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现状、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 景宝华 周凯

高职院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现状、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0

[摘           要]  随着教育数字化的推进,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软实力。首先指出了教育数字化的重要性,分析了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对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通过对江苏省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调研,分析了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的现状。接着探讨了影响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因素。最后,提出了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

[关    键   词]  教育数字化;数字化教学能力;影响因素;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8-0073-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而教师是提升教育水平的主力,所以要不断提升教师的能力素养;2022年,教育部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标准,用于对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训与评价;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不断开辟教育数字化新赛道”,以智能化赋能教育治理,引领教育变革创新。

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是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工作。每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进一步促进和引领高职院校教师数字化教学改革实践,以目标与学情、内容与整合、实施与成效、教学素养和特色创新五大指标进行考量。同时通过专业资源库建设、数字化教材建设和在线课程建设等专项重点任务打造数字化教学基础建设,以点带面促进高职院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然而,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部分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不高,导致数字化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部分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方法选择仍有待提升。此外,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和政策支持也亟待完善。

一、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现实意义

数字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阵地,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整体效能,因而增强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显得尤为迫切且意义重大。

强化数字化教学能力,对促进教师职业成长具有积极作用。面对数字化教学场景,教师需要持续革新教育观念,提升个人信息技术素养,并熟练掌握前沿的数字化教学策略和技术。通过深化研究及实践活动,可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和职业发展路径,促进教师团队整体数字素养的提升。

强化数字化教学能力,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作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丰富性和交互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成效。教师掌握数字化教学技能,能更高效地利用这些资源,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并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剖析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而实现个性化和差异化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强化数字化教学能力,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双提升。在数字化教学场景下,学生需要拥有足够的信息素养,以便高效获取、筛选、加工和应用信息。通过数字技术支持的实验探究、VR智能互动教学等数字化教学场景,可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强化数字化教学能力,有助于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当前,我国正处于教育信息化新纪元,强化高职院校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不仅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转型的关键一环,更是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核心动力。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营造开放、协作的教育生态,促进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提高教育的整体效能,持续推动职业教育向信息化与数字化迈进。

二、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的构成

数字化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教育资源构建、教学活动开展以及学生学习评价的能力。具体来说,主要涵盖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具备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构建与整合能力。教师需要拥有必要的技术知识,能够依据教学的具体需求,建设、整合并应用数字教育资源,为学生打造丰富、互动、高效且个性化的学习辅助系统,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二是具备数字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师应当熟悉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能够运用数字化技术设计教学活动与学习任务,为学生创设更加生动、高效且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情境。三是具备数字化教学实施能力。教师应熟练操作数字化设备、软件工具实施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运用在线讨论板块、实时反馈机制以及个性化学习系统等工具,有效监控学生的学习进程,准确识别学习难点和堵点,并给予适时的、针对性的帮扶,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四是具备数字化教学评价能力。教师应掌握数字化教学的评价方法,基于课堂伴随式数据采集,依据平台产生的数据,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多维度对教学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快速了解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掌握情况,持续改进和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进而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高职院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现状

(一)高职院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的现状调查

为了解高职院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方式进行了调研。调研对象为江苏省内部分国家“双高计划”学校和一般省属高职院校。调研内容主要包括教师的基本情况、数字化教学能力发展水平、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情况、数字化教学培训与支持等方面。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对数字化教学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够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教学活动。但仍有部分教师对数字化教学认识不足,运用能力较弱。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部分调研数据如图1所示。

(二)数字化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的现状调查分析,发现以下共性问题:教师年龄、学历、专业背景等因素对数字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水平有显著影响。年轻、高学历、专业背景为计算机大类或教育技术的教师,展现出较强的数字化教学能力,教学效果与教师数字化能力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

此外,高职院校对数字化教学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存在不足,限制了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有教师表示,学校缺乏必要的数字化教学设备、软件资源和培训机会。教师在数字化教学过程中,面临技术、心理、教学理念等多方面的考验。部分教师指出,技术应用的复杂度、学生自我控制力弱、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等因素,影响了数字化教学的实施和成效。

四、高职院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影响因素

(一)个人因素与专业发展

教师个人背景,包括年龄和教龄,对数字化教学能力的接受度和适应速度有显著影响。年轻教师更加熟悉现代信息技术,而老教师则需要更长的时间适应新的数字化教学工具。教师的专业背景也是影响其使用数字化教学工具的因素。此外,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即对自己使用数字化工具的信心,是推动其采用新技术的关键动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机和职业规划也会影响其提升数字化教学能力的意愿度。

(二)教育培训与资源支持

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受到其接受的培训质量的影响。有效的培训应包括对数字化工具的实际使用、教学设计以及教学策略的指导。此外,学校提供的数字化资源和设施,如校园带宽、智慧教室和丰富的在线课程资源,对教师实施数字化教学至关重要。这些资源的场景性、互动性以及资源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激励政策与评价体系

学校和教学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对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有重要影响。政策应提供明确的指导和激励措施,鼓励教师采用和创新数字化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也应适当调整,以反映数字化教学的效果和教师在这方面的成效。这包括对教师数字化教学成果的认可和奖励,以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

(四)技术融合与创新文化

高职院校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核心在于技术融合与创新文化的双重驱动。教师需熟练整合数字工具和平台,如超星、智慧职教等学习管理系统,以丰富教学手段和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高职院校需培养创新文化,激励教师探索个性化教学策略,推动教学方法多样化。此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为教师提供实践平台和资源,促进专业成长。对教师而言,自身的持续学习至关重要,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确保其教学能力与时代同步。通过这些举措,能够有效构建支持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持续提升的教育生态。

五、高职院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一)加强数字化教学理念更新

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是高职院校实施数字化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紧随社会和产业发展趋势,加大教师数字化教学理念的培养力度。

一是加大数字化教学理念推广力度。学校要有组织地开展教育数字化专题讲座、教师沙龙等活动,让教师熟悉数字化教学的应用场景和优势,提高教师对数字化教学的认同度,激发教师的潜在动能。同时,通过专家引领,促进学校数字化转型。学校可以定期邀请数字化教学领域专家来校进行指导,通过分享他们的教学经验,指导和帮助学校教师化解数字化教学过程中的困惑,提高数字化教学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二是构建基于PDCA模式的分级分层培训体系。学校应定期组织数字化教学培训,针对不同阶段和需求的教师进行定制化培训,螺旋式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学校可以按年龄组别对5年内新教师、40岁以内教师、40~50岁教师、50岁以上教师进行分类培训与考核;在考核内容上,按新手、熟手、能手的能级层次对数字化教学“元能力”进行考核。同时对处于不同阶段的“元能力提升PDCA小循环”教师,提供更加精准的数字化指导和服务,如图2所示。

(二)强化教师数字化应用能力

在技术应用层面,通过数字化教学工具和平台培训,让教师高效掌握最新的教学软件和数字资源制作技巧,进一步增强教师对数字化工具的熟练度,同时为他们提供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机会。例如,通过参与数字教材开发、在线课程建设、虚拟仿真场景设计等活动,让教师不断探索如何有效利用数字工具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在教学设计层面,教师需要提高运用数字技术与教学设计深度融合的能力。通过科学化的活动设计、智能化的内容供给、精准化的教学评价,实现教师、学生、设备、场景、资源的多元交互和有机融合,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有效,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在教学实施层面,教师要探索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辅助开展教学和评价,利用智能化教学设备和场景,为学生提供精准化学习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的难点,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同时教师要运用智能感知数据,精准分析“教与学”存在的问题,不断反思和优化教学策略与方法,打造高效课堂。

同时,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是有效检验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方式,也是促进教师数字化教学转型的有力抓手。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学竞赛,如国家、省级层面的“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微课竞赛”等,让教师在同台竞技中学习和借鉴优秀的数字化教学育人成效。

(三)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与平台建设

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平台是实施数字化教学转型的必要条件。学校要加强专业资源库以及支撑教学活动实施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要根据实际需求,采购或自主开发教学平台,并定期升级与维护,保证教学平台的稳定运行;要加强数字教材、教学资源库、在线课程、典型项目案例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并推动虚拟仿真实训资源的应用,利用虚拟仿真实训技术,构建真实工作场景,解决实训和教学重难点,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感知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