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职“双师型”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作者: 王景凤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职“双师型”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0

[摘           要]  以相关理论和国家相关政策为指导,以高职“双师型”教师校本认定标准研制为目标,聚焦国家基本标准,通过文献定量分析,梳理从事“双师型”教师岗位所需的胜任力要素。通过实证研究,利用因子分析法构建结构清晰、易于操作的“双师型”教师校本认定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以量化的方式对各指标进行评分,从而实现对“双师型”教师认定评价更客观、全面的评价。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1-0073-04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职‘双师型’教师校本认定标准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4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景凤(1966—),女,汉族,山东临沂人,教授,本科,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尤其在数字化浪潮中,职业核心技能快速迭代。在此背景下,打造集高素质与卓越教学能力于一体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然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仍面临规模不足、结构待优、实践能力待强、评价体系量化不足等挑战。本研究引入胜任力模型,分析高职教师岗位胜任要素,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旨在为高职院校精准认定“双师型”教师提供科学依据。

一、胜任力理论内涵

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博士提出了胜任力的概念,界定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知识、技能、能力及个人特质的综合体现。随后,以麦克利兰博士的理论为基础,学者构建了胜任力模型这一框架体系,旨在精确描绘和评估特定职位所需的核心能力和素质,其中以Spencer(1993)与Boyatzis(1995)的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尤为突出且广为应用。冰山模型分显性与隐性层面,显性为可测的知识技能,隐性为难量化的特质动机;洋葱模型则更细致地从内至外分层,从内至外为动力、特质、价值观、社交角色、态度、知识及技能,全面评估个人胜任力。两模型均强调多维性,为岗位胜任度评价提供了有效工具[1]。

二、主要政策依据

自2019年起,我国职业教育领域迎来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策文件,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遵循。具体而言,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确立了明确目标与内涵界定;同年8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3],聚焦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的革新,将师德师风、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及教育教学实绩作为职称评聘的核心要素,并建立了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强化了对“双师型”教师综合素质的评估;2021年,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4],则强调要构建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2022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出台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简称《基本标准》)[5],其不仅突出了师德师风的首要地位,还进一步细化了教师能力要求,包括师德、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等。这一系列政策不仅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而且为当前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导向与实践基础。

三、“双师型”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双师型”教师作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核心力量,不仅要求其能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还应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德技并修,更好地匹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构建“双师型”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也是提升“双师型”教师素质、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评价结果还可助力教师聘任、晋升与奖励,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创新,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

四、“双师型”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在构建“双师型”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为确保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客观性、有效性与可信度,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要求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深植于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中,要体现严谨的学术性与前瞻的预见性。

(二)全面性原则

一个完善的指标体系要能够全面反映“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应涵盖多个角度和维度,确保评价的综合性与完整性。

(三)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强调构建的指标体系应具有实际应用的可行性与便利性,便于评价工作的顺利实施,这就要求构建的指标应具体、可量化、易操作,便于评价工作顺利开展。

五、“双师型”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探究“双师型”教师胜任力要素

1.胜任力要求的初步获取

通过深入研读新时期国家职教政策、中国知网和万方等权威数据库近十年来关于“双师型”教师胜任力研究的文献,从中提炼出146个胜任力要素。经合并同类项和筛选初步确定了频数大于3的胜任力要素46个。具体如下:

频数20以上的胜任力要素: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学组织实施能力、丰富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指导能力、关心爱护学生;频数在10~19之间的有:企业实践经验、热爱教育事业、教学资源建设能力、教学评价反思能力、科研能力、乐观自信、专业建设能力、先进的职教理念、教育理论知识、自控和应变能力、关爱学生、掌握行业动态能力、实践教学能力、技术服务能力、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力、课程建设能力;频数在6~9之间的有:掌握通识知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良好的学习能力、爱岗敬业、指导或参加技能大赛、校企合作能力、教学评价能力、为人师表、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爱国守法、工作责任心、政治立场坚定、组织管理能力、工匠精神、注重个人成就导向、正确的价值观;频数在3~5之间的有:熟悉行业企业情况、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指导能力、课程思政融入能力、因材施教能力。

2.胜任力要素的筛选

为进一步确定“双师型”教师的胜任力,将初步提取的胜任力要素向学校专业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征求意见,并深入结合学校实际与教学需求,对胜任力要素进行了精准筛选与针对性表述修正,最终得到了36个要素指标。为方便下一步分析,并给予编码。具体如下:

X1良好思想政治素质、X2正确价值观、X3关爱学生、X4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能力、X5良好职业素养、X6工匠精神、X7爱岗敬业、X8为人师表、X9学生职业指导能力、X10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X11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X12课程思政融入能力、X13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力、X14教学组织能力、X15教学资源建设能力、X16指导或参加技能竞赛能力、X17课程建设能力、X18丰富的专业知识、X19教学设计、评价与反思能力、X20企业工作经验、X21定期企业实践锻炼、X22专业建设能力、X23了解行业发展趋势、X24指导学生实习实训、X25精湛的操作技能、X26进行产学研合作能力、X27参与企业技术革新能力、X28技术服务能力、X29科研成果转化能力、X30教学改革与研究能力、X31良好的心理素质、X32沟通协调能力、X33团队合作能力、X34学历水平、X35教师专业技术职务、X36岗位职业技能。

(二)胜任力要素认可度调研

1.调研设计及数据获取

本研究聚焦于构建校本“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重点考察校内教师对36项胜任力要素的认可度。通过精心设计的调研方案,采用李克特七点量表,覆盖“非常不重要、不重要、不太重要、一般重要、比较重要、重要和非常重要”七个刻度,精确衡量认可差异,实现收集数据的准确性。利用问卷星平台,成功回收270份有效问卷,确保了研究数据支撑可靠。

2.数据效度分析

为开展因子分析,首先使用KMO和Bartlett检验对数据进行效度验证,确保数据稳定性与可靠性。从分析结果可知,KMO值为0.958,高于0.9;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P<0.001),反映出此次调查问卷的效度较好,整体质量优良,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三)数据因子分析

本课题采用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分析方法来提取公因子。分析结果显示,36个指标共提取6个公因子,6个公因子旋转前后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6.785%,前5个公因子的贡献率均在10以上。具体见表1。

在因子分析过程中,采取因子轮换中的最大方差方法,使每个共同因子所含的变量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并按因素负荷矩阵数字排序。见表2。

(四)公因子归类

根据表2因子提取的结果和因子分类,X18、X13、X22、X15、X19、X17、X10、X11、X14这9个指标对公因子1的载荷值较大,最小值为0.736,反映了“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能力;X33、X4、X7、X5、X6、X32、X31、X9、X12这9个指标对公因子2的载荷值较大,最低值为0.738,反映的“双师型”教师应具备职业素养;X21、X25、X20、X16、X23、X24这6个指标对公因子3的载荷值较大,最低值为0.748,反映的是“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专业实践能力;X27、X28、X30、X29、X26这5个指标对公因子4的载荷值较大,最低值为0.763,反映的是“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科研能力;X8、X1、X2、X3这4个指标对公因子5的载荷值较大,最低值为0.784,反映了教师应具备的师德师风;X35、X36、X34这3个指标对公因子6的载荷值较大,最低值为0.687,主要反映“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五)构建高职“双师型”教师认定评价指标体系及级别认定模型

基于上述公因子归类,构建出“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评价指标体系,并得到计算公式。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

在指标体系和计算公式基础上,建立“双师型”教师胜任力评价认定模型,以百分制为基准,60~75分为初级,76~90分为中级,91~100分为高级,从而实现了对“双师型”教师认定评价的量化。见图2。

因此,通过胜任力模型构建了涵盖隐性指标和显性指标的“双师型”教师校本认定标准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六、结束语

本文以国家职教政策为指导,借助胜任力模型构建符合学校实际且具有操作性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校本评价指标体系和胜任力评价模型,保证了“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更客观、全面和科学。本研究将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将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胜任力模型应用于认定实践,并根据应用效果进行评估和完善,不断增强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确保评价标准既严谨又实用,从而为现有标准的优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水藏玺,向荣,刘洪良.胜任力模型开发与应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21.

[2]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1-24)[2024-07-24].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9-02/13/content_53653 41.htm.

[3] 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8-30)[2024-07-2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910/t20191016_403867.html.

[4]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EB/OL].(2021-08-04)[2024-07-2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 34/202108/t20210817_551814.html.

[5]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EB/OL].(2022-10-25)[2024-07-2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2210/t2022 1027_672715.html.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