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环境卫生学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 林麒 李宏 陈爱珍 王蔚 徐淼 陈铭军 庄海林
[摘 要] 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法,对高职院校环境卫生学及相关课程的建设情况、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环境卫生学有关行业需求与毕业生岗位胜任力匹配程度等进行调研。调查结果显示,环境卫生学仍存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方面地区发展不平衡、课程建设的数量不足与质量不高等问题,需加强教材、在线资源、虚拟仿真和产教融合等方面的建设,缩小地区间差异,提高毕业生的个人素养、综合能力、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更好地为行业输送优秀人才,发挥环境卫生学在公共卫生工作中的关键性作用。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高职;环境卫生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9-0109-04
环境卫生学是高职预防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强人体健康,维护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1]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中提出产教融合,基于此背景,对高职预防医学专业环境卫生学开展行业调研与教学改革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行业:本研究依据《2023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全国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地区整群抽样,包括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县〈区〉疾控)132家、基层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县〈区〉级医院)346家。
院校:抽取14个省份开设预防医学专业环境卫生学课程的高职专科院校学校20所。毕业生:选取上述院校已就业毕业生共1319人。
(二)调查方法与内容
调查方法: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法。调查内容:环境卫生学及相关课程的建设情况、师资和教材;毕业生的就业等情况;行业对环境卫生学及相关课程有关的专业模块与技能的需求情况及其与毕业生自评的岗位胜任力匹配程度等。
(三)统计学分析
问卷星导出数据,Excel软件和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率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
二、结果
(一)与环境卫生学相关的行业现状
高职预防医学专业就业主要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环境卫生学相关的主要岗位有公共卫生科、地方病慢性病防控(或寄生虫病防治)科和应急处置科,各岗位需求人数和在岗人数详见表1,各岗位需求人数均大于在岗人数(P<0.000)。
对这三个岗位的需求人数,公共卫生科高于地方病慢性病防控(或寄生虫病防治)科和应急处置科(P<0.000);公共卫生科的在岗人数也均高于地方病慢性病防控(或寄生虫病防治)科和应急处置科的(P<0.000)。
(二)高职专科环境卫生学及相关课程建设情况
1.环境卫生学及相关课程建设情况
20所高职专科院校(东部8所,中部6所,西部6所)中,5所(25%)开设环境卫生学校级精品在线课程,1所(5%)开设省级精品在线课程,无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以上指标均按立项计算。各类课程开设率各地区均无差异(P>0.05)。师资上,90%为专任教师授课,30%为兼职教师授课,各地区均无差异(P>0.05)。所有院校均采用环境卫生学本科规划教材。课程资源方面,45%的院校有在线资源,10%的院校有社会化在线资源(慕课),各地区均无差异(P>0.05)。
预防医学综合技能实训方面,15%的院校开设校级精品在线课程,无省级和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各地区均无差异(P>0.05)。课程资源有40%(8/20)为在线资源,5%(1/20)社会化在线资源(慕课),各地区均无差异(P>0.05)。专科全国规划教材仅1所,专科出版社规划教材2所,各地区均无差异(P>0.05)。
2.环境卫生学及相关课程专业技能实训项目的开设情况
本次调查的环境卫生学及有关课程专业技能实训项目共11项,按开设率从高至低依次为:空气及室内空气采样方法和消杀技术(100%);水样的采集及预处理,饮用水有效氯、水中余氯及需氯量的测定(90%);气象因素的测定(75%);环境流行病学资料调查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硫、颗粒物、氮氧化物的测定(70%);空气中甲醛浓度的测定(60%);水中“三氮”、砷的含量测定(55%);水中总铁、总硬度、氯化物的测定(45%)和水中耗氧量、溶解氧测定(35%)。以上所有专业技能实训项目均无地区差异(P>0.05)。
(三)毕业生与环境卫生学相关就业情况
本研究调查20所院校已就业毕业生1319人,东部584人(44.3%)、中部335人(25.4%)、西部400人(30.3%)。排在前三位的工作单位依次为乡镇卫生院(37.3%)、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3.6%)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5%),前三名共占比74.4%。
毕业生在乡镇卫生院工作构成比,东部的大于中部与西部的(P<0.05),中部与西部无差异(P>0.05)。对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成比,各地区无差异(P>0.05)。
就业的毕业生中共有623人(47.2%)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与环境卫生学相关的岗位工作,分别为:公共卫生岗位(大气卫生、现场检测、公共用品样品采集)380人(28.8%),地方病慢性病防控(或寄生虫病防治)科(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108人(8.19%),应急处置科(环境流行病学资料调查分析)99人(7.51%),医院感染(卫生处理,现场检测,公共用品样品采集)36人(2.73%)。
(四)行业能力需求与毕业生胜任力比较
本研究调查了行业对预防医学人员环境卫生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需求程度、毕业生自评胜任力,并对二者进行对比。根据李克特5级评价法,行业需求程度为非常需要5分、比较需要4分、需要3分、不太需要2分、不需要1分,毕业生自评胜任力为非常胜任5分、比较胜任4分、胜任3分、不太胜任2分、不胜任1分。
在环境卫生学专业知识方面,从表2可以看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环境卫生学和预防医学综合技能实训(相似课程)均比较需要,无地区差异(P>0.05)。基层医疗机构对环境卫生学需求最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环境卫生学和预防医学综合技能实训需求均高于基层医疗机构(P1=0.000,P2=0.012)。
毕业生对环境卫生学和预防医学综合技能实训(相似课程)胜任力为比较胜任,关于这两门专业知识,毕业生胜任力大于基层医疗机构需求(P=0.000),能满足行业需求。
在环境卫生学专业技能方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消杀技术和环境流行病学资料调查分析比较需要,气象因素的测定不太需要,其他均为需要,均无地区差异(P>0.05)。在基层医疗机构消杀技术方面,环境流行病学资料调查分析,空气及室内空气采样方法仅为需要,其他均为不太需要,均无地区差异(P>0.05)。
表2中的专业技能除了气象因素的测定,其余需求均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大于基层医疗机构(P<0.05)。
毕业生环境卫生学相关专业技能均为比较胜任。不同地区间,气象因素的测定,空气及室内空气采样方法,大气中二氧化硫、颗粒物、氮氧化物的测定,空气中甲醛浓度的测定,水样的采集及预处理,水中“三氮”、砷的含量测定,水中总铁、总硬度、氯化物的测定,这些专业技能胜任力均为东部大于西部,中部大于西部(P<0.05);水中耗氧量、溶解氧的测定,预防医学综合技能实训,饮用水有效氯、水中余氯及需氯量的测定,环境流行病学资料调查分析为东部大于西部(P<0.05)。
毕业生胜任力与行业需求比较,毕业胜任力同时大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需求和基层医疗机构需求(P<0.05)的技能有:气象因素测定,空气及室内空气采样方法,大气中二氧化硫、颗粒物、氮氧化物的测定,空气中甲醛浓度的测定,水样的采集及预处理,水中“三氮”、砷的含量测定,水中耗氧量、溶解氧测定,水中总铁、总硬度、氯化物的测定,饮用水有效氯、水中余氯及需氯量的测定。毕业生胜任力大于基层医疗机构需求(P<0.05)的有:消杀技术、环境流行病学资料调查分析,这说明毕业生这些技能均能胜任行业需求。
三、讨论
(一)环境卫生学人才需求情况
环境卫生学相关岗位需求人员均大于实际在岗人数,公共卫生科的需求人员最大。同时公共卫生科岗位需求数与实际岗位数位居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各岗位前三甲。《2023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显示,公共卫生行业整体布局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2023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3]明确提出,要提升公共卫生干预能力,巩固重点寄生虫病、地方病防治成果,完善环境健康综合监测网络体系和风险预警平台,建立健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制度。因此,环境卫生学在行业发展良好,对人才需求的数量与质量均有较高要求。
(二)高职专科院校环境卫生学教学情况
环境卫生学课程建设的数量与质量还较低。环境卫生学在线资源与社会化在线资源(慕课)均较少。同时,高职高专环境卫生学教材缺乏。杨智源等[4]研究发现绝大多数院校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采用本科规划教材,而专科教材多数是用于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教学。本次调研中环境卫生学全部使用本科规划教材,专科的规划教材缺乏,学校教育与实际需要严重脱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专业教学质量。环境卫生学及相关课程实训项目对象上以空气、水为主,环节上更注重现场样品的采集与现场测定。开设率低的项目多为实验室检测,其对实验仪器设备等实训设备和教师的实验室能力等要求较高。
(三)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岗位胜任力
毕业生就业情况同宋旭日等[5]结论相同,基层医疗机构是主要就业方向。高职专科院校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乡镇卫生院、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东部毕业生在乡镇卫生院工作比例也高于中部和西部,从事环境卫生学相关岗位的毕业生占就业总人数近一半。
但各院校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职业精神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系统设计不足、课程内容单调、教学方式呆板、缺乏职业特色等问题,影响了人文素质提升和职业精神的养成[5]。
环境卫生学专业知识与技能需求有侧重,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环境卫生学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需求大于基层医疗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比较需要的技能为消杀技术和环境流行病学资料调查分析。基层医疗机构需要消杀技术、环境流行病学资料调查分析、空气及室内空气采样方法。这可能是行业对环境流行病学、环境微生物和环境消杀等内容更为重视,因此在授课时要重点讲解。
毕业生环境卫生学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足以胜任相关需求,总体培养水平有所提高,但东部和中部培养效果比西部好。这可能是因为专业发展区域间不均衡,东部、南部、西南地区部分院校本专业办学条件相对成熟,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但西部和北部地区院校该专业发展明显薄弱,专业教育起步较晚,课程体系尚不成熟,专业教师缺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