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高计划”背景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
作者: 龚伟 易东阳 朱小龙[摘 要] 加强中药学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双高计划”背景下中药学专业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通过分析中药产业链岗位情况,立足学校自身特点,采用学校自建的模式建立中药材种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形成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推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 键 词] 中药学专业群;生产性实训基地;“双高计划”;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8-0081-04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鼓励职业院校建设或校企共建一批校内实训基地,探索创新实训基地运营模式。”[1]同年3月,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双高计划”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设50所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高水平专业群[2]。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药学专业群被教育部确定为“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要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就必须有高水平校内实训基地,特别是生产性实训基地,因此,如何在中药领域深化产教融合,建设高水平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成为中药学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意义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良好的实训条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保障之一[3]。传统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采购的设备通常不是生产主流设备,实践实训与真正的生产差距较大,即便采购一定数量的高档生产型设备,也存在种类不全、数量较少、实训成本高等问题,无法为学生全面提供职业岗位所需的设备,设备的数量和成本问题还可能导致学生上手实践机会减少,影响实践教学效果,且常规实训模式下单一技能训练也无法满足学生实际岗位技能多元化的诉求。采用虚拟仿真实训的方式虽然可以解决设备种类、数量和成本问题,也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职业岗位,但毕竟是仿真实训,无法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平台和机会,不能完全替代实践操作实训。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就成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职业岗位实践机会、较长的实践锻炼时间。在真实环境下,通过真实的任务,生产真实的产品,学到真实的本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真正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组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基础
高水平专业群要培养出高技能的专业人才,离不开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组建一支“双师型”教师团队常用的方法是“请进来、走出去”,学校一方面邀请企业技术专家为外聘教师,入校指导或参与教学,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实践,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这种方法组建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可能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企业兼职教师可能因为本职工作繁忙、缺乏系统教学能力培训等,影响教学效果;二是企业也很难真正为专业教师提供寒暑假或周末这种短期顶岗实践岗位,所以教师无法深入一线工作岗位历练,很难在教学内容、实践技能等方面与企业实际需求有效衔接,导致指导实践教学水平有限。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企业员工和教师身份互融、人员互聘。企业员工在校内工作,方便开展教学能力培养,学生在实训基地学习,企业员工也能观摩专业教师教学,提升教学能力,且专业教师顶岗工作能降低企业员工的工作量,促进企业员工安心教学。专业教师在校内顶岗,时间更充分,企业可为专业教师提供长期的顶岗实践岗位,让教师根据教学情况,在实践岗位轮流顶岗,让专业教师真正深入岗位一线充分锻炼。教师长期在企业顶岗实践,还能及时了解、发现企业生产中的问题,为企业提供科研和社会服务,锻炼专业教师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有了这样的兼职教师和专业教师,才能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满足高水平专业群对师资的要求[4]。
二、中药学高水平专业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一)引企入校
引企入校一般是企业利用学校的场地,投入设施、设备、技术、管理等要素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该模式下学校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经费投入较低,企业能减少场地投入,并在人力资源配置和开发上获得学校的有力支持。此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企业和学校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是目前较为常见的建设模式。但这种模式下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往往在实训基地建设规划上更重视生产需求,而忽视实训教学需要,使实训教学开展受到一定的影响[5]。另外,因设施设备均为企业资产,学校在使用、调配上有诸多不便,影响实训教学改革。
(二)学校自建
学校自建一般是学校根据专业建设和实训教学需求自主设计生产性实训基地,后期引入生产企业利用实训基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该模式下,实训基地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专业建设和教学需求,但学校资金投入较大。入驻企业前期资金投入少、成本低,但实施设备不一定能完全满足生产需要。此种模式有利于学校开展生产性实训,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经营,也不利于企业后期扩大发展规模,所以在合作协议中应明确校企双方的管理权限和经营范围。
(三)校企共建
校企共建一般是学校提供场地和部分资金,企业投入设施、设备、技术、管理等要素,校企合作共同组建建设团队,共同论证、设计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此种模式能够较好地兼顾学校和企业的利益,并能共同承担建设和运营风险,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但前期的融合往往较为困难,后期的运营管理权限划分也容易出现纠纷。
三、中药学高水平专业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实践
(一)中药产业链合作企业选择
医药产业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中药产业链中,中药制药岗位对生产环境要求较高,中药临床运用岗位对人员从业资格要求较高,学生无法在这些岗位开展生产性实训,所以不适合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中药种植岗位在校内有种植基地的前提下可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中药材前处理岗位和中药营销岗位对场地、生产环境以及人员要求相对较低,具有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可行性。
根据企业岗位建设思路和学校基本情况,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选择了中药材种植岗位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
(二)中药材种植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实践
1.模式选择
中药种植企业为了方便管理、提高利润,往往会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中药材,这不利于中药材种植教学,且因中药种植智能化管理系统前期投入较大,回报周期长,一般中小型中药种植企业不愿意投入采购,大型企业不愿让学生操作实训,学生很难接触到中药材智能化种植生产设备。我校因三峡后续项目流转土地600亩,可用于中药材种植。基于上述三个原因,中药材种植生产性实训基地选择学校自建的模式建设[6]。
2.实训基地设计与建设团队
中药材种植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设计和建设由企业一线的专家团队和学校专业教师团队共同负责。大部分校内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所以教师团队主要从实训教学的角度出发设计和建设基地,专家团队有丰富的中药材种植和智能化管理实践经验,可以为基地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基地的设计和建设在专业团队的指导下,融合生产和实训需求,由教师团队负责具体完成设计和建设工作。通过参与中药种植智能化管理基地设计和建设,使校内专业教师获得了宝贵的实践锻炼机会,提升了教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掌握了中药种植智能化设备的安装调试、技术规范和关键技术,为实训基地后期运行、管理、维护提供了技术保障,促进了教师团队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为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实训单元设置和设备选型
实训单元的设置在满足专业群教学适用性需求的同时,还要满足生产需要,同时在技术上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前瞻性。我校中药材种植生产性实训基地设有组织培养、温室大棚、温湿度监测系统、土壤监测系统、病虫害防控系统、气象监测系统、自动耕种设备、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等单元,基地还建有物联网大数据监测平台,平台整合了温湿度监测系统、土壤监测系统、病虫害防控系统、气象监测系统等数据,通过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实现自动灌溉、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工作,可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种植,符合产业升级对智能化种植人才培养的需求。
4.中药材种植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管理
为确保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生产运营,学校以招标的形式聘请专业种植公司负责实训基地的生产运营,学校与企业签订的合同规定企业需要完成的任务,如中药材种植面积、育苗数、成活率、产量等任务指标,并要求企业在完成任务的同时配合学校开展生产性实训教学工作。企业负责实训基地所有生产运营要素(含生产性实训所需物资)的采购和管理,如人员聘请、种苗采购、肥料农药采购等,费用从学校聘请经费中支出,自负盈亏。普通实训课耗材由学校提供。实训基地内设施设备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企业正常生产造成的设施设备损坏由企业负责维修赔偿,学生实训(含生产性实训)或设备老化造成的损坏由学校负责维修赔偿。
在人员方面,企业聘请学校专业教师参与生产管理,按企业要求对教师工作量和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根据工作量和工作完成度给予教师劳务费,学校将工作完成情况纳入教师年终考核。学校聘请企业员工为兼职教师,开展实训教学,学校对兼职教师的课时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考核,根据课时和教学效果给企业员工发放课时费,企业将教学完成情况纳入员工年终考核。学生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进入实训基地开展生产性实训,企业按“员工”的工作规范和作业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同时引入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工作的积极性。
5.校企文化共融
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除了有共同的利益基础外,还需要将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文化引入学校,与学校文化互融,使校企双方拥有共同的文化价值理念。
共同的文化价值理念包含但不限于拥有共同的育人观、发展观和价值观。企业不能只想着盈利,还要承担社会责任,育人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合作企业要有教育情怀,拥有一定的育人观,在经营和教学出现利益冲突时,能够放弃部分经营利益,满足教学需求。发展观方面,实训基地的发展应符合校企双方的利益,校企双方没有共同的发展观,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就会暴露矛盾,不利于长期合作。价值观方面,学校要引入企业的先进理念,充分熟悉企业文化,认同企业价值观,企业也要吸收学校育人文化,最终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这样才能在校企双方出现矛盾时能够替对方着想,化解矛盾。实训基地运营机制不可能面面俱到,运营过程中还可能出现一些新问题,只有解决好校企文化共融问题,才能在共同的文化价值理念下长期合作发展。
校企文化共融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是校企双方文化层面相互影响融合的过程,所以在整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运营期间,校企双方都要加强文化沟通,促进文化共融。
四、依托中药材种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改革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