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数字素养架构与提升路径①
作者: 王明严
[摘 要]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迫切需要高质量数字化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高职院校是培育高质量数字化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是影响高职毕业生数字化能力水平的关键因素。梳理了教师数字素养概念与内涵,构建了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数字素养架构,分析了数字素养核心要件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提出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数字素养的可行性建议。
[关 键 词] 新质生产力;高职院校;数字化转型;数字素养;数字经济;教育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5-0029-04
新质生产力是在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提出的全新发展理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数字经济是当前与未来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新赛道,由数字技术推进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重构世界经济产业分工和国际经贸格局。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高质量数字化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是为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推进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高质量数字化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地。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不断升级迭代,重塑了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结构,不断刷新行业企业所需的数字化人才标准。高质量数字化技能型人才需求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标准的提升,进而迫使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亟须提升其数字素养能力水平。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2024年4月,国家发布的《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要求“坚持需求导向和能力导向,紧贴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需要,扎实开展数字人才培育与有效供给,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更好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而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主要推进者和实施者,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数字化素养水平决定着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成败。
一、教师数字素养内涵
教师数字素养内涵是一个综合性、动态性、开放性的概念,它涵盖了教师在数字时代所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最早提出数字素养概念的约拉姆·埃谢特-阿尔卡莱认为,数字素养是公民在数字生态环境下生活、工作和学习所需的基本生存技能。2006年,欧盟委员会在《关于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中首次提出数字胜任力的概念。2012年,欧盟发布的《实践中的数字胜任力:基于框架的分析》中将数字胜任力界定为“使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媒体执行任务、解决问题、交流与管理信息及建构知识技能的态度”,数字胜任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2013年后,欧盟又发布了1.0版、2.0版、2.1版和2.2版的《欧洲公民数字素养框架》。2017年,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欧盟教育者数字素养框架》中用六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规范了教育者数字素养的考评体系,且重点关注数字化教学内容创造、数字化教学技术应用、数字化交流协作及数字化考评四大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认为,数字素养是在工作中借助网络设备安全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并以数字技术进行交流协作的能力,包含互联网素养、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媒体素养等。
相比于西方国家,我国的数字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对教师数字素养的规范要求迟于西方发达国家。2023年,教育部在《教师数字素养》标准中将教师数字素养界定为“教师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而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并以5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体现教师数字素养的框架。但该文件只是一个笼统的规范,并未对不同类型学校教师的数字素养进行细分界定,学术型、应用型及职教教师应有一定的差异化,因此,学者在研究教师数字素养时只能以此框架为基准,根据不同类型学校教师的实际发展需求构建教师数字素养的框架体系。至此,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数字化转型尚处于政策规划、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阶段,关于高职院校教师的数字素养学界、业界尚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和评价体系。
二、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数字素养架构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数字素养不仅是技术应用能力的体现,更是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是教师在教学环境中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评价、创造、分享交流、使用与保护信息的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意识、思维方式和道德伦理规范的总和。高职教育突出体现了技术技能的应用特征,因此,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重点应体现对数字技术技能的应用能力。基于教师数字素养内涵的分析,构建了高职院校教师的“三层四维”数字素养架构,即认知层、应用层和创新层三个逻辑递增层面,每个层面又分为四个不同维度。
(一)认知层,即高职院校教师的数字基础素养,由数字概念、数字伦理、数字意识与数字思维四个维度体现
1.对数字概念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在教学中常用的基础性数字化教学工具、教学系统、管理平台及虚拟实验室等。
2.了解并遵守相关的信息保护法律法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字价值观,培养学生数字信息保护的责任感和道德感。
3.在实际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具有自觉将数字化教育理念融入教学实践的意识,认识到数字化教学转型对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深远影响,理解数字化教学转型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
4.具备一定的数字思维,灵活运用数字技术和数字化教学手段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和实施,不断探索适应高职学生的数字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应用层,即高职院校教师的数字应用素养,由数字化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及协同育人四个维度体现的一个综合性应用能力体系,确保教师能够有效运用数字化技术工具优化教学、教研及教学管理活动
1.能够利用数字工具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开发新的数字教学资源,熟练应用数字教学平台进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易学易接受,有利于学生线上自学。
2.能够熟练运用数字工具准确把握学情,并根据学情开展教学活动,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提升教学实施效果。
3.具备基本的数据分析和评估能力,能够利用数字化工具或教学平台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及情况反馈,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获取调整教学策略和优化教学设计的依据,有利于实现精准教学,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
4.能够利用数字化工具和平台进行学生管理和沟通,包括在线课堂管理、作业提交与批改,与同行、企业导师及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多方沟通机制和互动关系,实现协同育人。
(三)发展层,即高职院校教师的创新素养,是在认知层和应用层上的拓展,进一步强化认知和应用,由数字意志、资源创新、方法创新及管理创新四个维度体现
1.数字技术不断更新迭代,高职院校教师应主动关注和积极学习新数字技术,勇于面对数字技术给高职教育带来的各种挑战,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字创新素养,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的教育教学要求。
2.数字时代的高职教师应不断更新和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融入教学中,以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3.数字化时代的高职院校教师应勇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借助数字化教学平台、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室、数字化教材等数字教学资源进行混合式或项目式等新型教学模式,敢于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科研方法和工具进行教学研究,提升教学研究的精准度和效率;能够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或实用产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产业发展。
4.引入精益管理、敏捷管理等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以提升管理效能和水平;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管理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以降低管理成本。
认知层是应用层与发展层的基础,决定着应用层的效果与发展层的发展高度,发展层是认知层与应用层的高阶拓展。
三、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现实困境
(一)外部困境
1.制度保障缺乏实际操作性
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需有健全的制度保障。近几年,国家出台关于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及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文件中均有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性指导条款,但这些条款均为政策导向,缺少具体落实细则,致使高职院校在进行数字化转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此,一些高职院校仍在观望。
2.考评制度及激励机制不完善
数字技术融入教学的初期,会给广大教师带来一系列技术使用方面的困惑,这些困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一些专业教师使用数字技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专业教师将数字技术融入教学是高职院校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决定着高职院校数字化转型的成败。所以,高职院校在推进数字化教学改革的初期需相应地对教师进行数字化教学融入情况的考评制度和激励机制,一些教师会在考评制度的压力下加入数字化教学改革的阵营中。当然,激励机制能给广大教师进行数字化教学改革带来极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机制的激励下,高职院校的教师会积极学习数字技术、开发数字教学资源,并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考评及教学管理,高职专业教师在不断“边学边用”中提升其数字素养。调研发现,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尚未有对教师数字素养考评的制度,有些高职院校虽然已推行了一些激励制度,但力度弱,且存在诸多偏颇和疏漏。
3.数字基建难以支撑全方位的数字化教学改革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的数字基建达不到全面推进数字化教学改革的要求,互联网依然是M级宽带,通常只能支持少部分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无法同时支持多教师和大批师生同时使用线上数字资源,教师难以实施翻转课堂,全面的信息化教学难以推进。另外,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目前,高职院校的多媒体教室无法实现在线教学与实训。所以,有些已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商科类专业教师的线下实践教学无奈只能是“纸上谈兵”。为了弥补此类教学硬件的不足,有些教师在进行信息教学时建议学生用手机操作,但是学生用手机操作一是学生的流量不够用会增加学生的通信成本。二是有些实训项目需要同时打开多个文档,手机屏太小,文档无法很好地展示,甚至无法操作,降低了实践教学效果。
(二)内部困境
1.专业教师主体缺乏主观能动性
改革即是改变原有的习惯性操作规范及不合理的管理制度,职业教育改革中专业教师可以借助现有技术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但习惯具有一定的固化性,改变原有的固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必定会带来诸多困难和痛苦,新知识、新技能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且要在不断运用中才能熟练掌握,所以一些专业教师变革的意愿不强,缺少积极拥抱数字技术的态度。
在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职业院校的数字化转型虽然目标明确,但在转型过程中往往是在摸索中前行,转型过程方向不定,经常更换教学平台。对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而言,好不容易熟悉使用某个教学平台,教务处又换新教学平台,在原有教学平台上已建的教学资源又不能直接转到新教学平台上,给教师带来诸多麻烦,削弱了一些教师继续变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