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教学与对分课堂在高职建筑装饰专业中的融合应用

作者: 刘爱华 张学新

[摘           要]  当前高职课堂重知识灌输、轻自主探究,理论深度不足,实操能力提升受限。项目教学虽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但对理论学习的适用性差,实操背后的思维能力培养不足;对分课堂鼓励独立学习与合作研讨。整合两者构建的“实践导向的对分课堂”模式,融合理论与实践,促进学做一体,提升了学生的技能水平。这一模式在构成课程中实施后,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高职课程改革提供了借鉴。

[关    键   词]  项目教学;对分课堂;建筑装饰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2-0125-04

构成作为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五年制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涵盖平面、色彩与立体三大构成,是现代设计的基石,对启迪学生思维、奠定专业基础至关重要。该课程具有普适性,其他艺术设计类专业均需开设。该校致力于培养具备人文素养、学习能力、设计才能及发展潜力的高素质职业人才,对构成课程十分重视。然而,传统高职教学多依赖讲授法,重知识灌输而轻互动,导致学生兴趣缺失,学习被动,缺乏深度思考。对于构成这一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单纯依靠讲解难以有效提升实操能力,因此需要通过课堂理论讲授与项目实践深度融合,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问题解决能力,实现变革。建筑装饰行业真实企业项目周期长,我们采用模拟项目教学,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接触项目流程,强化实践能力。

本文探索项目教学与对分课堂的融合路径,旨在强化学生的实操技能,促进思维发展,提升理论学习成效,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为培养优秀建筑装饰设计人才奠定基础。

一、项目教学特点与对分课堂基本原理解析

(一)项目教学的特点

项目教学,旨在通过项目、案例、情景等多元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活力,融合启发式、探究式等先进方法,深化教学改革。项目教学的精髓在于行动逻辑,它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将问题转化为项目,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实践探索,通过一系列步骤达成目标。项目教学直面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力量,深刻理解抽象概念的价值。它赋予学生选择权与参与感,通过完成综合性任务,促进综合能力的飞跃。项目设计需精心,既要贴合实际,又要超越课本,通过职业分析与知识挖掘,构建适应工作情境的学习路径,让学生真正掌握并应用所学知识。

(二)对分课堂的基本原理

对分课堂是源于复旦大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包含教师讲授、内化独学、小组讨论和师生对话四个环节,英文简称PADD。对分课堂的创新性体现在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有机整合。讲授式课堂体现老三中心,即教师、课堂和知识中心理念,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系统性的知识传递,但阻碍和压抑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发展。研讨式课堂体现新三中心,即学生、活动和经验中心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活动教学激发学生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以讨论法为核心的合作学习模式。然而,讨论式课堂淡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带来知识系统性学习不足的问题,教学效率较低。

实践表明,以教师或学生为中心各有利弊,合理的教学应该是教与学的平衡,让师生以科学的方式分享教学控制权。讲授时教师掌握讲什么、如何讲,内化时学生决定怎么学、学到怎样程度,讨论时小组成员协商如何交流,对话时教师抽查督导学生,学生有权提问、表达疑惑。第一、四环节的讲授和对话环节突出“教”,而第二、三的内化和讨论环节突出学生的“学”,“教”与“学”层次分明,但又互相支撑。对分课堂给予学生时间独立内化,深入思考,在小组讨论中与同伴进行深度的思维碰撞,能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观点的能力,培养以质疑求真为核心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分享思考过程和学习策略,提升反思和元认知能力。

二、项目教学与对分课堂融合的机制分析

从对项目教学特点与对分课堂基本原理的分析可以看到,项目教学和对分课堂各有优势,可以相互融合,互相强化。从理论机制上,两者的融合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

(一)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作为职业教育课程的核心模式,项目教学应全面覆盖,打破实训课程的界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实现职业教育的理实一体化本质。项目教学在理论教学及理实交融中的应用是亟待深掘的领域。项目课程实则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创新组织。理论层面精选基本概念与原理,“够用即止”,为项目实践铺设坚实的知识基石。实操部分遵循行动逻辑,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灵活应用理论,实现知识的动态重构与深化。项目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对学科知识体系的重新编排,它要求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精准对接项目需求,确保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完成任务,更能在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中深刻理解知识、掌握技能。

对分课堂等教学方法的引入,为项目教学中的理论学习注入了新活力,通过“学”与“做”的交替进行,促进知识的内化与迁移。总之,项目教学应致力于构建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体,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言语表达与动作技能的深度融合

项目教学不仅聚焦于工作场景中的具体动作技能,即肢体操作的熟练度,还深刻认识到其与认知能力的内在联系。动作技能与认知能力本质相通,符号表达是连接理论与实践、技能与思维的关键桥梁。在理论学习阶段,教师通过语言讲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感官体验;而在实操学习中,教师则通过动作演示直观展示技能要点。两者均致力于通过感官刺激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感知。无论是文本的阅读、写作还是设备的实践操作,学生均在生成、整合并表达个人体验与知识。

言语符号是实现深度交流与经验共享的基础,单纯的行为展示不足以完全传达个人体验,深刻的体验与思想更需借助言语符号精准表达。通过言语符号获得对操作的理性认识,能实现技能的高效形成。对分课堂模式鼓励学生深度加工学习材料,反思学习过程。项目教学融入对分课堂,强化实操技能,培养思维能力,让技能与思维并进,拓宽了项目教学,为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开辟了新路径。

(三)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深度融合

项目教学的复杂性促使合作学习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理念可追溯至杜威的“做中学”思想。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兴起的教育改革推动了合作学习的系统性发展,形成了“美式合作学习”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原则在于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习,但容易忽视个体学习的独立性。有效的小组合作应根植于扎实的个体学习之上。对分课堂模式倡导先独学后合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合作,更符合学习的自然规律。

美式合作学习过分强调小组评价和竞争,可能导致“搭便车”现象。对分课堂通过内在动机的激发,鼓励学生分享成果、共析疑难,营造了更加平和、纯粹的学习环境。美式合作学习的分工合作难以确保内容的可比性与公平性,对分课堂让所有学生学习相同内容,确保平等和高效。单纯合学并不足以保障教学效果。对分课堂有效弥补了美式合作学习的不足,通过科学融合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为项目教学提供了更为合理的合作方法,确保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

三、项目教学与对分课堂在构成课程中的融合应用

在构成课程中,对项目教学和对分课堂进行融合应用,并根据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进行了适应性改造,增强可操作性、易用性和有效性,具体内容如下。

(一)项目教学与对分课堂在教学内容上的深度融合策略

重构课程架构,践行对分理念。首先,调整建筑装饰专业课程结构,确保理论与实践的紧密交织。通过实践认知、知识奠基、再实践深化、知识深化的循环路径,构建理实交替的高效课程框架。调整后的构成课程横跨两学期,总计124学时,在内容上进行了全面重构。

第一学期:筑基阶段(62学时),聚焦学科基础,分平面、色彩、立体三大板块展开。学生将系统学习并掌握基本形态要素、色彩理论与情感表达、立体造型原理等核心知识。教学采用小任务驱动的草图设计进行课堂实践,辅以大任务驱动的课后巩固,确保知识的即时应用与深化。

第二学期:应用深化(62学时),转向行动导向的综合项目教学,涵盖二维单色、二维色彩及三维单色三大模块。通过复习基础、进阶至综合性项目,如广告招贴设计、标志LOGO设计、企业主题壁画设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项目教学与对分课堂在教学实施中的深度融合策略

1.优化教学流程,强化四元原则。依据职业教育的特点,调整了对分课堂的四元流程,融入项目引领、精讲精炼、独学独练、小组讨论、师生对话及成果展示六大环节,构建了“实践导向的职业教育对分课堂”模式。这一模式不仅突出了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还强化了对工作逻辑和默会知识的传授。

2.精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形式。为传统教材设计了一系列辅助工具,如引导文、任务书、“亮考帮”作业纸、模拟情景讨论、问题汇总表等,并引入“对分易”“公众号”等数字媒体,实现实时与回放展评,促进思、学、做一体化。同时,将爱国情怀、工匠精神等融入项目教学,落实课程思政。

3.创新教学评价,注重两极平衡。采纳多元评价体系,强调过程性评价和个性化评价。技能小作业、大项目作业及课堂综合表现等占总评的60%~80%,期末考试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全面考查,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公正性。

(三)对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以下为两个对分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细节与分析,分别聚焦于第一学期的基本技能与第二学期的项目教学,班级学生总数35人,分8个学习小组,每次教学持续4课时,共160分钟连续进行,分别采用当堂与隔堂对分模式。

1.第一学期,基本技能强化阶段。本阶段聚焦构建扎实的专业基础,确保学生熟练掌握核心技能。学生在小组内互动学习,每节课均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与任务。当堂对分模式下,教师精讲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初步尝试,随后在小组内分享心得,教师即时点评和反馈,不仅提升了学习效率,还增强了学生的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

案例一:平面构成的形式——特异构成

课前,教师发布任务,学生自主搜集资源并准备材料。(1)任务导入(5分钟):回顾重复构成,引出特异构成概念,设定教学目标。(2)精讲留白(35分钟):解析特异构成定义、特性及形态变化,辅以案例分析。(3)独学实践(80分钟):学生用思维导图完成“亮考帮”作业,明确收获、疑问与掌握情况,实践特异构成草图设计任务。(4)小组讨论(20分钟):组内交流“亮考帮”,解决基础问题,提炼高阶疑问,分享案例。(5)师生对话(10分钟):抽查小组分享,教师解答高阶问题。(6)成果展示(10分钟):展示特异构成草图。课后,学生完成项目作品并上传至平台。

2.第二学期:项目教学深化阶段。通过综合性项目实践,进一步巩固并深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承担真实或模拟的项目任务,全程参与从项目规划、实施到成果展示的各个环节。学生课后深入研究项目细节,搜集与分析资料,课堂用于成果展示、讨论与反馈。此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通过交流与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团队精神。

案例二:纸半立体构成——贺卡传递师生情

课前教师发布项目,学生自主学习并准备材料,初步设计情境贺卡。(1)项目引领(5分钟):回顾半立体构成基础,明确情境项目目标。(2)独学实践(75分钟):学生运用不切多折等方法优化贺卡设计。(3)小组讨论(20分钟):分组互评,聚焦制作难题与改进方案。(4)师生对话(10分钟):小组代表分享和提问,教师解答。(5)成果展示(10分钟):展示贺卡,并在线赠送活动。(6)讲授新知(40分钟):区分立体与半立体贺卡等。课后,观看微课,合作创作贺卡并上传至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