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职生理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作者: 王立便 汤小秀 马旭辉 保加佳

[摘           要]  基于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的高职生理学课程改革与实践,旨在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首先分析了当前高职生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如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进而提出引入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必要性。最后,分析了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职生理学课程改革的途径。

[关    键   词]  项目式学习;高职;生理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2-0161-04

生理学作为高职医学类、生物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及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传统的高职生理学教学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和动力。因此,探索一种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提升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项目式学习模式概述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真实或模拟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从而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1]。

二、高职生理学课程教学实践现状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

当前情况下,高职教育中生理学课程教学面临一个显著的问题:即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脱节。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着重于传授基本的生理学理论及概念,而学生则倾向采取记忆和复述的方式准备考试。这种教育模式忽视了生理学知识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价值,致使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与未来职场情境相融合,缺乏对生理学知识深刻理解和实际掌握的能力。

(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鉴于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的割裂状态,加之生理学知识本身的抽象特质及复杂程度,不少学生对生理学课程表现出较低的学习热情。他们感到该课程索然无味且难以掌握,进而丧失了学习的动力与积极态度。这种不利的学习倾向不仅削弱了学生的学习成效,还制约了他们在实践技能及创新思考方面的发展潜力。

(三)教学资源有限

高职生理学教育面临资源配置的局限性问题。诸多教育机构因财务与硬件设施的制约,难以满足学生对实验器材及实习场地的需求。这一状况加深了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割裂,进而限制了学生在实践阶段获得充分锻炼与能力提升的机会[2]。

三、引入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必要性

鉴于当前高职生理学课程教学中面临的挑战,运用项目式学习模式显得尤为关键。

(一)项目式学习激发学习兴趣与动力

项目化学习模式凭借其独到的教学策略,能显著提升学生对生理学课程的兴趣及学习驱动力。该模式通过将复杂的生理学理论知识融入具体实践项目,使学生在应对实际挑战的过程中亲历知识的应用价值与内在趣味,从而深化学习的积极态度与自发性。这种强调“做中学”方法,不仅促进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把握知识,也锻炼了他们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思维能力[3]。

(二)项目式学习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项目化学习方法着重于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在此模式下,学生被要求运用所积累的理论知识去应对实际挑战,这一过程促使他们将生理学的理论概念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增强对知识的领悟及记忆。此外,通过亲身体验项目实施,学生能更直观地认识到生理学知识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的应用价值,为日后的临床实践或职业生涯奠定稳固的基石。

(三)项目式学习培养综合素养

项目化学习不仅致力于学生专业知识的获取,还着重于综合素质的培育。在项目实施进程中,学生必须掌握团队合作、沟通协调、时间规划等多种技能。这些技能的培养,不仅能增进学生的专业内涵,还能强化其社会适应力与职业发展潜能。通过项目化学习途径,学生不再单纯是知识的接收器,而是演变成兼具创新意识与实战技巧的多元化人才。

四、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职生理学课程改革实践

为了有效整合项目式学习模式于高职教育生理学课程,我们需着手以下几个方面的革新与实践。

(一)构建项目式学习课程体系

1.精选项目任务,聚焦学科核心

教育课程体系构成了教学实践的关键环节,为学生铺设了一条系统化、有序化的科学学习轨迹。在设计该体系时,全面考量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人兴趣及长远发展目标至关重要,旨在构建一个既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巩固学科根基的课程框架。确立适宜的项目作为课程体系的起始点,这些项目应紧密围绕学科核心理论,并具备实践意义与应用导向,促使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实践所学,深化对学科知识的领悟与记忆留存。挑选项目时,平衡其难度与复杂度至适宜水平亦不可忽视,旨在促进学生在适度挑战中持续进步,同时顾及过高的难度可能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高职生理学课程设置中,可运用诸如“人体生理功能的探索”“病理生理过程解析”及“运动生理学的应用实践”等项目任务。这些任务不仅包罗了生理学的基本知识与核心理论,如细胞生理机能、器官系统运行原理等,还紧密联系现实世界与医学实践的具体情境,极大地促进学生将抽象理论与实践操作相融合。

“人体生理机能探究”这一项目为学生提供了深入探索多种人体生理功能的契机,如心脏的血液循环机制、呼吸作用的过程以及神经信号的传递路径等。通过实验室的直观观察、数据的系统收集与分析,学生能更深层次地掌握这些生理活动的工作原理及其调控策略,进而巩固并深化生理学核心理论与原理的认知。

“疾病生理机制解析”专题着重于生理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融合。参与者可选取特定疾病实例,例如高血压或糖尿病,探索其生理作用机理、病理演变及治疗理论基础。通过资料调研、临床案例剖析与模拟实验操作,学员能更直观地洞悉疾病的发展脉络,同时领悟生理学原理在诊断与治疗策略中的实际运用价值。

“运动生理学实践”项目着重于生理学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参与者通过亲历体育锻炼、运动训练等实践活动,探索运动带来的生理机能影响及演变规律,比如,他们能够调查在不同运动强度下,心率、血压、呼吸等多项生理指标的变化趋势,以及运动对肌肉系统、骨骼结构、新陈代谢机制等方面的效应。此类实践活动不仅巩固学生的既有知识体系,还促进了他们的实践技能与创新思维的发展[4]。

2.设计科学教学方案,促进全面发展

构建课程体系的关键在于制定科学且合理化的教学方案,这一环节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成效。一个卓越的教学方案需全方位、深入地统筹教学活动的各个层面,旨在保障教学流程的顺畅推进与既定教学目的的成功达成。

在设定教育目标之际,我们应当注重学生的综合成长发展,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范畴。这要求我们制定多维度的教学目标,涵盖知识获取、技能增进及情感态度的积极转向。具体措施应包含不仅使学生掌握生理学的基础理论与核心概念,还需培育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模式及应对问题的能力。同时,重视学生在学习旅程中的情感变化,激活他们的学习热情与内在驱动力,涵养他们的科学世界观与人文情怀。

在教学方法与工具的实施层面,强调现代教育观念的融入至关重要。具体措施包括运用启发式、探究式等先进教学法,激励学生自发性地思索、主动探索,并促进其间的协作与沟通。同时,融入多媒体教学、网络教育资源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以生理学课程为例,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料,直观展现人体心脏构造、功能及其血压调控机制等复杂理论,加深学生对这些核心概念与原理的理解。另外,能依托网络教育平台,布置研究项目、建立线上讨论社群等,进一步推动学生的自我导向学习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发展。

在生理学课程构建的实例中,我们能够规划一组紧密贴合该学科的专题任务执行教育方案。这些专题任务围绕生理学的根本观念与原理展开,诸如探索“人体心脏的构造与功能”,研究“血压调控机制”,讨论“运动生理学在健身领域的运用”等。它们旨在引领学生透彻研究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同步促进其实验技能与创新思维的发展。借助这些专题任务的实践,学生能亲历科研的愉悦与挑战,深化生理学知识的理解并提高科学素质。此外,此类任务也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及沟通技巧,为他们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应用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内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对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操作技能及创新思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规划课程体系架构时,强化实践教学模块的设计与执行是至关重要的,旨在确保学生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真实或仿真情境的问题解决实践中。在生理学课程体系建设上,超出了传统授课与实验教学的范畴,我们可融入案例研讨、虚拟仿真训练、临床实习等多种实践性学习方式。这些多元化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切体会生理学的实践场景与操作程序,进阶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和行业素质[5]。

以生理学教育体系为蓝本,我们能够规划一组紧密贴合生理学知识的实践教学活动。例如,在探讨“人体心脏结构与功能”的项目中,可以安排学生访问医疗机构的心血管科或心脏外科部门,亲历心脏疾病的确诊与治疗方法;在研究“血压调节机制”的实践中,可以通过模拟仪器使学生体验血压的测定与调控流程。此类实践性教学举措,既能深化学生对生理学实际应用情境及操作程序的认知,也能提高其实践技能与职业道德修养。

(二)实施项目式学习教学

在项目化学习的教学实践环节,我们需将预先构建的课程框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保障学生的主动参与、深度探索及其实质性收获。以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几个核心步骤与策略。

1.明确项目目标与任务

项目启动阶段,教师应明确阐述项目的起始背景、既定目标、期望达成的成果及需执行的任务明细。此举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项目的重要性和实际效用,从而确定个人的学习路径与追求的成就指标。同时,教师需确保分配的任务兼具挑战性与实践可行性,旨在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探究意愿。

例如,在开展“运动生理学实践”这一项目时,教育者可确立以下项目宗旨与具体任务序列:首先,应界定整个项目旨在探索各种运动模式对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机理,以及运动如何成为提升人体健康的有效手段。其次,需将此宏观目标细分为若干实践性子任务,涵盖制定科学实验方案、系统采集参与者运动前后的生理指标(例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进一步对所得数据进行严谨分析并提炼出科学结论。最后,汇总研究成果,编写翔实的实验报告。这些任务安排应体现出良好的层次构建与循序渐进的特点,旨在引导学生在逐步执行的流程中,深化对运动生理学领域的认知与理解[6]。

2.分组合作,共同探究

为增进学生的团体协作与沟通技巧,教育者可依据学生的学习效能、个人兴趣等因素构建小组,确保各组成员在知识结构、技术专长上形成优势互补。组建小组后,教师需指导学生确立个人角色与任务,激励小组内互相配合、携手探究。通过集体研讨、责任分工及集思广益的过程,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应对项目执行期间的难题与挑战,进而全面提高自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