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善用“社会大课堂”推进思政课建设路径研究

作者: 王丽霞

[摘           要]  “社会大课堂”是高校思政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善用“社会大课堂”,能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社会大课堂”的建设,要以阐释党的科学理论为切入点,推动地方资源转变为实践教学资源;以真懂真用真信为突破点,推进实践过程转化为实践教学成果;以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为着力点,推动实践共同体完善实践教学保障。立足地方实际,围绕思政课教学热点问题,地方高校要以项目为依托,深入探索善用思政“社会大课堂”的路径。

[关    键   词]  地方高校;“社会大课堂”;思政课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2-0001-04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善用思政“社会大课堂”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一环,对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有重要作用。本文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政课堂建设为例,依托数个具体实践项目,探索地方高校善用“社会大课堂”推进思政课建设的结合点和实施路径,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达到思政课“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目标。

一、思政“社会大课堂”的理论渊源

(一)思政“社会大课堂”的提出

高校思政课堂是“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与“网络云课堂”三个课堂的有机结合,而“社会大课堂”是其中极其关键的组成部分。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新时代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其中之一为“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1];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2]。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3]。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要“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4]。这些思政“社会大课堂”建设的顶层文件推动着思政“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探索,使地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迎来了重要契机。

(二)思政课“三个课堂”中“社会大课堂”的内涵

“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是高校思政课堂的组成部分,三者均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特性。“思政小课堂”主要是指思政课理论教学,侧重在理论课堂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和价值内化。它凭借规范的教学场所、覆盖学生面广、贴近统编教材、师生互动便捷、评价标准科学的优点,在课堂教学主渠道筑牢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意识形态的主阵地。“网络云课堂”侧重利用新媒体技术,在课堂内外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信息化媒体手段、公众号微信等载体、微课金课等虚拟仿真资源,有效扩展思政课的教学空间和教学形式,达到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同频共振。而“社会大课堂”更侧重通过校外思政课实践,让大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沉浸式、体验式的实践教学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运用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思政小课堂”“网络云课堂”相比,“社会大课堂”是形式更为直观生动、主题更为明确有导向、师资更为多元协同育人、更加注重能力素养培养的课堂,对思政课实效性的提升有独特优势和效用。

(三)善用“社会大课堂”推进思政课建设的内在逻辑

1.善用“社会大课堂”推进思政课建设的必要性

(1)善用“社会大课堂”有助于思政课课程目标的实现。思政“社会大课堂”,能在校内理论课堂讲授的基础上,用更生动、易懂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强化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武装,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袭,实现课程设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价值目标。特别是“行走的思政课”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将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有力促进党的创新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思政课“实起来”“活起来”“火起来”,真正实现思政课“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2]

(2)善用“社会大课堂”有助于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构建,需要建设“大课堂”“大平台”和“大师资”。思政“社会大课堂”挖掘校内外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充分积极调动政府、学校、社区、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力量,扩展大思政教育的教育主体和教育空间,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体系,多场域、多角度、多维度开展思政教育,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进一步推进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建设和质量提升。

(3)善用“社会大课堂”有助于培育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效衔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个人奋斗目标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家新征程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在追求强国梦的过程中实现个人青春梦,成长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善用“社会大课堂”推进思政课建设的可能性

(1)思政课“社会大课堂”与其他课堂互为补充。思政课“社会大课堂”具有课堂属性,具备课堂教育主客体、教育目标、课堂学习活动、环境条件和影响因素等课堂要素,与“思政小课堂”“网络云课堂”相比,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紧密结合的课堂,是建立在理论教学基础之上的、更为直观和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课堂。“社会大课堂”开展的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必要补充,能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2)思政“社会大课堂”建设遵循学生认知成长规律。思政课“社会大课堂”契合当代大学生思维特征和学习方式。思政教师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对学生开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验式、沉浸式教学,以更加打动人、更有说服力的“社会大课堂”,提升大学生理论感悟、道德素养、政治素质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大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

(3)思政“社会大课堂”落脚于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思政“社会大课堂”遵循“八个相统一”的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打破传统思政教学的单一灌输模式,将思政课师生从“方寸讲台”中转移到“社会天地”中,补上了理论教学内容短板、回应时代关切,能满足学生不同层面的学习发展需求,使思政课成为真正入耳、入脑、入心的课程。

二、地方高校善用“社会大课堂”推进思政课建设的结合点

(一)以阐释科学理论为切入点,推动地方资源转变为“社会大课堂”实践教学资源

在“社会大课堂”中阐释好党的科学理论,是推动地方资源转化为“社会大课堂”实践教学资源的切入点和前提。思政课要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当代价值,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的内涵和灵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做好实践教学。即根据时代大势和地区优势,结合教材体系开发本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苏州地方发展实情和学生专业实际,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紧扣十年伟大成就、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深入挖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地方生动实践的案例,搜集呈现地方优势的实践教学基地库素材,以接地气的实践教学资源支撑思政课教学。

(二)以真懂、真用、真信为突破点,推进实践形式转化为“社会大课堂”师生实践成果

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书本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要在实践中检验、展示和感悟,才能转化为坚定的信念信仰。大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体悟家国情怀、锤炼意志品质,才能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勇担民族复兴大任。实践教学中,大学生在体验式和沉浸式教学情境中自主活动、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和自主探究,培养出独立探索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真学、真懂、真用。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思政课实践课程,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确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选题项目,由教师指导大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研究、社会调研,撰写研究报告,并形成相应的实践成果,积极申报“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学生讲思政课”“大学生思政课微电影”等竞赛活动,在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中促进了大学生能力的提升。

(三)以构建协同机制为着力点,推动实践共同体完善“社会大课堂”实践教学保障

思政“社会大课堂”的建设,需要实践教学共同体各方构建科学的协同保障机制。一方面,地方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挖掘本土校内实践场所、社会实践平台、数字化平台资源等实践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地建立固定的实践基地,并逐步完善相应师资和项目保障机制;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和社会各界共同构建多元“社会大课堂”教师队伍,省市区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社科理论界专家、科学家和技能大师等协同开展实践教学,并进行实践教学评价,完善“社会大课堂”的管理和评价机制。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将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建设纳入思政课改革创新项目,完善机制支持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所有课程发挥育人作用,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学院发挥党建联建带动作用,与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苏州莱克电气、苏州市宪法馆、苏州市劳模馆、苏州市树山村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思政课实践基地,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成果,成效明显。

三、立足地方,依托项目,善用“社会大课堂”推进思政课建设

立足地方实际,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思政课教学体系为依据,围绕青年学子感兴趣的热点难点问题,将红色文化、经济发展、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国家安全等社会发展重要领域作为“社会大课堂”的重要内容,开展实践项目教学。

(一)实践项目一:苏州的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就

本项目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苏州考察时走过的路线,将苏州的历史文化传承、高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形成鲜活生动案例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大学生在体验中实地感受新时代伟大变革、苏州文化和经济融合发展的实践成效,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苏州的生动阐释和实践伟力。

线路一: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苏州行。在“思政小课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后,师生开展以下实践场所的调研分析:以“园区发展的示范引领”为主题的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展示馆——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为主题的平江路——以“昆山之路经验”为主题的成果展厅——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主题的顾炎武故居——以“思政课搬进博物馆”为主题的苏州丝绸博物馆——以“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亨通集团——以“古城保护与文化传承”为主题的甪直古镇。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