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提升途径研究

作者: 罗祯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提升途径研究0

[摘           要]  以建设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为例,结合学情,实践探索建筑类“专业课程”与“思政”的契合路径,强化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建设,以形成学生职业道德为主体的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关    键   词]  建设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思政;学生职业道德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6-0121-04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前,我国建筑行业蓬勃发展,建筑领域法治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深入,但工程质量、建筑安全等问题依然屡禁不止。其主要原因归结于建筑领域从业人员对法律、法规和规章缺乏系统认知,能力素质低下,职业道德缺失。规范建筑行业行为需要多方协同形成合力,这更凸显出高职建筑类专业加强课程思政更具必要性和紧迫性,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引领,培养以德为先、德技并修的新时代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

二、课程定位及教学改革目标

建设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是高职建筑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又是二级注册建造师考试的考试科目之一。教学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我国建筑行业最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培养和提升学生对建设工程类法律、法规及规章的理解和实务处理能力,为增强其法律意识、依法从业以及识别和处理建筑领域中的法律纠纷奠定良好基础,进而促进建筑市场规范化、法治化的健康有序发展,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建设工程领域法治建设。

三、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与策略

(一)思政建设主线

该课程面向我校建筑类专业学生开设,融汇多门专业课程知识,同时思政元素资源丰富,具备推进建筑类专业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的优势。但也需注意容易出现缺乏主线、思政元素分散等情况,起不到实效。

教学团队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结合建设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的特点,在全面普及依法治国、培养学生守法普法观念的主要思路下,教学中根据具体内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培养学生树立“质量强国、恪守诚信、遵纪守法、安全第一”的思政理念,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从“不敢违”,到“不能违”,最终达成“不想违”。

(二)课程思政目标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阶段。建设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作为建筑类专业学生必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在求知识学理的教育中凸显价值引领和职业道德塑造,实现法律他律和道德自律两个维度深度结合。

该课程总体目标定位是培养具备较高政治素养、专业技能、法治思维的高素质复合技能型人才。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备三个层面能力:(1)专业能力。使学生了解我国建设工程法律体系,熟悉建设工程相关法律法规基本知识,掌握运用现行建设法规的规范和要求,正确分析和处理工程建设中常见的法律问题。(2)方法能力。能在工作中,运用建设工程法律法规,正确分析、处理工程实践中的法律问题;以法律和道德的视角看待建设工程中的热点话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自省和审视,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3)社会能力。以违法反面和守法正面思政案例,教育引导学生明确法律法规的界限,培育学生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提高职业获得感和认同感。

典型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现以“模块七:建设工程的安全法律制度”为例进行思政案例分析。讲授时分析社会热点,通过分析事故发生原因、救援过程、事故责任以及处理结果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课堂讲授中,运用讨论法、启发式等教学方式,自然地融入思政教育,让学生认识到:(1)事故发生的原因、各方的责任与义务、违法行为受到的相应处罚,树立“质量强国、安全第一”的安全责任意识的重要性,理解质量终身责任制的意义,不敢也不能违法,提升职业素养。(2)反面工程质量安全案例所引起的生命与财产损失教训,敲响了行业安全警钟。在未来从事工程建设时,贯彻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杜绝此类事故的发生。(3)法治社会依法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三)优化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精简教学内容

以工程的基本建设程序为主线重新整合课程内容,按照工程建设程序不同阶段的法律法规要求,选取工程中常见问题,联系工作岗位,全过程思政案例教学,设立问题融合型课程结构,以此增强学生的工作适应性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现以“模块三:发承包法律制度”为例。在工程招投标各个环节切换视角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自主探索招标不同方式、组织形式、工作流程,思政教育主线紧密贯穿工程始终。作为招标方工作人员,面对技术复杂或者无法精确拟定技术规格的项目时,该如何制作招标文件?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探索学习,得出两种解决途径:(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招标人可以分两阶段招标。第一阶段,投标人按照招标公告或者投标邀请书的要求提交不带报价的技术建议,招标人根据投标人提交的技术建议确定技术标准和要求,编制招标文件。第二阶段,招标人向在第一阶段提交技术建议的投标人提供招标文件,投标人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提交包括最终技术方案和投标报价的投标文件。(2)招标人还可以委托招标代理机构代为招标。之后,教师结合知识技能点,遵循教育规律,循序渐进地深入提问,让学生转换角色。如果招标代理机构参与投标,学生作为投标方负责人,认为不公平,如同体育竞赛,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最终共同回归到招投标必须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公平、公正、公开、诚实守信”,做事做人都应如此。用可接受的浅显易懂的话语来解释枯燥的法律条文,对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课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自主探究更能加深学生学习印象,更避免高职学生因畏难而倦怠学习。

(四)思政资源库建设

该课程思政线上教学资源丰富,含时事新闻、视频新闻、事故案例、模拟动画等,学生可自主根据不同的学情开展学习。采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更为灵活,全方位服务思政建设。学生在达成课程基本考核任务要求外,可结合自身的需求分层级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方式,既丰富强化了知识点,又满足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的需求,实现课证融通(见表1)。

(五)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高职学生思维活跃,但该阶段的学生思想尚不成熟、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能力弱,容易表现出一些价值观念迷失、法律意识淡薄、责任意识不强等问题。建筑工程关系国计民生工程,这就要求从业者应胸怀建筑强国梦,遵守建筑行业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持续提升业务能力。

本课程采用讲授法、探讨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和情景模拟法等开展教学,结合理论教育、典型教育和感染教育等思政教育的具体措施,构建“法律知识涵盖价值观认知”→“法律案例明确价值观信念”→“法律情境体验价值观践行”三段式授课流程,构建符合学生思想意识特点及成长发展要求的“不敢—不能—不想”三段式教育教学模式。

1.认知阶段——不敢违

通过基础储备知识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理论学习,明确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流程及各单位的安全责任。通过案例中违法违规者付出的沉重代价,让学生知道依法从业、法不可违、警钟长鸣、引以为戒,“不敢违”。

2.思辨阶段——不能违

通过分析某典型思政案例事故发生原因、救治过程、参建各方的责任以及处理结果,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建筑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从该事故导致的严重后果,使学生认识到强调建筑行业中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性。依法合规进行建设活动是对生命的敬畏及负责,在工程安全上切不可麻痹大意,“不能违”。

3.践行阶段——不想违

通过“时光回溯”的假设,引导学生在重大决策的关键时刻体验角色、做出选择,感受不同角色遇到道德困境,探究做出该选择的心理因素与现实因素,提出从管理措施、教育培训措施、工程技术措施三个层面讨论如何预防事故的发生。运用课程知识解决问题,实现知识内化和素养提升。

针对导致做出越过道德底线、触碰法律红线铤而走险,违法违规违建的决定的现实因素与心理因素,教师从法律和道德两方面正面引导。例如,中国最悲壮的桥——318国道川藏线的怒江“战士桥”。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战士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仅凭着内心为人民服务、对生命负责的信念,建立起一条条安全的战时工程,时至今日仍在祖国交通网上做出贡献,“两路精神”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支柱。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学生深入共情,主动畅谈感受。

教师凝练归纳,思政升华。强化安全意识,坚守铁规底线,因为一切法律法规都是为事故划分责任主体,为国家人民损失兜底,而工程安全质量归根结底掌握在工程人的手里、工程人的心底。作为未来将走向建设岗位的建筑人,希望大家坚决做到不敢违、不能违、不想违。我们要坚守法律底线,为西藏建设添砖加瓦,与祖国、与人民一起“建设美丽幸福西藏 共圆伟大复兴梦想”。

课后,让学生结合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主动排查工程质量、安全隐患问题,秉承所学所获“不想违”,从严律己、律他。教师通过学生线上线下的学习反馈并及时答疑解惑,做好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坚持做到教育与育人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

“三段”式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形成和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合理优选课程思政教育案例,逐步分层引导大学生强化职业价值观。

(六)考核评价机制建设

该课程以往采用传统的卷面考评方式,主要通过卷面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未融入思政考核。随着思政教育引入专业课程,考评制度将德育成绩纳入必考量项,德育的考量更重要的是过程性考核。这就要求学生参与到整个课程授课环节中,教师需对学生思政成长过程予以记录、考核,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建构如表2所示。

四、教学成效与反思

课堂沉浸感强。以往课程内容烦冗,填鸭式的“满堂灌”,现在课堂以生为本,注重激发学生主动性。整合课程内容使其系统性和连贯性增强,有效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主动处理身边事务、辨别建设违法行为的能力。结合时事热点持续更新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学习兴趣、参与度、平均成绩显著提高。

课证融通,形成学生求职竞争力、企业对求职者证书和职业道德双重需求、社会责任感相结合,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课程育人成效,专业认同感大幅提高。在大量反面违法工程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从“不敢违法”→“不能违法”→深层次“不想违法”。以课载德,讲解过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让学生学完本节课内容后,意识到作为一名建筑人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获得感,自觉践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达成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在情景再现、以案说法、剧情反转中,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知行合一,从“纸面上的法规”到“行动中的法规”。接地气式的情景短剧,让大家印象深刻,既能检测专业学习的掌握程度,也能检验大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合法处理工程问题,合理化解矛盾冲突,提高学生社会担当责任。

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紧随建设法律法规动态,实时更新教学内容,选取最新热点及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权威案例,确保课程的时效性。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面,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

[2] 吕颖.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研究:以《工程建设法规》课程为例[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3,25(3):21-26.

[3] 黄丽娟,高冬冬.融合课程思政的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分析:以“建设法规”课程为例[J].房地产世界,2023(16):88-90.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