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外籍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概述、问题与对策

作者: 苏蕊 秦菲苑

[摘           要]  陕西省内主要普通高校内的外籍教师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注入了新鲜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了外籍教师行为失范的问题。已有外籍教师研究成果较多关注外籍教师的聘用管理、教学管理、生活管理等。尽管如此,通过对陕西省内主要高校的外籍教师管理现状调研发现,各校外籍教师管理制度不健全、宣贯不够、执行不力;对外籍教师失范行为的通报范围较小、警示不力,曝光度不足;对外籍教师个人职业关怀不够,使外籍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成为高校教师管理的“盲区”,成为行为失范易发区及失察区。因此,只有通过完善并细化相关规范,加强宣贯力度,强化警示监督,建立师德档案数字平台,掌握外籍教师来陕从教初衷,强化外籍教师背景调查,关注其职业发展及个人成长,切实加强外籍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外籍教师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关    键   词]  外籍教师;师德师风;现存问题;管理盲区;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0-0077-04

一、引言

陕西是我国的教育大省,目前省内共有普通高等学校97所,外籍教师或以长聘形式供职于90%的普通高等学校的外国语学院或外语系,或以短聘形式参与其他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一些大学,如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学校因为中外联合办学计划或暑期学校等人才培养合作项目,在聘的外籍教师数量相对较多。外籍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鲜活力和先进理念,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难题和挑战。近年来,国内院校外籍教师师德失范事件的多次发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使外籍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然而,已有外籍教师研究成果较多关注外籍教师的聘用管理、岗前培训、跨文化管理、教学管理、制度管理、生活管理等。看似较为完备的外籍教师研究聚焦外籍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的成果较为匮乏。研究外籍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概述、问题及对策,提高外籍教师的师德师风、构建高质量外籍教师队伍势在必行,这对提升我国高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外籍教师在提升学校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外籍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研究概述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和外籍教师的规定》第三十七条的规定,本文所说的外籍教师是我国高校内的外籍人员。根据研究我国大多数高校关于外籍教师管理与服务的相关政策及文件发现,外籍教师是与学校签订聘用合同、来华从事长期或短期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及学术交流合作的外籍人员,具体包括专任教师、专职科研人员、博士后、技术人员、管理服务人员等。

《荀子·致士》所载的“尊严而惮、耆艾而信、诵说而不陵不犯、知微而论”是关于师德的较早记述。“师风”最早见于《北齐书·元文遥传》的“白掷剧饮,甚得师风”,即教师的行为作风。师者之所以为师,因其“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师德师风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学界研究向来关注中国籍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而对外籍教师的师德师风研究重视不足。截至2024年刘国忠发表在《国际人才交流》上的《山丹培黎学校引进外籍教师工作纪实》,41年(1983—2024)的外籍教师研究的发文量为771篇。如果把研究主题聚焦到与外籍教师的师德师风评价及建设密切相关的聘任及管理环节,截至2014年5月19日的发文量为232篇(外籍教师管理)、8篇(外籍教师聘任)、4篇(外籍教师聘任及管理)。外籍教师管理研究聚焦以下几个方面:聘用管理、岗前培训、跨文化管理、教学管理、制度管理、生活管理、管理策略。研究外籍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成果相对较为匮乏,但都指出了该领域存在的问题。陈之刚发现,我国外籍教师水平、素质参差不齐,管理学生的水平较低,甚至自身道德品质不佳。我国应严格把控外籍教师引进要求、尊重外籍教师的生活习惯。在给予他们良好工作条件的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对师德师风不佳的外籍教师决不姑息,要及时制止和纠正[1]。钱坤指出,政府、院校、市场应共同建设外籍教师师德档案制度,将其师德表现纳入聘用条件,从根源上保证外籍教师的师德水平,从而达到院校立德树人的目标[2]。冯元认为,各高校可通过挖掘中国故事内涵,传播中国文化,正向宣讲身边大事小情,加强对外籍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引导,从而达到提高外籍教师师德师风修养的目的[3]。

无论从教育机构管理政策的制定,还是从学界对外籍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研究,国家层面或者地域层面的外籍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都可称为“被遗忘的角落”,有待更多研究和关注。外籍教师是我国教师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师资力量,是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重要指标。外籍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对用好外籍教师资源、服务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三、陕西高校外籍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教师工作中存在某些道德困境和紧张关系[4]。教师面临的道德困境常常关乎师德师风问题。为进一步规范高校教师行为,避免教师陷入道德困境,国家相继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尽管如此,外籍教师的失范行为时有发生。为解决外籍教师的师德师风问题,进一步规范外籍教师的聘用与管理,陕西省部分高校(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制定了相应的外籍教师管理政策。这些政策对师德师风的要求疏密有别,但多较为宽泛,仅西北大学出台了明确的《西北大学外籍教师师德师风行为规范》。

通过对以上高校外籍教师聘用及管理政策的梳理发现,陕西部分高校在外籍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师德师风政策认知不足

高校教学应该采取人师和儒师相结合的方式,让教师既是模范,也有学问。如何成为人师和儒师?成为人师和儒师的师德规范和评价标准是什么?尚无完善统一的系统性标准。这一点在外籍教师的管理上尤为突出,导致对外籍教师的行为管理不善、约束不足;多数外籍教师对我国的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认知不足、重视不够。对33位在陕西高校工作的外籍教师采访发现,19位外籍教师对我国师德师风要求认知不足,只知在教学中不传教、不涉敏感话题、保持师生边界感等。

(二)师德师风政策宣贯不够

陕西省内部分高校对师德师风的宣贯针对授课型外籍教师,忽视了其他类型的外籍教师,如来华讲学、合作研究的专业类外国专家、引进的外籍人才、外籍博士后人员、外籍管理人员。相关外籍教师聘用及管理办法文件在官网可查的都是汉语版。文件要求“用人单位负责组织对拟聘外籍教师的政治态度、师德师风等进行综合评价”,却把如何评价以及评价依据下放给二级学院,缺乏更具体的规定。有的学校文件要求在外籍教师的续聘中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但对如何进行师德师风评价以及如何贯彻执行语焉不详。

(三)外籍教师失范警示不力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汇编的师德警示教育材料从2018年开始出现外籍教师失范案例。陕西省部分高校对出现失范行为的外籍教师的处理办法是:解除与用人单位的劳动聘用关系、注销其外国人来华工作证、办理拘留许可注销手续、限期出境。这种处理涉及的范围仅仅是涉事者及相关部门,涉事者的同事、朋友、学生,尤其是其他外籍教师对其失范行为所知不多或知之甚少。对外籍教师失范行为曝光度的不足及惩戒的力度较小是同类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

(四)外籍教师职业关怀不足

陕西省部分高校对外籍教师的关怀更多的是生活关怀。他们来自不同国度,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生活习惯等方面都与中国籍教师存在差异,大多学校都采用“一对一”的外籍教师服务,基本解决外籍教师的生活问题。然而,对外籍教师的职业关怀是绝大多数高校的管理漏洞之一。对大多中青年外籍教师而言,个人成长及职称晋升成为他们的心头之痛,长期无法得到解决。在奉献青春与职业发展难以两全之间,大部分外籍教师选择后者,导致出现外籍教师队伍的动荡问题;接受现状的外籍教师表面上屈从这种管理制度,内心的积怨造成他们与教育过程的疏离,势必影响教学过程和教育质量。

四、陕西高校外籍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应对之策

无论是中国籍教师,还是外籍教师,教师岗位的用人标准始终强调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对德的考量是用人根本,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全面、扎实地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

显然,无论是从教师用人标准,还是从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格来看,德都是首当其冲的用人品质。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也就是说,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德才兼备是圣人,无德无才是愚人,德胜过才是君子,才胜过德是小人。古人所阐述的德与才的关系是重德与重才、育人与育才的关系,二者的统一是用人和育才的辩证法。

因此,师德师风建设对任何国籍的教师而言都是不容忽视的。面对高校外籍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现状,建议从以下四点着手应对。

(一)细化相关规范,提升外籍教师的师德师风认知

高校应进一步细化外籍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及要求规范,为高校外籍教师提供更加切实、可操作的具体细则。各高校应建立针对外籍教师的资格审核制度和管理体制,严格把控外籍教师的录用要求,有必要在扩大外籍教师队伍之前,严格考核对拟聘外籍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师德师风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仔细审查外籍教师的相关材料,必要时可采取向拟聘人员曾任职或学习单位发函等方式核实其个人经历和师德师风情况。

提升外籍教师的师德师风认知比较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成立中外专业教师联合组织,为全国外籍教师提供发表意见的平台,不但能方便全体教师分享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方便后期相关规范的制定,还可进一步促进外籍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发挥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制定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和主体性,主动汇集一线外籍教育者的意见,提高外籍教师群体在规范制定过程中的参与度,增强相关规范的可行性与广大教育者的认同度。

(二)加强宣贯力度,激活外籍教师师德评估机制

各高校应尽快建立健全外籍教师师德师风管理机制,明晰奖罚政策,实现外籍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常态化。高校可利用基层单位的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做好师德师风政策宣传。针对师德师风评价良好的外籍教师,要利用新媒体进行深度宣传,树立外籍教师师德师风模范,发挥示范效应;针对失范的外籍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曝光,达到以儆效尤的作用,防止同类事件再度发生。

高校还应建立外籍教师师德师风评估体系及通畅的意见反馈机制。目前,单一维度的外籍教师教学评价远远不能满足新的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常见的评估方法为学期末或学年末学生填表打分反馈,更多关注的是外籍教师的教学过程,对其师德师风的评价严重不足,甚至有评价缺席的现象。即使在评价量表上设置有师德师风这一项,但是,这种评估在有些高校近乎流于形式,评测结果从不向学生反馈;有时候即使评估结果不佳,似乎也不会对外籍教师产生太多实质性的影响,这使得对外籍教师的管理,尤其是其师德师风建设长期处于缺位状态,成为政策执行的灰色地带。师德师风建设关乎为国家培养人、培养为国家服务的人、培养以德为先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国家战略,容不得任何懈怠和疏忽。因此,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评估体系,结合外籍教师的具体情况,推进评估主体多元化、评价规范明晰化、评价结果公开化、反馈通道畅通化,实施积极引导和正向激励,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自我监督力和对相关规范的执行力,使其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现代化进程中,成为积极向上的师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