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革命”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三融四有五进”模式探索

作者: 曹长青

[摘           要]  在“课堂革命”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变得尤为重要。依托教改课题研究项目提出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三融四有五进”模式,运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开发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项目智能决策系统,将思政课教学与专业、双创和实践相融合,打造“有用、有趣、有料、有效”的思政课,并通过“创、知、学、练、强”五步骤层层递进,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希望在帮助本校思政课教师提升混合式教学能力的同时,也能给其他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三融四有五进”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思政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8-0121-04

进入新时代以来,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与此同时,面对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理论性较强等痛点、难点、堵点,如何进一步提升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让学生更感兴趣、更积极投入,学有所获,变得尤为重要。本课题组将一项教改课题的研究内容、一项科技课题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使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项目智能决策系统,对学生的思政课实践项目进行科学决策,并将思政课与专业课元素、双创教育、实践活动相融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构建“创—知—学—练—强”五层递进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创设情境、任务驱动、信息化技术使用等途径,丰富思政课教学,达到让思政课成为“有用”“有趣”“有料”“有效”的“四有”目标,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2022年4月21日,江西省政府发布《江西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实施职业学校“课堂革命”,随后,在江西各院校刮起“课堂革命”的“飓风”。在“课堂革命”背景下,各高职院校纷纷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本文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境出发,分析探索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三融四有五进”模式的重大意义,探讨何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三融四有五进”模式,并概述运用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三融四有五进”模式后获得的系列成效,为各思政课教师进行混合式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三融四有五进”模式探索的必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聚焦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热点、难点、痛点,探索满足新时代思政课教学需求、满足当前思政课程发展需求、满足当前学生个人成才需求的新型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变得十分紧迫。高职院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三融四有五进”模式是基于时代、课程、学生的需求,对提升思政课实效性进行探索的新型思政课教学模式。

(一)时代需求

2021年10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1]。2022年4月21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布《江西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实施职业学校“课堂革命”。可见,在职业院校推进“课堂革命”,将思政课教学与专业、双创和实践相融合,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是贯彻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更是关系到江西省“十四五”教育发展的大计。

(二)课程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中特别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将双创教育、实践教学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背景,可以完善思政课的课程体系,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建设。将双创的素材、案例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不仅可以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还能将双创思维融进思政教育,达到润物无声、提升学生双创思维的效果。

此外,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3]。要上好“大思政课”这门社会大课,我们需要善用“大”的资源。思政课教学充分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知行合一的能力,也能进一步拓展思政课的教学空间和场景,真正做到善用“大”的资源,满足思政课程需求。

(三)学生需求

传统的思政课知识传授多,学生能力培养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讲道理的学科,更是一门需要提升能力和素养的学科,“三融四有五进”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注重理论讲解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提升思政实践能力、双创实践能力、思政与专业相贯通的能力。

传统的思政课课堂灌输多,学生自主学习少。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属于教师“灌”,学生听的情形。“三融四有五进”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以及网络思政资源,让学生课外提前学,课上教师主要针对重点知识以及学生困惑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传统的思政课粗放管理多,精细管理少。传统的思政课由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以及教师个人的精力有限,很难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精细化的监控。“三融四有五进”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以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项目智能决策系统,对学生课内外的学习行为及表现进行有效监控,提升了教学的针对性。

总之,“三融四有五进”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进一步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

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三融四有五进”教学模式

“三融四有五进”是“三融合、四有课、五递进”的简称。

(一)“三融合”:将双创教育与思政相融合,将专业背景与思政相融合,将思政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第一,将双创教育与思政内容相融合。比如,教师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第一章第二节“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内容时,就可以融入我校的双创团队是如何将自己所学专业和家乡(农村)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寻找创业项目。教师在讲“群众路线”内容时,可结合我校双创“情柚独钟”“椒香辉映”等创业团队是如何深入农村进行调研,寻找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如何践行“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

传统的思政课更加侧重理论的讲授,理论性较强,在高职院校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将创新创业内容融入思政课,让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思政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将思政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生活、个人学习工作中,就能极大地提升我们就业创业创新的高度、深度和广度,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促进自身个人价值的实现。

第二,将学生的专业背景与思政内容相融合。在思政讲授时,为了让学生有更深的代入感,需要将学生所学专业和思政内容进行深度融合,如教师在讲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六章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时,可以结合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计算机应用等行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实现飞速发展的案例,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本专业与改革开放之间存在的深度关联性。

本课题组用实践成果来证明将学生专业背景与思政内容相融合进行教学的效果。笔者指导的“情柚独钟”(该项目获得了2022年江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2024年江西省“挑战杯”大学生创新计划竞赛银奖)双创项目,项目团队中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将思政中的“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和计算机应用中的系统设计相结合,通过自身努力,在学校和专业课教师的帮助下,设计出水肥灌溉一体化系统,帮助柚农增产增收。笔者指导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将思政课中学习的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和自己的专业相结合,在学校和专业课教师的支持下,完成了“椒香辉映”(该项目获得2023年江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双创项目,学生改良的辣椒采摘机械,提升了菜农采摘辣椒的效率,助力辣椒产业实现产业现代化。

第三,将思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政课需要讲道理,更需要利用社会这一“大思政课”帮助学生领悟大道理,并引领学生将思政理论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本课题组积极将“双创”调研、“三下乡”社会实践、农村和社区志愿者服务实践等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努力做到“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政理论也只有不断服务实践才能发挥重大作用。本课题组努力探索思政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各种可能,丰富思政育人的各种渠道。近几年,本课题组成员经常在寒暑假结合农村各地发展实际,带领学生去农田、山林进行“三农”调研。比如,带领食品检测专业学生赴江西临川黄舍新村等地进行临川菜梗系列调研,寻找临川菜梗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系列痛点,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该团队以此实践活动为依托完成的“独出新菜”双创项目,获得2022年江西省“挑战杯”大学生创新计划竞赛银奖);又如,带领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赴上饶广丰陈家村等地进行柚果种植的系列调研,寻找当地柚果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对的系列困境,并寻找解决的方案;带领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赴上饶余干县凤颈村等地进行辣椒种植的系列调研,调研当地辣椒种植过程中所面临的系列困难,并帮助探寻解决方案。也正是这一次次调研活动,让学生不断地思考如何将专业和农业发展相结合,探索自身助力“三农”发展的新路径。

除“双创”调研外,“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加深学生对“三农”发展的认识、助力农村发展的良好机会。比如,2020年,笔者带领我校学生赴新余分宜县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调研及宣传活动,通过11天的深度调研,学生深刻地明白了在农村进行民法典宣传的必要性,通过系列学习宣传,不仅加深了对民法典的了解,也尽自己的努力,加深了当地村民对民法典的认识。2023年暑假,笔者带领学生团队赴赣州赣县夏潭村、夏浒村、洲坪村等地进行农旅融合发展系列调研活动,以“研、学、练、悟”的形式丰富实践内容,学生深入农村调研,用双脚丈量农村的土地,积极了解当地发展的情况,撰写调查报告,为当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奉献力量。

(二)“四有课”:通过混合式教学的“三融合”“五递进”,使思政课堂成为“有用课堂、有趣课堂、有料课堂、有效课堂”

“有用课堂”,体现的是将思政课与专业背景与双创相结合,让学生明白学习思政课,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思政素养和思想境界,还对自己未来就业、创业有很大帮助。在食品检测等班级授课时,就可以将本人指导的“独出新菜”双创比赛项目与思政课中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相结合,让学生深刻认识思政课的“有用性”。

“有趣课堂”,体现的是运用创设情境、任务驱动等方式,将信息化教学、体验式教学等融入思政课,让课堂更加多元,学生更有新奇感,更愿意融入思政课。在整个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本课题组使用信息化平台进行授课,采取“抢答”“讨论”“投票”“问卷”等活动激活课堂,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融入课堂”,体会“有趣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