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理念的计算机公共课程人本教育分析研究①

作者: 宋芝兰

[摘           要]  计算机技术是当代医学学生优化自我知识架构的一项基本能力。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待提升、社会需求与教学内容不同步、课程思政的推进力度有待加强等问题。从OBE理念下计算机公共课程人本教育的重要意义、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转换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果、培养责任意识、突出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提供参考意见。

[关    键   词]  OBE理念;计算机公共课程;人本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5-0009-04

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促进个体适应社会发展、提高社会竞争力的教育。经走访调查发现,西部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专业培养,但忽视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不能适应社会和个体成长的需要。以西部地方某高校开展的计算机公共课程为例,其在教育教学中未认识到高职教育的本质和以人为本教育的重要意义,没有全面掌握、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没有结合地方高校的具体实际应用OBE教育理念,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有效推动教育教学变革。

一、OBE理念下计算机公共课程人本教育的重要意义

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又称为成果导向教育,其依据是由需求决定培养目标和能力目标,以学生的需求为目标、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人本教育是以人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具体化,其主要目的是实现人的科学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职高专院校是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教育教学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学生的发展为理念,全面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时代精神。OBE理念对高校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适应社会和个体成长需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的重要体现。

(一)有助于满足大学生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在于让学生了解时代的发展变化,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熟练运用工具和软件获取信息的技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人本教育模式,有助于大学生适应当今信息化的发展,认识到计算机技术是信息化社会的核心;有助于大学生在信息化和数字化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熟练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提升自己的必备技能,培养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有助于提升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学生能否掌握并熟练应用所学知识,是衡量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发展,远程会诊、电子病历、双向转诊、区域影像等医疗手段的普及使用,让计算机技术与医疗领域紧密融合,需要提升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这是让学生了解与适应社会动态发展的基本能力,是其充实自身医学专业知识的必备技能,也是其未来更好适应社会工作环境的需求。

(三)有利于促进多学科的知识融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需要大量有创新能力、有担当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这就意味着各个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还要打破学科壁垒,融会贯通多学科知识。应用计算机技术能促进医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能使学生及时了解各关联学科的发展动态,应用其知识技能为本专业领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帮助。这是大学生提升自身知识素养的必要手段,也是推动医学创新发展研究的重要手段。

(四)有利于提升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时代的生力军,信息素养是大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形成运用信息技术发现、分析、解决和评价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思考—判断—推理—正确评价的思维逻辑。在良好的信息素养形成过程中,也可以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帮助医学生应对越来越复杂的疾病诊断和治疗,积极面对医疗领域的各种复杂问题,提出更多的创新解决方案。

(五)有利于构建医学生全面的知识结构

就业是国家的民生工程,是高校发展的根本。高校职业教育要与就业市场需求紧密相连,了解和掌握社会发展动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教育要适应社会多层次的需求,应用计算机技术,培养学生提高自己知识的能力;要培养医学生用计算机技能解决自己各种实际问题、优化自我知识架构的基本能力。在不断发展的医学领域中,医学生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为未来医学领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能满足社会对岗位的实际需求

大学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为学生未来职业规划与发展奠定基础。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技能需要与社会岗位的实际需求相适应,这是教育发展与进步的具体表现。医学领域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提高工作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要求医学生能掌握各种软件和医学信息系统的操作技能,通过获取更多的医学数据,提高临床决策的准确性,这是提升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基础,也是医学生更好地融入工作岗位,在医学领域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时代需求。

二、OBE理念下计算机公共课程人本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要求难以落到实处

一直以来,高校教育倡导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但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固定的教学内容为导向,大部分原因还得归结于课程的考核方式。通过走访,笔者发现某医学高职高专就以学生的等级考试过级率为主要考核标准,在过级考试分数设定中,理论成绩与实践操作分别占总成绩的80%和20%。为了提高学生的过级率,教师在教学时更侧重于理论教学,更侧重于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要目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无形中让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计算机课程的最终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并且围绕这个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这些都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认真研究。

(二)教育教学思路存在局限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更多的教学内容,忽视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致使学生在实践中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同时,由于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追求传授知识的量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学生的实际需求不能被满足,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转变教学思路,改变方法和手段,制订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案,需要深入研究,从而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三)计算机公共课程学时有限

根据教育部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划,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是针对大一新生第一学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公共课程。地方高职高专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和学时分配不足的问题,为保证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进一步压缩了其他公共课程的学时。经调研了解,目前医学高职高专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学时被压缩,总学时仅有32学时。在教学内容不变、课时严重被压缩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多种渠道来补充课堂教学,有效完成教育教学目标,是亟待教师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通过对大学生在校期间、实习期间、应聘过程及就业岗位情况进行走访调查,发现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差异性较大,个体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程度各异。调研发现,部分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得很好,却难以有效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普遍发现,部分学生对信息工具使用不熟练,有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学生对一些常用的软件如Office软件不会用或是不熟练,更别说是其他医学信息软件的操作。如何让学生掌握各种医学信息系统和软件的使用技巧,提高计算机的应用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值得深思。

(五)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待提升

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一项最基本的能力需求,也是信息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体现。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信息意识薄弱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主动获取、分析和利用信息的意识,欠缺计算机知识、网络以及信息检索技能等实际操作能力,在网络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缺乏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易出现传播不实的信息、侵犯他人隐私等信息道德失范的行为。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道德意识,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学习中应用这项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避免道德失范行为的出现,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六)社会需求与教学内容不同步

教育需要满足社会的需求。社会的岗位需求是动态变化的,但职业教育教学的内容却不能同步发展,教学内容相对于社会的岗位需求往往是滞后的。学与用的不一致性,导致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内容过于陈旧,走上工作岗位后,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同时,过于陈旧的知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如何让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提供一个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空间,这是教学过程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七)课程思政的推进力度有待加强

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要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中,常常存在以下问题: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到位,专注于专业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课程思政教育;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强行放上思政元素的课程会显得过于生硬,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整合度较差;课程本身存在一定的难度,加上思政元素的课程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值得教育教学工作者进行深入调查思考。

三、OBE理念下计算机公共课程人本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

明确教育的本质,充分认识到大学计算机课程教育,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通过等级考试,更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建立更加合理、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转变教育理念,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让计算机成为学生与世界交流的工具,让计算机技术成为学生发展的基本技能。深入思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差异,选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找出影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并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去分析规划,积极推进高校以学生为中心的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二)转换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果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强调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规划上,要注重贴近实际,制订个性化的教学方案,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学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内容上,应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设计出符合实际需求的教学任务,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案例,将案例融入教学内容,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以提高学生实操应用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突出应用案例教学、翻转课堂、小组讨论、项目驱动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同时,通过小组讨论、提问等方式增强师生的教学互动,提升学生学习的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