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文—科学”素养联合培育的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策略

作者: 刘腾腾

[摘           要]  新课标背景下,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些科学知识,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实践过程中能有更好的发展。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科学素养的重要性,更没有尝试将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进行有效的结合,致使学生无法从语文学习过程中实现学科与学科的相互融合。鉴于此,高职语文教师应尝试将人文与科学进行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    键   词]  高职语文;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9-0105-04

高职语文是高职阶段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积累一些文学经验,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鉴、欣赏能力,还要求学生能够在长期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能够借助语文知识开展各种分析工作和文案写作工作,进而为后期更好地开展工作、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1]。在最新出版的高职语文课标中对高职语文的性质进行了重新界定,提出高职语文课程是一门集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教育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基础课程[2]。从这一性质中可以看出高职语文课程不是简单的一门以文章阅读、讲解、鉴赏为主的课程,而是需要通过将人文、科学进行融合的课程。

一、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科学素养联合培育的内涵

人文、科学素养联合培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人文、科学进行结合后展开人才培育,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

(一)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指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意识及运用科学技能开展的相关工作。科学素养是一个来源于西方的词语,知名教育家弥勒对科学素养的三个标准进行界定,提出对基础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对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对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的影响及应用程度三个方位为界定科学素养的基本标准[3]。从中可以看出,科学素养不仅仅是简单科学领域的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养。

(二)人文素养

与科学素养相比,人文素养涉及的内容更加宽泛。人文素养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极为紧密,且与科学素养之间保持紧密的联系。人文素养的内容涉及对人文知识的积累以及心理素质、品德、人文精神、人文思想等方面的内容。人文素养强调对人的价值观、人文观、处事观的掌握和积累[4],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民族文化、精神文化,关注更多内心世界和精神的内涵。

(三)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科学素养联合培育的内涵

在上述基础上,开展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科学素养联合培育是指在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将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两者结合在一起进行融合式教学,通过综合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注意对学生某一素养的培养,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实现人文、科学两方面的能力增长。

二、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科学素养联合培育的现状

在新课标背景下,高职语文教学开始重视人文与科学素养的联合培育,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种联合培育的现状并不乐观。许多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和思想教育性。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更无法从中获得科学素养的熏陶。

(一)教师对人文—科学素养联合培育的认知深度不足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影响,目前很多高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持有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高职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人文素养,涉及字词书写、文章鉴赏、情感表达、美文背诵与写作等,很少有教师意识到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之间的关系,致使教学过程出现人文与科技素养相脱节的问题。第一,教师盲目重视人文素养的教学。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字、词、句等知识点的讲解上,却很少结合字、词、句讲授其中的科学概念或价值,使得学生很难从中获取科学知识,也就很难实现自身科学素养的提升。第二,部分教师意识到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穿插一些科学素养的知识,如让学生阅读一些科技文章、教学生写一些科技短文等,但缺乏将人文与科学有机结合的意识。

(二)教师对人文—科学素养联合培育的资源更新缓慢

教学资源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它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借助教学资源教师不仅可以为学生讲解对应的题目,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效果,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然而,目前教师在整理教学资源时暴露出更新缓慢的问题。第一,教师整理的教学资源以人文素养资源为主,如历史故事、人物传记、鉴赏书籍等,而关于科学素养的资源相对较少。第二,教师整理人文—科学素养联合培育资源的效率较低,无法达到既定的教学要求。目前,很多高职语文教师已经有意识地将两类教学素材进行整理,但却不懂得如何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人文与科学资源各自独立,也就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加以使用。第三,教师对现有教学资源的更新速度相对缓慢。由于平时工作压力较大,加上教学过程中对线上资源使用的刚刚起步,致使很多教师在整理教学资源时暴露出问题。教师更新资源的周期较长,教学资源无法更新、补充,也就很难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源。

(三)教师对人文—科学素养联合培育的方法有待创新

教学方法创新是实现课堂教学创新的重要前提,面对人文—科学素养联合培育的新任务,教师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然而,从目前教学情况上看,教师对人文—科学素养联合培育的方法较为陈旧。第一,教师教学方法多以讲授法为主,通过单篇阅读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章中的知识点,通过字词讲授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知识点,通过语句赏析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等。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组织开展的各种实践活动多以理论学习为主,没有为学生创设对应的教学情景,也很难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实践活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提升,对知识点的理解欲望也就有所下降。第三,关于人文—科学素养的联合培育方法仍待进一步的挖掘。从目前教学情况看,教学模式缺乏变化,教师缺乏使用数字媒体技术、互联网、大数据等方式开展教学,教学过程中无法对各种教学内容进行更新,致使教学模式缺乏足够的变化。

(四)教师对人文—科学素养联合培育的评价过于机械

教学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提升学生信心的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对应的客观评价不仅能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可参考的价值,还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信心,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目前,语文教学评价方式较为机械,评价结果无法正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利于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一,评价方式仍以传统的评价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评价方面多以作业、单元测试、期中测试、期末测试为主,这种测试只能从某一角度出发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说服力不强。第二,评价方式较为单一,评价多以教师评价为主。第三,评价内容较为机械,评价中的题目多以客观题为主,答案多为固定的,学生作答内容必须与答案内容完全一致才能获得对应的分数。这种机械的评价也不利于实现人文—科学素养的同步提升。

三、基于人文—科学素养联合培育的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策略

鉴于当前高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教师要想实现人文—科学素养联合培育这一目标,就必须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坚持人文与科学的有效融合,以解决上述问题。

(一)更新教学理念,加强对人文—科学素养联合培育的重视程度

高职语文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人文—科学素养联合培育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同时,教师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以便更好地将人文与科学进行融合。

第一,转变教师对人文—科学素养的认知,加强教师对人文—科学素养的重视程度。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让教师在课余时间参加部分以人文—科学为主题的培训活动,通过主题培训的方式让教师明白将两者进行结合的重要性,进而为后期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针对人文—科学素养联合培育的具体要求,可以制定如下人才培养活动:(1)人文—科学素养主题讲座,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让教师理解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人文—科学素养联合培养的重要性。(2)人文—科学素养联合培育案例分享会,定期组织高职语文教师参与优秀案例的分享与交流活动,活动中不同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成果、感想与其他教师进行分享,实现共同进步。

第二,应加大对联合培育方法的传授与指导。鉴于当前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科学素养对高职语文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但却不懂得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学校应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1)通过开展深度交流、课题申报、教学研究等活动组织教师参与研究活动,铺设对应的研究路径,最终达到既定的研究目标。(2)通过组织教师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实现人文—科学素养培育方法的创新。将教师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实践经验,引导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强化自身学习意识,提升教学能力。

第三,开展案例教学与实践指导,组织教师参与到人文—科学联合培育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传授不同方法的方式让教师了解融合的实践路径。比如可以开设以“朗读感悟渗透科学素养”为主题的教学培训,帮助教师通过朗读的方式更好地感悟文章内部的科学素养,通过深度挖掘文本资源的方式提升学生对科学素养的感悟度,进而实现对知识点的掌握。借助这种培训可以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升对融合培育的了解,从而为后期开展教学奠定基础。

(二)建立线上线下多元教学资源,实现跨学校资源共享

鉴于当前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人文—科学素养联合培育工作暴露出教学资源不足、更新缓慢的问题,高职院校及语文教师应建立线上线下多元的数字教学资源,通过持续更新资源的方式实现教学资源的更新与优化。

第一,高职院校需要优化课程设置,为人文—科学素养联合培育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例如,教师可以开设一些与科学相关的选修课程,或者组织一些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比如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选修中国科技文化发展史、中国科学家等课程,帮助学生在学习这类课程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教师应与选修课教师建立合作关系,将这类课程资源传到线上资源库中,便于学生及时下载并进行学习。

第二,构建线上教学资源库,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人文、科学两个板块,并在不同板块中植入对应的教学资源。人文资源涉及名篇欣赏、名人传记、字词理解、文案写作、情感抒发等不同的板块,科学资源涉及科技文章、科技前沿、信息技术、科技实践等不同的板块。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自由浏览这些资源,从而丰富自己的视野。

第三,搭建人文—科学综合性实践活动平台,平台中嵌入若干实践任务,便于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升自身能力。任务的设置都是综合性的,学生可以先阅读相关文章,再根据文章内容开展实践活动,最后将结果记录下来。比如组织学生欣赏完《清明上河图》的作品后,教师可以从中选取部分宋代科技发明成果,如活字印刷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体验这一技术的实践原理,并将自己对活字印刷的理解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