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的价值导向与内涵聚焦①

作者: 许步亮

[摘           要]  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有助于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招人难”的结构性矛盾。校企双方围绕项目走深走实,不断总结探索,有效推动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更加合乎市场需求,也为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持续助力。校企双方需要关注该项目的价值与内涵设计,要更加突出履行契约精神,认同企业文化价值,涵养职业道德,坚守职场纪律,形成就业市场客观认知,弘扬工匠精神,确立专业认同,规划职业生涯的价值导向与内涵聚焦。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供需对接;价值导向;就业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5-0005-04

2024届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人数达到1179万,同比增加21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当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各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工作面临较大压力。与此同时,高校需要关注的焦点是“就业难”与“招人难”并存现象的存在,不同专业、行业和地区间用人需求差异较大情况的凸显。

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纷纷主动出击,支着儿解难。2021年8月,教育部实施第一批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旨在围绕定向人才培养培训、就业实践实习基地建设、人力资源提升等方面,推动校企合作,深化就业与培养有机联动、人才供需有效对接。项目启动以来得到了校企双方的积极响应,目前共有1000余家用人单位与1800余所高校开展校企合作,达成项目立项2万余项。[1]三年来校企双方围绕此项目不断总结探索,有效推动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更加科学、更加合乎市场需求,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工作不断助力,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尚未引起项目合作双方的重视,这就是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中育人的内容以及关注的重点。

一、“招人难”和“就业难”的原因剖析

企业招工难主要是中小企业的招聘主体难,特别是初创企业,因其自身企业的运行和发展还未形成稳定趋势,需要“精打细算”人才招引成本。主要体现在:第一,薪资待遇缺乏明显优势。第二,初入职场学生难以形成对企业文化的认同,致使企业招不来员工。第三,职场的管理要求与学校育人管理的要求存在差异,让处在新时代成长环境优越的大学生难以接受职场约束。第四,企业本身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在行业中的地位等外部环境评分较低,致使招不到学生、留不住学生。

而学生就业难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第一,初入职场学生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缺乏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职场的客观认识。第二,学生的职业生涯缺少科学的规划,体现在自身定位不清、成长路径不明确、容错试错的设计缺位。第三,学生家庭不切实际的盲目跟风指导,也严重阻滞学生顺利就业。

二、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的价值导向

(一)企业文化的价值认同

无数商界成功范例揭示了在企业的生命周期中功勋人物永远值得企业的后继者铭记。企业的发展总是遵循由弱到强的过程,员工应当始终秉持个人的发展时刻与企业的荣辱兴衰联动的人生信条。员工能与企业共进退、共成长,共享企业发展带来的红利,也能为企业的衰退承担自身的风险责任,主动扛起推进企业稳步前行的使命担当。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应当关注企业各自的个性文化浸润式培育。

1.在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中厚植企业文化价值观

企业员工只有对企业的生产文化、产品文化、企业精神、企业的使命任务、企业的极致追求等有足够的了解、充分的领会,才能充分激发企业员工的职业使命感,才能激励他们敬业、爱岗、奉献,永担重任,不断创新,为企业在关键时刻的进退主动分忧解难,顶得起、扛得住。这就需要在项目合作中,不断进行企业文化教育,通过实境教育、课堂讲授、现场研学、企业员工现身说法、企业家的课堂路演等向项目培育的学生开展必要的企业文化浸润熏陶。

2.企业员工伴随守护企业的成长历程

员工的职业建立期也是企业的发展关键期,共进退、共成长是中小企业的必要人力支撑,也是中小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企业要强化定位,合理定位愿景目标,科学规划发展,特别是向参与项目的所有学生开展企业的发展宏伟目标的宣传,形成学生和企业共同的目标价值追求,激励学生能与企业的成长相伴随。

3.校企合作项目中融入企业的技术技能岗位最新标准

课堂理论始终跟不上企业的最新发展要求,无论是理念或技术升级总是滞后于行企一线的迭代更新。为了促进学生能够顺利对接企业的最新技术技能标准,有必要在校企合作项目中提前植入企业的最新技术岗位要求、技能标准以及考核目标等。

(二)契约精神的价值认同

1.履行契约的必要性

学生从校园走向职场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缺乏对法律的敬畏意识,特别是对劳动合同的法律约束认识明显不足。[2]经常出现签订合同协议后,私自违约而未顾及后果的情况。究其原因,其中对法治与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在校园文化教育中严重缺失,这无疑助长了随意签约、即刻毁约,无视劳动法律关系限制的就业市场乱象,从而推高了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也滋生了就业市场的“假”性繁忙,最终降低了真实的就业签约率。[3]这些都促使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的紧迫性需求落脚第一站应当是守约履约精神的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职业终身制,签约后一“签”定终身。一般情况下,提倡充分了解、身体力行,通过企业文化和工作内容的认识,结合个人的价值判断、职业期待等,判定二者之间是否吻合,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应验确认。

2.契约精神坚守培育的迫切性

培育履行契约精神,学校要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着力教育引导学生审慎决定、慎重对待,充分考察,完善学生职业生涯指导教育课程体系,教育引导学生探索找到人职匹配、人岗匹配的工作;学会辨识自己,认清工作是否与自己的职业追求和个人的能力价值相适应、相匹配。另外,还应当加强法律常识、法律意识教育,认清就业市场中的陷阱[4],同时估算违约造成丢失的诚信道德价值以及经济成本。从企业对人才需求端来说,一方面企业需要迅速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能够为本企业招聘到留得住、有才能的员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积蓄人才力量。

违反契约精神就是游走在违纪和违法的边缘,在学校的人才培养阶段,能够通过供需对接就业育人模式让学生提前感知职场纪律的震慑力,无疑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当前学校的纪律制度自觉遵守,提升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情感温度,持续为管理、服务育人的后劲发力提供不竭动力。同时,这也推动学生提前感知职场的纪律约束,为后期进入职场做好全真适应训练,这将为企业能够“留得住”人做了充分的前置教育训练。

(三)工匠精神的价值认同

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的价值导向要确立政治高度,涵养家国情怀,敢于担当作为。

1.工匠精神培育的紧迫性

我国制造业存在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现象,多少与工匠精神稀缺、“差不多精神”现象有关。培育弘扬工匠精神是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的责任担当,站在学校和企业双方立场,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不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还要树立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5]在企业的发展成长中,最惧员工的“差不多精神”,“差不多精神”是与工匠精神相对的,不追求100%,差不多就行,这严重阻碍企业的成长,也是行业发展的“毒”思想。说到底校企双方工匠精神落在个人层面,就是一种认真精神、追求卓越的精神。

2.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校企双方在以下方面致力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第一,培育创新意识和能力,通过从产品和服务创新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形式创新等全面的创新培育,引导学生和准员工从创新中寻找新的商业机会。在获得创新红利之后,继续投入促进创新,形成良性循环。第二,培育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持之以恒是员工做事创业的内在品质,也是事业发展的必要保障,不因企业的困难与否,不因个人一时的得失选择去留,矢志与企业的发展共进退,攻坚克难立志攻破产品或服务的技术壁垒。第三,培育追求卓越的精神。执着是企业家精神的底色,追求卓越是企业员工的极致品质追求,也是维系企业长远发展的生命线,能够促进行企不断完善产品、升级服务,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给“中国制造”更好的品牌助力,给世界带来“中国制造”的智慧。

三、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的内涵聚焦

应对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无疑是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也是推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举措,但该项目在就业育人的内容维度上还有不足。供需对接就业育人内涵应当聚焦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推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走深走实,这是有效解决校企合作促进就业最优、最捷路径。

(一)内涵聚焦专业育人

高校在新生入学环节积极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强化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认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专业的初级探索需求,但要让学生形成专业的认同绝不会一蹴而就。通过组织一次入学教育活动,借助资深专业教师或优秀毕业生校友的主题讲座,可以实现学生对专业初步认识的目的,但从朦胧浅显专业认识到专业认同的确立,需要把专业认同的培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1.发挥企业的优势

培育确立专业认同,切不可学校单方面开展培育,企业在此过程中大有可为,也必能大有作为。第一,供需对接合作项目的核心内容是育人,现实目标是解决毕业生就业,深层逻辑是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企业要将人才资源融入学校的专业建设,让一线人员从自身成长的过程中概括初入职场的心理认知准备,从个体的职业规划确立经验中归纳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专业认识需求。第二,对于学校人才供需对接项目中的学生,企业要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到招生环节的宣传、新生的入学教育、专业课程的学习实践,再到实习前的职场辅导培训、就业选择的分类指导,全过程参与,帮助学校补齐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2.担负起学校的使命

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在于学校,特别是在培育专业认同的方向确立中,学校应当更加有为,投入师资力量,吸纳行企一线人才,抓实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的内涵,借助供需对接,借助企业全方位的资源力量,建立机制,拿出有力举措规范人才培养。第一,学校依据人才培养方案,以月度为单位,遴选近三年内的基层岗位毕业生校友持续开展系列职场专业认同讲座;以学期为单位安排企业实境见习,优化方案,充分调研学生需求,协同供需对接企业的人员结对学生,把见习体验感悟考核作为人才评价的内容。第二,探索制订人才培养的个性化方案,以现代学徒制模式培养为发力点,对有意愿从事顶岗实习的学生,及早安排体验,并对这一时期进入职场阶段经过考核给予学时学分保障,同时协同企业给予相应的待遇补偿。

(二)内涵聚焦生涯规划

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的本质是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为此要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作为构建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的首要问题。因此,“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的根本遵循,也是作为校企双方培育学生规划职业生涯的逻辑起点。校企双方应着力于培养“大写”的人作为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的价值主线。[6]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要体现中国特色,围绕职业生涯规划的项目内涵聚焦以下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