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思政课“三个课堂”路径研究
作者: 王丽霞[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高校思政课重要的理论素材,又能赋能思政课“三个课堂”建设,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遵循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统一的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思政课“校内思政理论课堂”“校外社会实践课堂”和“网络思政云微课堂”的实施路径包括:内容为本的深挖内涵、价值引领;形式为要的做深做实、实践创新;载体为基的科技赋能、数字叙述;师资关键的队伍重构,提升素养。
[关 键 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三个课堂”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8-0029-04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资源,滋养着中国共产党这个百年大党成长,也指引着中国人民走好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思政课是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内思政理论课堂”“校外社会实践课堂”和“网络思政云微课堂”这“三个课堂”的教学,讲好内涵丰富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培养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人才,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三个课堂”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渊源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盛,以文化的兴盛为重要标志。中国人民要确立的“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和底气所在。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指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和沿革进程中不断积累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它内含的哲学思想、价值取向、道德准则、信仰追求等,以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影响着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与日常生活,展示出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气节和气魄,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和实践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发展优秀传统文化[2],就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富含思想性、战略性和指导性的新论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断[3],“第二个结合”的提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内涵。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4],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指引与实践指南。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三个课堂”建设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自强,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三个课堂”建设的现实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有其深刻的内在逻辑。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思政课“三个课堂”建设,是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八个相统一”改革创新原则的必然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伦理与道德规范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对于高校思政改革创新和提高教学实效性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思政课建设,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成长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新人。思政教师在理论课堂、实践课堂和网络课堂中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的最新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方针路线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也是当代大学生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然之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思政课,应该从思政课教学的“三个课堂”入手。这三个思政课堂分别是校内思政理论课堂、校外社会实践课堂和网络思政云微课堂。首先,校内思政理论课堂是思政课“第一课堂”,是“小”课堂。思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理论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探究学习法等教学方法,使用信息化手段和数字化平台,讲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现代价值,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推动理论的入脑入心。其次,校外社会实践课堂是思政课“第二课堂”,是“大”课堂。实践课堂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指在校园主题活动、重大节假日、校外实践基地等时间和空间场所中,开展特定主题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体验式沉浸式等实践教学,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和素质养成教育,以实践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和使命感。最后,网络思政云微课堂是思政课“第三课堂”,是“微”课堂。云微课堂以新颖的数字化技术延伸思政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多样化的网络平台、精品化的内容体系、微型化的网络传播途径,丰富思政教育形式、占领文化思想高地,“润物细无声”地把思政教学内容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职思政课“三个课堂”,就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三个课堂”深度融合,搞活“小课堂”、开辟“大课堂”、拓展“微课堂”,让思政课教学“新”起来、“活”起来、“实”起来,以多种路径有效提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思政课“三个课堂”教学的指导原则
(一)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
第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层面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重要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素材,本身具有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特性。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回答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什么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5],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彰显的是中华民族对自身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教师在高校思政课授课过程中需要宣讲清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内涵和价值意蕴,引导当代大学生将之确立为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第二,从思政课教学目标层面看,高校思政课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铸魂”“育人”的光荣使命,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融入思政课堂教学,告诉大学生在今天“两个大局”交织激荡的新时代,如何回答好“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关系”的问题、如何回答好“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应该秉持什么样的道德和规则意识”的问题。大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对新时代背景下人与社会关系的把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和信仰追求是一脉相承的。
(二)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
第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层面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突出的优势、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也是今天中国软实力的最强表达。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强调的“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并将其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阐发弘扬开去,指向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创造。第二,从思政课的教学形式层面看,如何在思政课堂上阐述清楚中华优秀文化理论和实践,讲述的形式就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遵循“八个相统一”原则,用“行走的思政课”等形式激活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手段。“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推动“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6]。同时,高校思政课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学情,顺势而为开展云微课堂教学,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潮流相适应、与当代数字化语境相配合,讲述好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些课堂创新实践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与思政“三个课堂”的深度融合,使高校思政课理论课堂、实践教学、云微课堂的建设迎来了创新发展的契机。
(三)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统一
第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层面看,要把握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系统内涵和重点内容。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7]。因此,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应从大历史观、大文明观和大发展观的角度系统深入。“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8]当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大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需要根据社会实际,从大学生的学情特征出发,有侧重点地在某一领域、某一层面由浅入深、推陈出新,逐步探索相应领域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第二,从教学过程层面看,思政课要循序渐进、从不同层次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精髓和现实运用。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要在“知”的层面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情”的层面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意”的层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行”的层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知行合一”的环节中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说,不仅要刻苦锤炼技能、更加精益求精、成就大国工匠,也要运用今天高新技术造就的时代语境和技术平台,革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演绎方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挥动力潜能。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思政课“三个课堂”的实施路径
(一)内容为本:深挖内涵,价值引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思政课“三个课堂”,首要的是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一方面,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将思政课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和认知体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实践与思政课教材体系有效融合,需要建立科学的案例选择标准,精心筛选和合理嵌入相关内容,建设案例库、设置实践项目,确立相应的教学内容体系,并将之转化为认知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融合的创新发展。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9]等价值理念,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中,有助于大学生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价值引领,进一步挖掘资源的独特思政价值开展教学,实现思政课堂的知识目标、素养目标和价值目标。教学中教师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哲学道理及道德准则分析社会现实,能夯实当代大学生的文化根基和实践基础,更好地实现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个人思想成长层面的价值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