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教育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路径探索①

作者: 扶国

[摘           要]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变革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驱动力,高职教育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和有效载体之一。高职教育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内在统一性、行业资源和自身办学的独特优势,结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高职教育通过科技项目合作与搭建创新平台、推进政校企村协同育人、加快特色专业建设、完善乡村人才培训体系建设等实践路径,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

[关    键   词]  新质生产力;高职教育;乡村全面振兴;教育赋能;县域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4-0005-04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在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等多个场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阐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1]。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需要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推动农业强国建设,锚定农业强国目标[2]。乡村全面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整体进程中题中应有之义,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与乡村全面振兴的良性互促。新时代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推动农业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提出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真抓实干,力争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3]。《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总结中将新质生产力列入“2023年度十大学术热词”,现有大部分文献仅从理论层面阐述了新质生产力与乡村全面振兴之间或高职教育与乡村全面振兴的联系,但从实证角度把三者联在一起,即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教育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研究较为欠缺。新质生产力与高职教育密切相关,高职教育是技术的传递与推广、创新与应用的一种社会活动,它们之间体现为技术创新与人才需求的双向驱动,高职教育与乡村全面振兴则体现产业与教育的互动合作、知识与技能的互补等。鉴于此,本文以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教育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路径探索为研究对象。

目前存在的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正视和解决的难题,要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型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高度整合,不仅可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还为乡村建设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动力[4]。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教育赋能农业强国建设是重要的抓手,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是支撑城乡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优势。

二、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教育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逻辑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作为驱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乡村全面振兴提出新的需求和挑战,高职教育与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内在的联系,体现的是一种双向互促的关系。

(一)高职教育与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内在统一性

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高职教育的支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需要高素质技术人才的支撑,高职教育作为与产业发展最紧密,与民生、就业关系最为直接的教育类型,比如广东省现有高职院校93所,高职教育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目前在校生的占比已达50.1%,数量多、总体实力较强,是实施乡村全面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高职教育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大局,聚焦生产力基本要素的数智化发展趋势,推进科技创新和服务区域发展,通过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及人才链融合,有效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培养和输送大量从事农村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为建设技能型农村提供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进一步提升高职教育的自身办学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实现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

(二)高职教育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具有独特行业资源优势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主要是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大部分高职院校在省域和所在的区域范围内与相关的企业、行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据统计,超过85%的企业与本区域内的高职院校有过合作人才培养、共同开发课程等。在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学生的实操水平、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得到很好的提升,大批行业协会和组织积极参与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在推进产教融合过程中已形成了以城市为关键点、行业为支撑点、企业为重点的“教学+产业”的推进机制,高职院校在和企业、行业长期合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行业资源。在新质生产力下,随着农业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包括出现各类种植的智能化、灌溉系统的自动化、施肥的精准化等,各类先进的生产要素将使农业生产转变为一项融合高科技的新型产业,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教育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行业资源优势独特。

(三)高职教育服务乡村全面振兴自身的办学优势

高职教育是区域化分布的,办学定位具有区域性,基本每个地级市以及部分区、县均有高职院校,大部分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已形成自身的办学优势与特色,能以最小的成本在其区域范围内,有针对性地将各类资源引入乡村全面振兴中。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现代科技发展、各种智能设备、专业人才等新质生产力要素的引入,为农村农业的发展打开了数字化的大门,高职教育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精准定位并发掘自身优势,为驱动农村的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助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各类服务、人才和技术支撑,发挥高职教育在推动乡村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及高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加快区域产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三、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教育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主要路径

新质生产力为我国乡村全面振兴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当前,新质生产力下职业教育在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困境,包括教育模式与方法更新不足,教学内容更新相对滞后、产教融合不够深入以及教师能力急需提升的迫切需求。如何促进高职教育与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衔接,促进高职教育更好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一)搭建科技项目合作和创新平台,提供人才支撑服务

高职院校作为重要力量参与乡村全面振兴,开展高职院校与县(市、区)结对共建“双百行动”,校与县双向奔赴,合作共赢。

1.发挥高职院校人才与科技优势,推进科技项目研究与合作、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强化产业发展科技支撑,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项目(产业)合作,将新质生产力嵌入农村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全过程,如在村镇规划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集体经济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技能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等领域开展系列专题研究与合作,把着力点放在发展城乡之间的经济、富民增收以及改善环境等方面,开展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建设农业科学试验站、农业推广中心、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农业高科技园区科技孵化器、农民培训学校等,根据区域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发挥各高职院校特色优势,推动校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在塑造有竞争优势的农业品牌中,使农业能实现深度转型升级,助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业生产管理精准化、农产品质量追溯全程化及农产品市场销售网络化的深刻变革,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效率与农产品质量,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实现农业的深度转型升级,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2.强化党建引领,发挥高职教育资源优势,服务地方社会

共建党建工作阵地,推动校地各级党组织深入交流学习,校村党建结对共建,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与高校基层党组织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思想库”“智囊团”作用,参与基层改革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等咨询服务,以基层党建引领有针对性“党建+志愿服务”、青年志愿讲师团、大学生志愿服务队深入各地农村,广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建有效引领乡村治理等系列宣讲和普法宣传活动,加强农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弘扬社会正气,促使新质生产力与优秀传统乡村文化融合。

3.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服务

开展涉农政策法规宣传、农业科技培训、技术咨询、科学普及等服务,组建跨学校、跨院所、跨专业的师生团队,深入开展蹲点式调查研究,在畜牧禽养殖技术、推广农业新技术、乡村产业研发、提升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等方面开展服务,建立并健全“科技小院”等科技服务乡村机制,培育既懂农业农村又懂新质劳动资料应用技术的实用型人才。将高职院校科研成果及人才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新动能,探索并形成一批实用型研究成果,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积极开展送教下乡,在县域进行布局设点,持续做好科技下乡服务,选派由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组成的“三师”志愿者队伍,以产学研用为牵引,推广“一个产业+一个高校团队+一批科技项目”的科技服务模式,探索开展“高职院校+镇(街道)+企业”校地结对共建,激发各类人才在县、镇、村干事创业的热情。共建校外实训实践基地,为高校师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天地,共育本土乡村全面振兴人才,“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希望的田野上”,打造一批高职教育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品牌、新模式。

(二)服务县、镇、村产业需求,推进政、校、企、村协同育人

联动政府、学校、企业、乡村等各方资源,培养熟练运用新质劳动资料的新型农业劳动者,使县、镇、村产业发展,科技、人才和智力支撑更加有力。

1.提升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县、镇、村产业人才需求的匹配度

高职院校立足区域性办学特色,资源优势,针对县域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发展方向,精准对接乡村产业发展与现代化产业的转型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并有机整合校内专业资源,以培养县、镇、村产业紧缺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线,探索校地企合作模式,采取科学方法合理分配高职教育的资源,实现高职教育与乡村的产业结构精准对接,推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落实,服务县、镇、村产业需求,培育精准适配时代发展与县、镇、村产业建设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推动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2.依托政校企村共同参与推进一体化人才培养

打通城乡教育资源壁垒,激发资源要素多方投入,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县域发展和强镇兴村,积极鼓励有实力的各个知名企业依托各类项目,与高职院校在技术攻关、开发、产业服务、项目孵化等进行政校企村战略合作,并通过共建各类产业学院等共同开发各类课程、共建共享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实现政校企村四方联动,县、镇、村协同育人,围绕现代农业、数字农业、现代服务业、乡村治理现代化等推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目标和课程(实训)体系有机衔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探索校企村融合发展新模式,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积极广泛汇聚各方面力量,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乡村全面振兴的良好氛围。

3.明确面向县、镇、村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新产业和新职业的新需求,共同研发课程内容。以智慧农业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成果的涌现,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新质劳动资料与新型农业生产工具。需要多措并举培养掌握新型生产工具使用技术和新质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制定高职教育一体化的各类课程标准,开发促进技能融合的教学设计,实现生产与教学过程的有效对接,共同编制手册式与新型活页式教材,重塑新时代以工作任务过程为导向的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使大学生首先在思想上认识到农村的功能与价值,掌握发展本土农村经济的技能。共同打造校企村多元主体参与的教师培养新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精准培养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县域经济发展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