中医学专业和中药学专业大一第二学期的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及面对面的座谈交流等方式进行学情分析。学生在中医学领域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熟悉掌握了中医的基本理论框架,具备了一定的中医诊断学知识。但是他们往往难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还有待提升。与此同时,学生在信息获取和处理方面展现出了较高的素养,他们熟练掌握了各种智能终端设备的使用,尤其是手机,能够轻松获取和筛选信息,他们对线上学习充满热情,期待与教师进行更多的互动。这种积极的态度为他们接受移动学习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在线上学习方面,学生对线上学习资源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他们希望学习资源能够生动有趣、充满吸引力,同时也希望资源内容能够丰富多样,涵盖中医药学的各个领域。这样不仅能满足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他们拓宽视野、提升专业素养。
针对这些学情特点,教师在设计线上学习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特点,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入更多的实际案例,加强学生对中医药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多种媒体形式和互动手段,丰富学习资源的表现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中药学课程混合式教学的构建与实施
通过对知识内容进行重构、对教学资源完成整合,本课程基于智慧职教云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通过这一模式的实施,教师能更高效地传授知识,提升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显著增强。该模式注重引导学生深化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职业道德及工匠精神,以全面提升其人文素养。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本教学模式同样发挥着积极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中医思维,进而提升其在中医学、中药学领域的专业素养。
二、中药学课程思政元素梳理与挖掘
(一)弘扬传统文化,厚植文化自信
中药学课程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地域特色、民俗风情、饮食文化以及养生理念等。在具体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有选择地将这些人文元素融入课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绪论部分为例,教师在讲授时可以引入诸如《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本草纲目》等经典著作,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此外,还可以结合中医药发展历程中的历史故事来丰富课堂内容。例如,“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不仅彰显了古代先民的智慧与勇气,而且体现了中医药学对自然界的敬畏与探索精神。而《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的传奇经历,如“死人诊活”“巧用炼金术”等,则充分展示了中医药学的神奇疗效和深厚文化底蕴。这些故事不仅引人入胜,还能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医药学的历史与文化脉络。
(二)培养家国情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中医药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政元素。[3-4]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医学智慧,对其学习与实践,除却专业知识外,还需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命担当与责任意识。
在中药学的教学实践中,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其中显得尤为关键。此举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领会中医药学的独特价值,更能激发他们的热情与决心,为传承与发展中医药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伟大成就为例,她的坚韧不拔与勇于探索的精神,充分展现了中医药学的魅力与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自1969年起,屠呦呦便致力于从中药中探寻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面对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她始终坚守初心,最终成功提取出青蒿素,为世界疟疾防治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的故事,无疑为广大学子树立了榜样,激励他们勇于面对挑战、勇于创新实践,为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青春力量。通过学习中医药学的历史与文化,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与文化底蕴,从而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三)融入职业精神,培养工匠精神
在中医药领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贯穿于其各个环节,从中药的采收、贮藏、炮制、配伍、剂量控制到制剂制备等,均要求医者、药者以严谨的态度和精湛的技艺,不断追求更高的品质与效果。医者仁心,药者匠心,这是对中医药领域从业者的高度赞誉。医者需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同时怀有一颗仁爱之心,关心患者疾苦,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药者则需具备精湛的炮制技艺和严谨的工作态度,确保中药的质量与疗效。以中药炮制为例,炮制是中药加工的重要环节,旨在改变药性、降低毒性、增强疗效等。在炮制过程中,医者、药者需精心挑选原料,严格控制炮制条件,如温度、时间等,以确保中药的有效成分得以充分保留。例如,何首乌与地黄在炮制前后的功效与应用存在显著差异,需经过复杂的炮制过程方能转变其药性,适应不同病症的治疗需求。
此外,在中药的配伍与用法方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样至关重要。医者需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因素,综合考虑药物的功效与风险,合理搭配药物,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同时,医者还需严格遵循中药的煎制方法、服用时间等规范,确保药物的有效成分得以充分发挥功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通过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培养出一批具备精湛技艺和高度责任感的医药工作者,他们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将秉持严谨、细致的态度,认真进行药物配伍与组方,严格遵循用药规范,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中药学课程思政教学实施
(一)中药学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教师肩负着双重职责,既要传授专业知识,又要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操。因此,在中药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发掘并融入思政元素,借助思政案例、微课等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与深化,以此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提升其综合素养。从中药的起源、发展历程、应用实践等多个维度出发,结合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药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提炼出具有思政意义的案例和素材。通过讲解案例、播放微课等形式,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接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此外,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分享融合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视频、微课、案例等学习资源,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和深入讨论。有效地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通过积极挖掘中药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有效强化其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构建适合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在线学习平台,也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为培养更多具备高尚品德和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中药学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切入点详见表1。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严格遵循“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要求,运用职教云、思维导图制作软件以及微信群等教学工具。课前,学生通过微课、视频及各种文本教学资料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与讨论,激发他们对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思考;课中,进一步整合思政资源,将文化自信、爱国主义教育、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环节;课后,指导学生合理用药,模拟用药指导及健康宣教,帮助学生早日融入医师/药师的角色。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将思政引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得以模拟医师/药师的角色积极参与,以深入理解和掌握中药学知识、熟悉药性、掌握应用技能为学习任务,实现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5]
(二)融入课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学多元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教学需要,笔者设计融合课程思政的中药学课程混合式教学学生评价表与教师自我评价表。学生评价表旨在收集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掌握、中医思维以及职业精神等方面掌握情况的反馈,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与体验。教师自我评价表聚焦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反馈情况等方面,以便教师总结与改进。
在对学生考核方面,加强过程性考核的力度,确保考核结果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成效。过程性考核成绩包括作业成绩、考勤成绩以及测验成绩等多方面,旨在综合评价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的掌握情况。期末,将对学生教学评价表、教师自我评价表以及学生成绩进行深入的综合分析。同时,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混合式教学资源,进一步充实课程思政内容,促进教学整改,以实现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的良性循环。这一举措旨在不断提升中药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中药学课程思政实施成效
依托职教云教学平台,我们成功实施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显著推进了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进程,提升了学习参与度与学习效果。通过充分利用微课、视频等在线资源,结合职教云平台,有效地突破中药学课程教学的重难点,提升了教学效果。
在中药学课程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思政元素的融入,将中国古代哲学原理与中药学课程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增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专业课教学活动,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增强了教学效果。
通过思政的引导以及专业知识的辅导与指引,我们致力于让学生预先领略医药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与职业操守,从而深化中医、中药专业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认同与热爱。此举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更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坚定了他们致力于救死扶伤、追求卓越、奉献医学事业的崇高志向。
四、结束语
中药学作为高职中医、中药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其重要性显著,承载着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任,同时也是培养具备专业素养和医德医风的中医药人才的关键所在。因此,在中药学课程教学中,我们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确保其与实际岗位工作紧密相连。通过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我们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以更好地适应和满足现代中医药行业的发展需求。
此外,将思政元素融入中药学课程教学中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通过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制定有效的思政教学目标并科学实施才能取得良好成效。同时,教师还需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包括提高专业素养、增强教学能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等。唯有如此,方能将所学、所感、所悟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中,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中医药人才,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娟,陈永玲,熊天琴.药理学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及课程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20(32):58-60.
[2] 王英姿,杜守颖,吴清,等.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中药药剂学课程思政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11):50-52.
[3] 崔明超,阮洪生,夏苗芬,等.中药学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挖掘与实施途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14):9-11.
[4] 刘宇,郝蕾,石铖,等.课程思政融入中药学教学的探索与实施[J].中医教育,2020,39(3):55-58.
[5] 周鹏,谢伟,金华,等.多维立体中药学课程思政育人体系设计与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20(3):21-23.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