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课堂培育时代新人路径研究
作者: 刘云雁 吴园园
[摘 要] 第二课堂是高校的育人阵地,但贵州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课堂培育时代新人的路径研究不多。从现状来看,学生探索贵州红色文化的途径与信息获取呈多元化,思想引领作用明显,参与贵州红色文化第二课堂实践意愿强,存在对贵州红色文化知晓率、实地参观率、课堂教学转化率不高,非刚性要求开展的第二课堂实践参与率不高,具有功利心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缺乏实践经费、实践技能和上交实践成果压力大等。建议在制度上促进高校德育育人评价改革;在形式上促进贵州红色文化融入时代新人培育的大中小学思政第二课堂一体化;在过程管理中做好学生分类、精准施策,强化生涯指导;在管理上搭建区域贵州红色文化融入第二课堂培育时代新人协同育人信息化平台。
[关 键 词] 第二课堂;红色文化;价值引领;时代新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0-0017-04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2020年,全国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提出,要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第二课堂作为高校育人阵地,是针对第一课堂而言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实践活动,具有补充教学的理论实践功能,对培养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有重要意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目前国内关于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时代新人内涵研究、第二课堂融入高校人才培育研究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在时代新人内涵研究方面,马福运等学者提出,时代新人应当是最具有进取精神、蓬勃力量的青年群体,最核心的特征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1]。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方面,葛涛等人在江苏18所高校以学生对红色文化认识和了解程度、红色文化育人内容、红色文化育人队伍和红色文化育人路径等为主要内容,对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2]。在第二课堂育人方面,梅鲜等人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建设研究[3]。学者贺诗琪在贵州红色资源在高校第二课堂的运用研究上指出,对于贵州红色资源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4]。隐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最常见形式,从国外研究现状来看,国外学者甚少研究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本身,在潜在课程研究方面成果比较丰富。
贵州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课堂培育时代新人的路径研究不多,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本研究以贵州红色文化传承与时代新人培育实践为主体,探索第二课堂做好贵州红色文化传承与时代新人培育的路径,旨在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
一、贵州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课堂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性
(一)时代新人:新时期人才培育的时代命题
当前我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全球化为我国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西方正通过文化殖民的方式来瓦解“他国”的民族文化,企图削弱“他国”文化的主权意识,从而掌控他国,巩固其霸权地位[5]。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培养又红又专的新时代青年人才成为重要话题[6]。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时代新人”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为做好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出了科学回答。
时代新人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具备高尚道德品质修养,要培育奋斗不息精神、苦干实干增长才干,练就过硬本领、敢于担当时代大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砥砺前行[7]。贵州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对时代新人培育有重要价值,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时谈到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指出:“遵义会议的鲜明特点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确立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创造性地制定和实施符合中国革命特点的战略策略,这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红色传承:新时期人才培育的思想宝库
培养时代新人要坚持立德树人,围绕爱国主义核心,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讲好地方红色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环节,推动地方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是新时代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方式。
(三)实践育人:新时期人才培育的必由之路
新时期人才培育要围绕“为党育才、为国育人”这一宗旨,要弘扬“知行合一”的中华民族人才培育观。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讲话中指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在于把这一思想变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就是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性实践之路,也是一条继承和弘扬传统中华文化“知”与“行”的生动之旅。
新时期要在实践中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目前,我国已经建立特色的实践育人体系,2002年,围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两个重点,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出台《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2018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进一步从制度上规范为第二课堂的实施提供纲领性的指导。
经历多年探索,目前高校实践育人形式丰富,第二课堂实践有深厚基础。贵州红色文化丰富,内涵深刻,但是尚未建立一套体系化的红色文化融入时代新人培育路径。
二、贵州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课堂培育时代新人现状
目前,贵州高校开展红色文化融入培育时代新人的形式丰富,如“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课外学术活动红色通道、大学生科技文化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大学生党团课、大学生党史宣讲团、青年马克思主义班等第二课堂活动。
(一)调研基本情况
研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及非概率抽样在贵州28所高校开展专题调研,发放问卷732份,回收有效问卷709份,通过SPSS 23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贵州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课堂培育时代新人现状,问卷结构设置如下。
(二)贵州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课堂培育时代新人现状分析
第一,学生对贵州红色文化知晓率、实地参观率不高。调研从红色文化中的会议遗址、战斗遗址、故居等5方面选择具有代表性红色文化地31处进行知晓情况调查(见图1)。调研可知,遵义会议会址、黎平会议会址、红军四渡赤水战役遗址、遵义红军烈士陵园4个红色场所的知晓率大于40%,17处低于20%。除遵义会议会址之外,其他的红色文化场所参观率不高。
学生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方式了解贵州红色文化,83.8%的学生表示以教师介绍为主,56%学生在学习党史后主动了解,通过地方宣传片、自媒体推荐及旅游攻略推荐途径了解的学生比例分别为69.8%、61.9%、47.5%,有37.5%的学生表示是以完成作业去了解。由此可见,新时期学生探索贵州红色文化的途径与信息获取呈多元化,体现出较强的自主意识;课堂教学转化率还需加强。
第二,贵州红色文化第二课堂实践形式知晓率欠佳(见图2)。学生了解的贵州红色文化实践形式以思政课第二课堂、主题班会与暑假实践为主,知晓率分别为:66.4%、57.1%、50.9%。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青年马克思主义班、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实践等形式的贵州红色文化第二课堂实践种类虽然丰富,但是知晓率和参与率不高。另外,有刚性要求的第二课堂形式知晓率和参与率均好于非刚性要求开展的实践。
第三,学生参与贵州红色文化实践受到的思想引领作用明显,87%的学生认为参观贵州红色文化后受到了革命精神激励,86%的认为增强了文化自信、学会了感恩新时代,85%的认为学会了艰苦奋斗、提升了个人综合能力,84%的认为对贵州革命历史更熟悉、对学业有帮助,83%的学生表示提高了创新精神。
学生参加贵州红色文化第二课堂实践的意愿为91.5%,绝大部分学生参与贵州红色文化第二课堂实践意愿强。
研究发现,实践经费、缺乏实践技能、上交实践成果压力、错过实践信息、没有教师指导是学生开展实践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最制约学生参加贵州红色文化第二课堂实践的因素以“有用”为主,学生最关心的因素是能否加素质拓展分或者学分、是否有助于评优评奖及学校是否强制参加,对这几方面的关注率高于50%,实践活动组织的周密程度、个人性格特征、实践耗时及经济因素等3方面关注率高于40%。
三、贵州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课堂培育时代新人的方法论
(一)坚持“立德树人”,走好红色实践育人路径
基于以上研究可知,培育时代新人的核心在于思想引领,必须德育为先,将德育培育具象化。通过将贵州红色文化融入第二课堂实践的方式,让德育评价具体化,引领青年学生明确成人成才标准;在实践设计中把握“00后”学生特点,提供多样化的路径选择,帮助学生有选择地实现个人品德的全面提升;在第二课堂中将贵州红色文化有机地融入人才培养、丰富第二课堂实践形式、提高第二课堂管理、提升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成效,走好贵州红色实践育人路径。
(二)做好“两个明确”,丰富贵州红色文化的实践育人范式
明确贵州红色文化不是“无用的知识”,讲好贵州红色文化对个人成人成才的意义和价值,适时更新人才评价标准,让德育评价持续走深走实。
明确贵州红色文化传承不是选择题,而是必修课,做好制度设计,高校要做好贵州红色文化融入学生思政课程及第二课堂的顶层设计,做好学生第二课堂课程实践设计,形成一套具有可行性的学生实践纲领,若干个具体实践方案。
四、贵州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课堂时代新人培育的路径建议
经研究发现,贵州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课堂时代新人培育存在部分学生对贵州红色文化知晓率不高,实地参观率不高,课堂教学转化率不高,非刚性要求开展的实践参与率不高,学生参加贵州红色文化第二课堂实践具有功利心等问题。因此,探索贵州红色文化融入时代新人培育的路径有较高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为此,提出以下四个建议。
(一)在制度上,促进高校德育评价改革,将贵州红色文化融入德育清单
实现德育目标,需要开展德育评价体系改革,对“培养什么人”进行解构,进一步实现德育评价的量化、具体化,以提升德育育人的有效性。在指标设计中融入贵州红色文化,形成具有贵州红色文化特点的“德育清单”。坚持学生中心思想和问题导向,对学生群体中部分同学不积极、不重视,育人成效不明显的问题进行集中解决,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整合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有层次地设计学生大学期间需要完成的贵州红色文化第二课堂实践任务;强化学生自评与团队互评体系,建设搭建动态、多元、开放的实践评价体系和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德育过程;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德育评价,充分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体验感,提升对学生实践的即时性反馈效率,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不断成长。
(二)在形式上,促进贵州红色文化融入时代新人培育的大中小学思政第二课堂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