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境遇及推进策略①

作者: 廖莉 谷利成

[摘           要]  在探索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融合的征途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人工智能在创新呈现方式、精准定制策略、强化互动体验、拓宽教学边界等方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全新体验,提升了思政课的吸引力与实效性,推动了思政教育的个性化与智慧化发展。然而,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技术至上倾向、数据万能主义、智能推荐算法、智能应用不足对思政课实效性的潜在影响,基于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面临的现实境遇,提出调整教师主体认知、提升德育育人质量、优选思政教学内容、搭建智能教育环境等策略,助力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度融合,以开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篇章。

[关    键   词]  人工智能;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意蕴;现实境遇;德育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4-0033-04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1]。人工智能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持续推动着信息技术的革新与进步。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宽,正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创新机遇。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与思政课的融合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在要求。鉴于人工智能并非全能的解决方案,思政课建设中对其角色的认知需保持理性态度,并确立清晰的技术应用界限。为此,深入探究人工智能在思政课实施中的现实境遇及推进策略,成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一、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意蕴

人工智能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正是全球信息化浪潮的重要推动力。在这一浪潮下,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并展现出其独特的现实价值:创新呈现方式、精准定制策略、强化互动体验和拓宽教学边界。

(一)创新呈现方式,提升思政课程的吸引力与实效性

人工智能为高校思政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呈现方式,不仅显著提升了课程的吸引力,更在实效性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其中,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及MR(混合现实)等技术的融合应用,为思政课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深度,显著提升了课程的吸引力与实效性。在教学内容上,这些技术将“单调刻板”的传统讲授转变为“丰富精准”的沉浸式体验,学生得以在虚拟环境中亲身体验历史事件、社会现象,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可感,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课程的呈现形式,提升了思政课的趣味性与吸引力。在教学方式上,人工智能技术促使思政课教学方式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定制学习路径,教师则根据实时反馈调整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在教学评价方面,人工智能摒弃了“片面固化”的传统评价模式,转而采用“多元动态”的评价体系。这一体系通过多维度、全过程的数据分析,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与成长变化,为教学的持续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因此,这种创新呈现方式不仅让思政课更加吸引人,更在实效性上取得了显著成果。

(二)精准定制策略,推动思政教学的个性化与智慧化

人工智能以其精准的定制策略,正在深刻影响着高校思政教学,引领其向个性化与智慧化的全新阶段迈进。从学生维度来看,该系统以当前学生的学习数据为基石,通过深度剖析每位学子的学习偏好、能力及潜在需求,即时生成高度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使思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这一策略不仅使思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还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果。从教师维度来看,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精准把握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需求,为教师提供定制化的教学建议,助力其打造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同时,智能推荐系统以其卓越的智慧化能力,持续监测学习成效,智能分析学习数据,为教师提供实时反馈与科学指导。这一系统确保了教学过程的动态适应与持续改进,使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综上所述,人工智能的精准定制策略不仅优化了教学过程,还提升了教学效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变革和发展机遇。通过人工智能的助力,高校思政教学将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实现更加智能、高效、个性化的教学目标。

(三)强化互动体验,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与参与度

在高校思政课中,人工智能凭借VR、AR、MR技术的助力,展现了将抽象理论具象化的非凡能力,使学生能“亲历”历史场景,与教师产生“同频共振”的教学效果。与传统课堂相比,这种沉浸式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他们从旁听者转变为积极的探索者,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例如,在革命历史教学中,VR技术让学生仿佛亲身经历了历史,与先烈并肩作战,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理论知识更加鲜活,师生间的讨论也因此更加深入和富有成效。同时,智能分析系统实时捕捉并分析学生反馈,教师据此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这种即时互动机制不仅让课堂更加高效、有趣,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此外,人工智能还极大地促进了课后的持续交流与互动。学生可以通过智能平台随时提交作业、提问解惑,而教师则能迅速给予反馈,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循环。这种跨越时空的互动模式,不仅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总而言之,人工智能的融入极大地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手段,强化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参与,为思政课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

(四)拓宽教学边界,延展思政课堂的教学空间与时间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价值显著体现在教学边界的拓宽与教学时空的延展上。在空间上,人工智能技术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物理界限,使思政课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教室环境。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学习,享受灵活便捷的学习体验。通过构建沉浸式学习环境,人工智能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思政内容,如“亲历”历史场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既真实又富有想象力的学习空间,彻底打破传统课堂的物理界限。同时,线上平台与线下课堂的无缝衔接进一步拓宽了教学空间,实现了个性化教学资源的精准推送,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时间上,传统思政课受限于固定的课时安排,而人工智能则让学习跨越了时间的界限。一方面,人工智能助手提供全天候陪伴式教学,即时解答学生的疑惑,有效提升了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丰富的教学资源与线上延展活动延长了教学周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能够在更广泛的时间范围内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总之,人工智能的赋能不仅延展了思政课堂的教学时空,更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注入了强劲动力,推动了思政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二、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境遇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伴随着一系列挑战,需警惕技术至上倾向、数据万能主义、智能推荐算法、智能应用不足对思政课实效性的潜在影响。

(一)技术至上倾向导致教师的主导性危机

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若过度依赖或过分强调技术的作用,可能会导致教师主导性危机的出现。这一倾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工智能能够向受教育者提供海量的教育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削弱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话语权,使教师在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角色受到挑战,有可能导致教师的角色逐渐被边缘化。其次,一些本该由教师发挥主导性的工作,如课堂引导、启发思考、情感交流以及价值观塑造等,可能因为人工智能的应用而被削弱,从而引发教师的失位危机。最后,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广泛推崇,部分高校可能会过度依赖技术手段,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地位,这可能对思政教师职业发展构成威胁。因此,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必须警惕技术至上倾向,合理定位技术角色,确保教师的主导性地位不受动摇,以实现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让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二)数据万能主义弱化受教者的德育效果

数据万能主义体现在对数据的过分依赖和迷信,认为数据具有解决一切问题的能力,却忽视了数据的局限性以及人类主观判断和经验的重要性。具体而言,这种理念带来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数据噪声”问题降低了教学内容的精准性。海量数据中的无关、错误或冗余信息干扰了教学分析,使教师难以准确判断受教育者的真实需求和学习状况,影响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而削弱了德育效果,还可能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其次,“数据孤岛”现象弱化了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数据壁垒导致信息无法在不同部门、平台之间共享,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获取全面的学生信息,无法形成对学生全面、深入的了解,教师难以制定出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降低了德育的实效性。最后,“数据伦理”问题导致教学评价的标签化。忽视伦理规范可能将受教育者简单归类和贴上标签,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和多元发展需求,进一步弱化了德育效果,因为标签化的评价方式往往缺乏对学生个性和潜能的深入挖掘,降低了学生对德育内容的认同感和参与度。[2]这种缺乏人文关怀的评价方式,与思政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智能推荐算法消解受教者的价值认同

智能推荐算法,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深入分析用户的历史行为和偏好,能够为用户推荐高度个性化的内容。然而,在高校思政课的特殊环境中,其应用可能会带来消解受教育者价值认同的风险。该算法以“受众本位”为导向,主要基于用户兴趣和行为数据来推送内容,这可能会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权威性构成冲击,导致受教育者对教学内容的权威性产生怀疑,进而影响其价值认同的形成。此外,算法的“信息茧房”效应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受教育者陷入狭隘的信息圈层。因为算法会根据用户的喜好和行为习惯来构建信息环境,这使得受教育者无法接触到多元、全面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从而影响其价值认同的稳定性和一致性。[3]综上所述,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应审慎对待智能推荐算法的应用,确保其不偏离思政课的初衷和核心目标,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四)智能应用不足制约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前景无疑十分广阔,但智能应用不足的现状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教学实效的进一步提升。这种制约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部分教师智能素养的欠缺和应用能力的有限,使他们难以将智能技术有效融入教学过程,无法充分挖掘和发挥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巨大潜力,这无疑限制了智能技术在思政课中的广泛应用,进而对教学实效产生了负面影响。其次,思政课所使用的技术工具、平台与课程内容、教学设计之间的不匹配问题也凸显出来,这导致智能技术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同样影响了教学实效,使受教育者难以充分理解和认同教学内容。最后,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支持,许多学生在面对智能化的教学工具和平台时感到茫然无措,无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提升学习效果,这不仅削弱了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还限制了他们通过智能化手段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知识的能力。

三、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度融合推进策略

人工智能作为现代信息技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全球信息化浪潮紧密相连,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在这一浪潮的推动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为了顺应这一趋势,高校、思政课教师以及人工智能研发者等多方需共同努力,积极调整教师主体认知,致力于提升德育育人质量,精心选择思政教学内容,并着力打造智能教育环境,从而探寻出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推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