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校本化的实施路径
作者: 冷燃[摘 要] 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为具体和紧迫的要求。构建一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职教师队伍,其目的不仅在于提升教育质量,更在于适应社会发展对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研究首先阐明了新时代“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进而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引导教师向兼具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融合发展。其次,分析了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校本化的特点与趋势。最后,论述了新时代“双师型”教师队伍校本化建设的四大机制。研究对深入剖析新时代“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推动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期待,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双师型”教师;校本化;建设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1-0077-04
①基金项目:2022年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类型教育视域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4+2+X’培养模式与认定标准研究与实践”(编号:2022091)。
作者简介:冷燃(1975—),男,汉族,辽宁锦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工作、职业和教育是关系到产业、民生和教育的大事。我国确立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产教融合,培养学生技能,促进就业,解决民生问题,更好地服务社会。
教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双师型”教师不仅理论扎实,且实践经验丰富,能更好地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提升教育质量至关重要。我国部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现代化的内在属性。“双师型”教师能有效缩短学校教学与实际应用的差距,促进学生就业,满足中国式现代化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我国已出台多项措施支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明确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就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出明确的要求。2022年,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此后,地方政府就该通知对“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进行了细化和落实。
从最早的政策概念提出到后续的重大工程推进,再到现今作为战略要点的强调,国家政策不断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壮大和发展。建章立制,资金投入,培训培优,保障“双师型”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专业成长的动力。
一、新时代“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新时代“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丰富。一是德技兼修,既要有理论讲授,又要有实际教学能力;既要有丰富的文化理论知识,又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既具备“讲师”,又具备“工程师”的素质和能力,做到“言教于行”。二是综合素质强,既要有教师的修养与能力,又要有工程师的经验与技术,将知识、能力与态度有机融合满足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三是人才培养要求高。为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双高型”新一代应用型技能人才,教师队伍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四是强调专业技能教育。以技术为导向,链接产业发展。这就表明了“双师型”教师具有鲜明的时代产业特征。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校本化的特点与趋势
(一)特点
专业与实践相结合。“双师型”教师校本化的显著特点是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进行高水平的理论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校企合作深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发展依赖于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教师获得更多接触实际工作场景的机会,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同时,企业也能从学校获得优质的人才资源和科研成果。
教师角色多元化。“双师型”教师校本化过程中,实现教学与产业、研究与实践的多元化发展,即担任教学者、研究者、实践指导者等多重角色,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和科研能力。
(二)趋势
标准化与个性化并重。随着“双师型”教师概念的逐渐明确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未来高职院校将更加注重“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化培养。同时,为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的个性化发展也将受到重视。标准化与个性化并重成为“双师型”教师校本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信息化技术应用广泛。随着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校本化培养依赖于信息化手段。例如,利用在线教育平台进行远程教学、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行为特征等。有助于提升“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效果和科研能力。
国际化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校本化培养也呈现出国际化发展趋势。一方面,高职院校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开阔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
三、新时代“双师型”教师队伍校本化建设的四大机制
(一)坚持“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导向机制
所谓导向机制是指对人才培养、成长、发展和流动进行指导和管理的各种因素、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作机制的综合体系。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受到目标和任务的影响和激励,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导向机制既是“指南针”又是“方向盘”,还是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关键。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首先要建立明确的导向机制,明确的培养目标、激励机制以及对精神和情感的导向。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有着对尊重和发展的高层次需求,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正是为了满足这一高层次的需求。在职业教育领域,教师渴望被尊重,实现自我价值。由此应该积极鼓励和引导教师主动转变为“双师型”教师。这是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获得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一条重要道路,要把自己的发展观念和职业教育的目的密切结合在一起,以成为“双师型”教师适应高职院校对应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
一方面,通过政策导向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促进,鼓励教师朝着“双师型”教师的方向发展,并迅速弥补自身在专业技能、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不足。例如,制定个人成长与发展规划,针对自身不足采用参加教育培训,或到企业、基层实习锻炼,提升专业理论和工程应用实际能力等方式,满足高职教育需求。
另一方面,通过实施教师能力上升和下降的流动机制以及灵活的分配制度,更好地进行师资力量的动态配置,推动职业教育师资合理流动,为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提供更好的发展和工作环境,使之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职业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同时,对全体干部进行科学评估和动态调整,根据工作表现和发展潜力,为他们提供更合适的工作岗位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针对未达到“双师型”条件的教师,与他们签订继续培养方案;针对不愿意接受培训提升的教师,可将其调离原岗位或部门,或者鼓励其自行离职再就业。
(二)优化“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激励机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其中,加强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激励是关键。激励机制可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双师型”教师认定、培养和激励机制,致使一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双师型”的重要作用。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任务繁重,使部分教师在“双师”素养提高上出现了力不从心的现象。
培养激励机制上的不连续性、政策执行的机制体制障碍以及教育管控的腐败问题,导致教师对监控主体的公信力产生怀疑。因此,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协同发力,责任共担,创新途径和方法,调动教师积极性,提振教师的专业信仰,促使其努力朝着“双师型”教师的目标努力,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步伐。
强化激励“双师型”教师队伍机制。一是出台倾斜政策。对符合“双师型”要求的师资实施加分,在职称评审、薪酬晋升等方面予以倾斜。此外,高职院校应为有突出贡献的“双师型”教师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包括在教学名师评选、科研课题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荣誉表彰,从而得到社会认可。二是事业激励。帮助教师认清“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引导其选择符合个人特色的职业发展路径,并加强职业发展规划指导,从而促进教师与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相一致。三是精神激励,通过内在激励提升教师的成就感和对学校的认同感,促使其主动向“双师型”目标努力。四是情感激励。校领导和管理者应尊重并关心教师,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创设积极上进、轻松活泼的工作环境,从而激发教师的向心力和工作热情。
(三)创新“双师型”教师的培育机制
2023年8月,国家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就教师的专业素养、道德品行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和提升。要求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精神品格,为新时代教育作出新贡献。由此,高职院校应该注重长远发展,加强“双师型”师资培育体系建设,建立具有公平性、竞争性、开放性、效益化、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师资聘任机制。
“双师型”师资培育体系建设,注重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的积累。职业教育师资聘任机制为教师提供了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他们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按照国务院的相关文件,职业学校新教师的招聘和上岗应按照“双师型”标准,从具有三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中选拔,可以有效解决职业院校教师实际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
针对当前师资队伍存在教师理论素质不高、实际应用能力不强的问题,需要通过在职教师的培训和进修予以应对,从而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双师型”教师培育体系。
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特殊职业属性,高职院校应采用针对性的进修和锻炼方法,针对每位教师的职业特征和实际情况,采取扬长避短的方式,通过理论学习和实习培训等多种途径,迅速实现“双师型”师资的培育转变。一方面,安排教师到相关院校进修学习理论知识,或者到基层企业实习,以提高专业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为了满足学校的正常教学需求,高职院校可以构建以“强帮弱”“老带新”“朋辈互助”等方式为主要特点的学校内部培育机制。如高职院校可安排一批“双师型”教师指导年轻教师,实施“老带新”的工作方式。借助学校、二级学院两级部门的协调,中青年教师与资深教师建立师徒关系。同时,组建二级学院内部帮扶团队,通过“强帮弱”的双向互补活动,实现教师间的互相学习和互相帮助。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实现自我提高和完善的目标,持续提升教师的工程技能应用实践能力,提高整个教育系统的质量和水平。
(四)强化“双师型”教师的评估机制
强化“双师型”教师的评估机制,可以从评价主体、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效果展开来构建和完善体系。
一是要优化评价主体。明确“双师型”教师参与评价过程的个人或组织由多主体构成的评估体系,并且结构主体搭配科学、合理。
学校管理层包括校长办公会、教务处、人事部门等,从管理和政策执行的角度对教师进行评价。学生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直接受益者,反馈对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其他“双师型”教师或学术同行可参与到评价体系中,提供专业视角下的评价意见;行业专家,特别是针对“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评估;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是要优化评价方法。评价方法应当多样化,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确保评估结果的全面性与准确性。具体方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