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东盟的高职国际化课程建设探究
作者: 彭定文
[摘 要] 对广西高职面向东盟的国际化课程的建设状况进行分析,阐述国际化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现实问题,并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老挝鲁班工坊的建设为例,提出了国际化课程建设的有效路径:建立长效的建设机制;确定课程标准的建设方向;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创新团队;建立课程质量保证体系。最后对未来国际化课程建设提出了展望。
[关 键 词] 东盟;高职;国际化;课程;鲁班工坊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1-0009-04
①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鲁班工坊’培养面向东盟的汽车国际化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GXGZJG2022B166);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资助经费重点课题(A类)“国际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特色现代学徒制实践案例研究”(课题编号:2023A049);2023年度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资助经费重点课题“基于‘中国—老挝鲁班工坊’的老挝新能源汽车职业标准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编号:ZGDMKT2023ZD009)。
作者简介:彭定文(1978—),男,汉族,广西合浦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职业教育。
鲁班工坊已成为人文国际交流合作的一张“中国名片”,同时也是中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的“新名片”。广西是面向东盟的桥头堡,越来越多的广西汽车走向东盟市场,面向东盟的汽车国际化人才缺口越来越大,面向东盟的国际化课程建设是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的保证。本文阐述了目前广西高职院校国际化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及不足,并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柳城职)的国际化办学项目——老挝鲁班工坊为例,就如何培养国际化课程教师的国际化素养,制订国际化课程的课程标准,配套建设国际化课程教学资源,构建国际化课程的质量体系,建立国际化课程的建设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可行性策略。
一、国际化课程的内涵界定
国际化课程是指在课程设计、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融入国际化元素,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全球竞争力的课程体系。与国际化课程不同,课程国际化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国际化课程本身,还涉及课程内容的国际化、教学方法的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等多个方面。国际化课程和课程的国际化都是推动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但它们在侧重点、范围和实施方式上有所不同。国际化课程注重课程内容的国际性和跨文化性,而课程的国际化则注重整个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发展。为贯彻落实《广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拓宽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平台,共享一批具有广西职业教育特色的国际化精品教育资源,扩大广西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经研究,决定开展面向东盟的国际化职业教育资源建设工作,“十四五”期间,将遴选建设具有广西特色的职业教育“外语+”国际化课程100门。本文所研究的国际化课程范围为广西特色的职业教育“外语+”国际化课程。
二、国际化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一)国际化课程建设是广西支柱产业走向东盟的现实需求
汽车产业是广西的支柱产业,2023年,实现产值1 400多亿元。广西是中国面向东盟的南方汽车出口制造基地,广西汽车到2023年累计出口突破100万辆、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是广西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生动写照,对面向东盟的汽车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而国际化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的保证,也成为广西支柱产业走向东盟的现实需求。
(二)国际化课程建设是广西职业教育走向东盟的最佳途径
2023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的开幕式上揭牌了中国—印度尼西亚新能源汽车现代工匠学院等十所广西首批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标志着广西职业教育伴随着产业加速走向东盟,首批工匠学院的正式挂牌也意味着国际化课程建设进入了倍增期,同时也是继鲁班工坊后广西职业教育打造的国际交流“新名片”,国际化课程建设理所应当成为广西职业教育走向东盟的最佳途径。
(三)国际化课程建设是广西高职“双高”建设的内涵要求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先进产业“走出去”,以培养产业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办学宗旨的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是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提升国际化水平是广西新一轮高水平学校和专业群办学的根本任务之一,国际化课程建设水平是衡量广西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服务产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广西高职“双高”建设的内涵要求。
三、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现实问题
国际化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保障国际化课程建设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在于课程的系统构建、持续改进、质量保证、团队提升。对照国际化课程建设的关键要素,基于广西49所高职院校开展面向东盟的国际化职业教育资源建设情况,广西从2022年开始展开面向东盟的国际化职业教育资源的认定工作,两年时间里,共有199个资源项目获得了自治区教育厅的认定,19所职业院校均有资源获得认定,获得认定的资源个数10个以上的院校为9所,均设置有专门的国际化办学管理机构,而未获得资源认定的30所高职院校中,仅有3所设置有专门的国际化办学管理机构,调研对比分析得出广西30所高职院校国际化课程建设进展缓慢的原因主要在于国际化课程建设的机制体制缺乏、课程教学资源稀缺、课程教学团队不强、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缺少。
(一)国际化课程建设的机制体制有待建立
学校对国际化课程建设缺乏顶层规划,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牵头部门,国际化课程建设只是二级院系的特色亮点工作而不是常规任务。由于国际化课程建设遇到的困难和付出要多得多,教师缺乏国际化课程建设的动力。机制体制的缺失势必导致国际化课程建设步履维艰。
(二)组成国际化课程的教学资源有待丰富
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目的在于培养国际化人才,而培养什么样的国际化人才需根据企业的需要来定,所以国际化课程建设的基础是学校有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目前广西不少高职院校缺少可依托的国际办学项目,在开设面向东盟的国际化课程时,缺乏面向东盟的国际化教材、国际化培训资源包和国际化课程,由于国际化教学资源受限,导致国际化课程的教学质量不高。
(三)实施国际化课程的教学队伍有待加强
部分高职院校由于缺乏国际化办学传统,在面向东盟国家的留学生和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时,只能依靠英语教师或者英语较好的专业教师开展教学,由于教师和东盟国家学员的英语水平有限,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评价国际化课程的质量体系有待建立
开设了国际化课程的高职院校大多按照国内课程体系实施管理,缺乏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机制,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急需建立完善的课程质量保障体系。
四、国际化课程建设的有效路径
基于开展国际化课程建设初期普遍面临的现实问题,柳城职探索出了国际化课程建设的有效路径,获得自治区认定的面向东盟的国际化职业教育资源数量为15项,名列全区前茅。
(一)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建立国际化课程建设长效机制
广西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办学起步较晚,国际化课程建设意识不足,因此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建立国际化课程建设的长效机制,是推进高职院校国际化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如柳城职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外事办(港澳台办),推进留学生、国际化办学项目等外事工作的组织和管理。针对大的国际化办学项目还出台专项实施方案,如《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国际印尼项目工作实施方案》《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办法》《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在线课程教学管理办法(试行)》,从组织管理机构的成立,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办法的制订,再到国际化课程的管理办法的落地,围绕国际化课程“谁去建、建什么、如何建”,“谁去管、管什么、如何管”的关键问题,建立科学性、操作性强的国际化课程建设机制,明确了国际化课程建设中国际教育学院和二级学院的分工和责任,确立了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办法。国际教育学院主要负责国际化课程的总体规划(五年规划),发挥国际教育学院的统筹规划和激励作用以及对各二级学院国际化课程建设的过程指导和监督作用。二级学院根据国际办学项目的教学需要成立专门的国际化课程团队,逐年按计划落实推进国际化课程建设任务,有效增强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国际化课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从近几年的实践可知,国际化课程建设的长效机制确保了国际化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力推动柳城职国际化办学取得丰硕成果。近几年来,出版了41本国际化教材,获国家规划教材1本,自治区规划教材1本;国际化课程资源获得自治区级面向东盟国际化职业教育资源—国际化课程和教材10项。
(二)围绕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丰富的国际化课程教学资源
国际化项目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而课程教学的效果达成有赖于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对于国际留学生,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国际化课程的双语或三语教学资源对国际化课程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建设丰富的国际化课程教学资源,柳城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首先,围绕国际化办学项目人才培养需要进行包括国际化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总体规划,如中国—老挝鲁班工坊国际化办学项目,从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和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库、人才培养、师资提升和课题研究等方面进行总体规划,如图1中国—老挝鲁班工坊建设规划图。其次,根据出海车企当地经销商汽车维修岗位技能的要求对该门课程教学资源按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技能体系进行详细规划,列出知识点和技能点,确定资源的名称。最后,根据学校国际化办学项目当年的预算计划,结合国际化课程资源的轻重缓急,分批开展项目论证和建设。
柳城职在近年的国际化办学过程中,聚焦国际化办学项目需要,制订规划,不断推进国际化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制定国际化核心课程标准39项,制作育训一体化微课、动画、教学视频404个,面向东盟的汽车技术国际化课程教学资源在老挝鲁班工坊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大量应用。在国际化课程教学中,数字化教学资源很好地跨越时空和语言的界限,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老挝甘蒙职业技术学院和老挝教育部的高度认可。实践不断证明,丰富多样的信息化课程教学资源对国际化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是非常重要的保障。国际化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大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所以必须依托合作年限长的国际化办学项目并做好长期规划,不断积累完善,久久为功。丰富的国际化课程教学资源也将有助于更好更快地与世界共享中国职业教育标准和教学模式。
(三)依托国际办学项目,建设多方国际协同的教学创新团队
依托国际化办学项目,校企共建专兼结合、国际协同的教学创新团队。建立完善的国际化教学团队建设和管理机制,包括教师的选拔、评估、培训、激励、团队建设等,保障教学团队的稳定和发展。教学创新团队的组建和培养应根据国际化办学项目的需要,从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课程建设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英文或项目当地国的语言文化交流能力方面综合考虑,面向东盟的国际化课程团队应该至少包含一名精通所在国语言和文化的小语种教师。如老挝鲁班工坊项目的教师团队组建,考虑到东风柳汽商用车老挝经销商的人才培养需求,从汽车专业教学团队选拔长期从事商用车教学和培训并有东盟国家开展技术培训经历、课程开发能力强的几名汽车专业教师,从国教院东盟小语种教师团队选拔一名老挝语骨干教师,组成了“中文+汽车技能”的教学创新团队,联合企业及当地院校几名汽车专业骨干教师,产教融合共同开发国际化课程标准等教学资源,在过程当中,相互学习,中国专业教师的老挝语能力得到了提升,中国老挝语教师对汽车专业词汇的翻译能力大有长进,在中国教师的培训指导下,老挝职校教师的汉语水平和专业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科学构建的教学创新团队,再加上针对性强的培训,促进了教师综合能力的持续提升,有效提升了国际化课程建设的质量。如中国—印度尼西亚新能源汽车现代工匠学院的团队组建,由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印尼公司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教学团队组建从机电专业选拔掌握工业机器人技术等汽车智能制造技术的几名青年骨干,从汽车专业选拔精通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几名青年骨干教师,从国教学院选拔2名印尼语骨干,组成服务公司汽车制造及售后维修的教学创新团队,团队组建后开展了印尼语、印尼文化风俗等专项培训。依托国际办学项目,建设的国际教学创新团队,团队目标明确,教学效果良好,很好地发挥了团队跨专业跨境多方协同的国际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