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人才供给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

作者: 李敏

高职教育人才供给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0

[摘           要]  高职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密贴合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从高职教育人才供给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入手,分析了淮安市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优化高职教育专业设置、打造地区职教特色、转变人才培养策略、提高人才待遇水平四个方面提出提升淮安高职教育人才供给的路径,从而不断提高淮安高职教育人才供给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水平。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人才供给;地方经济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1-0013-04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度淮安市社科研究课题“高职教育人才供给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以淮安地区为例”(课题编号:2024SK1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敏(1988—),女,汉族,中共党员,江苏淮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突出成就,这与地方经济建设密不可分。高职教育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对我国从人才资源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转变起到了促进作用[1]。伴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教育人才供给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为了更好地促进高职教育人才供给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我们要持续不断地了解地方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提高高职教育人才供给质量,提升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高职教育的质量与规模[2]。

目前,淮安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也在优化转型,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在淮高职院校要紧跟经济发展趋势,优化专业设置,提高人才供给质量,增强对淮安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研究并构建高职教育人才供给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对促进两者之间协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

地方经济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的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体,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缩影,具有区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不同地区由于其资源禀赋、历史背景和市场需求不同,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一)地方经济发展重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势能够通过对劳动力的需求展现出来,地方经济越发达,对人才的需求量越大,有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是服务于高校所在地企业,地方经济的发展规模和产业结构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才供给的规模和培养方式。地方经济发展受到自然环境、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影响,而教育的投入水平又取决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规模,地方经济发展能够提高教育投入,从而有更多的资金提高教学质量,因此高职人才培养要以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为参考,促进学校以市场为导向提供人才供给,促进毕业生在当地求职就业,为地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二)高职人才供给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3]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高职教育不仅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供给,更为地方经济提供了人才培训资源,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实训室等,能够为人才培养提供基础保障。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紧扣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为其持续不断地输送高技术技能人才,只有将高等职业教育和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才能不断优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经济、教育协同发展,达到政府、学校互利共赢的目的。

三、高职教育人才供给服务淮安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专业设置紧跟地方经济发展

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板块,对于淮安来说,办好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既是服务保障重大项目落地发展、加快打造工业强市的重要支撑,也是加快人口集聚、增强城市发展活力的客观需要[4]。淮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工作,持续加强职业教育组织领导和支持保障,坚持走“德育为先、跨界发展、协同育人、服务社会”之路,推动职业教育不断优质融合发展,同时不断加强职业教育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淮安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目前,全市共创国家示范校4所、省中职领航职业学校4所,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等院校入选省级及以上“双高”建设单位,公办中职学校100%创成省现代化示范特色校。

在专业设置方面,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协同育人。学校根据企业个性化要求开设“订单班”,企业在学校建设“校中厂”生产基地,学校在企业建立“厂中校”培训教室,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同时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实现招生即招工,依托企业学院,构建按需施教的办学模式,实现教学与企业用人零距离。

(二)高职人才培养促进淮安经济转型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淮安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这就要求淮安高职院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为淮安经济发展中的人才需求提供保障。

1.淮安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数与招生规模

《淮安统计年鉴》2019—2023年数据显示,淮安高职院校在校生和毕业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十四五期间,淮安推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发展制造业和第三产业。2023年,淮安4所省属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达18 325人,以2023年为例,淮安高职招生专业主要包括会计、电子商务、护理、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粮食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淮安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面能够较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全市职业教育服务功能进一步凸显,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广泛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4万多在校生源在客观上拉动了我市第三产业发展,为促进就业、服务全市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淮安产业结构分布

《淮安统计年鉴2023》数据显示,2023年淮安经济总量再上台阶。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达5015.06亿元,比上年增长7.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62.95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2023.21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2528.90亿元,增长10.3%。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为9.2 ∶ 40.4 ∶ 50.4,形成了“三二一”发展的产业格局。《2023淮安市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有关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高职院校第一、二、三产业相关专业在校生的占比分别为1.5%、50.75%、47.75%,第一、二、三产业报到新生分别约占报到总人数的1.45%、50.5%、48.05%,通过上述数据,能够反映出淮安高职在校生所学专业在三大产业的比例与淮安产业结构基本一致,可以为未来淮安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供给保障。

四、高职学生就业服务淮安地方经济发展

(一)本地就业率

本地就业率是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直观体现,根据《202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统计数据,淮安市高职学生本地就业率达70%以上,这一数据反映了淮安市职业教育的发展成果,特别是通过实施“四业联动”策略,即主导产业、学校专业、落户企业、学生就业相互促进,成功提高了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的匹配度。此外,淮安市通过制定紧缺专业就读激励办法,召开职教招生宣传会议,以及实施技能培训等措施,进一步促进高职学生本地就业,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毕业生的本地就业率,还增强了地区产业工人的稳定后备力量,提升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供给总量,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高职学生就业结构分布

民营经济是促进淮安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就业创业、增强市场活力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从2019—2023年在淮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企业数据分析,在淮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以民营、个体企业为主体,企业规模大多为中小微企业,以2023年为例,在淮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在私营企业占比为90.27%,2023年淮安高职院校毕业生企业满意度为94.43%,毕业生就业定位契合淮安地方经济结构,能够强有力支撑淮安民营经济的发展。

五、淮安高职教育人才供给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人才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匹配度不足

从静态结构来看,淮安高职人才供给与产业人才需求存在突出的供需失衡状态,由于高校扩招,淮安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地区提供就业岗位的压力逐年增大,然而部分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所需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存在失衡状态;从人才需求结构来看,淮安新兴产业主要集聚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及新能源、纤维新材料、化工新材料、PCB电子元器件、绿色食品、生物技术及新医药等领域;从人才供给角度来看,淮安共有高职院校5所,其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等领域,虽然淮安高职院校目前人才供给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地方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但人才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匹配度不足。通过对淮安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层次分析,发现电气类、药学类、化工类、计算机类是人才需求的重点领域。而调研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对药学类、化工类人才的有效供给明显不足,专业匹配度不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使这种错配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产业支撑力度不足

一直以来,淮安产业以绿色食品、信息技术和装备制造业为主,用工主要集中在传统技能型人才。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绿色发展布局正逐渐铺设,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中小型传统企业正逐渐进行转型,淮安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少。而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都依托于旧的产业结构,尽管部分高职院校对地方产业调整的趋势做出了预判,意识到传统产业所占比重会逐渐降低,但是学校考虑自身排名和影响力,一旦降低对传统优势专业的投入,将会对自身综合实力产生影响,这就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在短期内不愿做出变革,直接影响其承接地方产业转移的能力。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在与地方新兴产业的耦合中,也面临着师资、办学硬件不足的挑战,这些挑战在短时间内很难积累足够的资源,导致高职院校对地方产业支撑力度不足,未能很好地抓住发展机遇,提高自身办学能力。

(三)高职人才供给与地方人才需求的协同创新合力不足

高职教育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协同创新,这样才能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从而促进地区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实现高度耦合。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能够很好地反映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所提供的人才智力支撑情况,但与高就业率形成反差的是学生的就业质量较低,岗位离职率相对较高,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是岗位与专业关联性低,工作适应性不足,不能用在校所学的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给就业者带来一定压力;二是现实工资水平与毕业生期待值存在差距,淮安高职毕业生月平均工资与学生的期望值相差较大,导致高职毕业生更倾向于薪酬高、就业有保障的地区。上述现象表明学生的就业率并不等于就业质量,就业机会也不等同于发展机会,高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能够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而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供给又为地方产业结构升级注入活力,因此地方政府要优化毕业生留淮政策,促进高职教育与地方发展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