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育人的价值意蕴、功能定位与实现路径①
作者: 葛辉彰 刘大虎[摘 要] 红色文化是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民族意识、国家意识、为民意识的活载体、活榜样、活教材,是增强文化自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宝贵资源。高校作为红色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必须厘清红色文化教育的价值意涵,明确功能定位,探索与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相呼应的红色文化教育模式,为大学生“专业成才,精神成人”提供滋养,构建有特色、有内涵的育人模式。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红色文化;价值意涵;功能定位;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5-0025-04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形成的一种先进文化,集政治信仰、精神优势、文化自信、历史传承于一体,对培育具有政治理想、文化认同、道德示范、价值引领的新时代大学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红色文化作为诠释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鲜活教材,从历史的维度、现实的刻度、未来的向度对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供重要载体。因此,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发挥好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用红色文化滋养大学生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等,使其自觉认同红色文化,用红色基因补钙壮骨,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可爱、可信、可亲、可为的新时代大学生。本文正是基于此,分析红色文化嵌入高校育人工作的必然性,梳理红色文化育人的功能,探寻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鲜活模式,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厚实根基。
一、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育人的价值意涵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意识受到多重外界因素的影响,易出现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观念。如何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纠正错误的思想观念,提升思想道德品质,是高校育人工作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红色文化作为承载红色使命、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体现着我们党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价值引领,从三个维度提出了国家发展的价值目标、社会进步的价值取向、个人立世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当前,尽管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积极健康,但大学生群体中仍然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种种错误观念和看法。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成果,是经过血与火的历练凝聚而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将其运用于高校育人实践中,有助于大学生拓展理论视野、培养爱国情怀、增强“四个自信”、涵养道德品质、筑牢理想信念,形成“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价值观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责任感,进而坚定“爱国、爱党”的理想信念。[1]因此,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
(二)坚定文化自信的应然选择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厚、更广泛的自信。高校育人工作的实践旨趣是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如何笃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育人内容尤为重要。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育人工作,将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容增量,通过将红色文化资源中的红色故事、遗址遗迹、革命人物、红色文艺、历史事件等纳入育人工作中,让大学生触摸历史、了解党史、聆听革命故事、传唱红色文艺作品等,有效拓展和丰富高校育人内容,引导大学生沉浸在润物无声的红色文化之中,耳濡目染、入脑入心,增强育人效果。同时,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育人实践,通过“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方式,将有效丰富育人的手段。[2]譬如:组织学生到社区、村落等收集革命的史料、故事、文献等,并倾听老一辈革命人士关于红色文化的讲述,将大大增强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历史感和代入感,打开学生的红色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革命初心,继承红色传统,逐渐将红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转化为个体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生成笃定的文化自信。
(三)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根本要求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兴则国家兴。“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立德树人”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然而,如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红色文化是重要承载。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诸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无不蕴含着“明大德、崇公德、严私德”的本真意蕴,体现着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思想精髓,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无疑,在红色文化中,“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主线始终贯穿着,成为红色文化的鲜明底色,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活标本”,为大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响亮地回应了“立德树人”的价值旨归,规定了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价值指向。[3]因此,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必须要深刻认识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定位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大力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使红色文化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食粮。
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育人的功能定位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既是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的精神凝练,也是高校育人的优质资源,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彰显着思想认知、理想内化和行为涵化等独特的育人功能。
(一)思想认知功能
所谓的“思想认知功能”,即是指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端正大学生正确认知、矫正错误认知的功能,在红色文化教育中,逐步生成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思想是行为的指南。大学生具有什么样的思想认知,直接决定其行为外化的结果。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伟大征途中所形成的丰富理论体系和价值准则,代表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首要就是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想认知功能,通过引导大学生学习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光辉历史所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始终坚持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引导大学生在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自身与国家关系等问题时,能做到优化价值认知、历史认知和国家认知,正确看待社会发展、尊重革命历史、助力国家发展,形成服务人民、无私奉献的价值观。
(二)理想内化功能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之钙,缺乏理想信念,就会缺失精神之钙,就会得“软骨病”。红色文化,从根本上而言,就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属于国家“灵魂”的范畴,起着补钙壮骨、铸魂育人的功能。红色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代表人民的文化样式,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在多元文化交织、多种思潮冲击下,红色文化具有大学生理想内化的功能。其一,内化共产主义信念,中国共产党可歌可泣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懈追求共产主义、坚信共产主义必胜的历史,这是红色文化最鲜明的特点,强化红色文化教育,能够筑牢大学生追求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使其能青春杨帆、不负韶华。其二,内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大学生要增强“四个意识”,首先要增强政治意识、端正政治方向、提高政治站位,红色文化自诞生之日起便烙上意识形态的印记,深刻诠释了历史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生动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奔向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能够坚定大学生政治立场、增强政治认同,内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三)行为外化功能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根本目标。当代大学生要有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对大学生而言,知而行之才是最为根本的要求。红色文化承载着无数光辉的英雄形象、动人的英雄事迹、感人的历史情节,生动诠释了我们党“如何为人民、怎样为国家、怎样为民族”的高贵品质,寓于其中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思想境界、行为示范是其精神内核,具有涵化大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特殊功能。从认知向行为转化的规律来看,情感认同是“起搏器”,蕴含于红色文化中的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片段、一幕幕催人泪下的革命场景,能带来大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荡着大学生的灵魂,使其为红色历史所感染,从情感深处认同红色文化。在情感升华之后,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鲜活英雄事迹,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又为大学生提供可学可比的行为素材,带来意想不到的行为示范效应,时刻感召和激励着他们扬美崇善。
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育人的实现路径
红色文化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必须充分释放其时代价值,有效发挥其育人价值。对此,必须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梳理高校红色教育的短板和缺陷,结合红色教育的功能定位,创新红色文化育人模式,不断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坚持理论教学“主渠道”,释放红色文化精神滋养价值
高校思政课是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将红色文化嵌入高校思政课,关键在于实现红色文化由“资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即建设与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相呼应的优质教学资源,打造补钙壮骨、铸魂育人的“第一课堂”。[4]概而言之,即是将红色文化中的英雄人物、感人事迹、精神实质贯穿到思政课中,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丰富的精神养分。同时,要坚持“课程思政”课程观,围绕专业课的特点,适时融入红色文化资源,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各课程中,推动“三全育人”实践,需要着力解决内容整合与方法创新的问题。一方面,要结合课程教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从整体上对现有教材进行内容整合,深入挖掘地域性红色文化,推进地域性红色文化与教学内容耦合,突出红色文化与不同课程的独特关联性与相互匹配性,体现不同课程关于红色文化融入的不同切入点,实现大学生课程教学内容红色文化的全覆盖。另一方面,要坚持方法创新。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科学合理的方法是实现红色文化育人效果的“金钥匙”。基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文化性、历史性、多维性、意识形态性等特点,要突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方能达成“入脑入心”的育人效果。譬如,在“互联网+”时空场域下,可以借助大数据、VR、游戏和实景体验等方式,突出时空限制,全景式展现革命历史的真实场景,讲活红色革命历史,为大学生带来沉浸式的感官体验,增强红色文化育人的直观性、立体感和代入感,带来心理的震撼、思想的洗涤。总之,红色文化育人方法必须要根据红色文化的特质以及教学载体的创新,坚持讲授与体验相结合、现场感受与虚拟体验相结合、参与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等方法,丰富红色文化的价值塑造和现实转化手段。
(二)夯实实践育人“主阵地”,凸显红色文化思想涵养价值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既要理论渗透,更要实践养成。实践育人是增强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本质要求。因此,在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实践中,要发挥实践育人的“主阵地”功效,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加深大学生红色文化的体悟、感悟,引导大学生传扬“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对红色文化的亲历感、认同感。一方面,要强化高校校园“以文化人”的红色文化活动,通过修缮校内红色文化景观、建设红色文化历史数据库、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活动(红色家书朗诵、入党仪式、唱红歌、志愿服务、学雷锋等)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感受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强大的正能量涵育人。另一方面,要开展体验式强、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体验红色文化中思想受到震撼,心灵得到洗礼,行为得到固化。要利用好地域性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红色文化教学基地,打造“党课+教学基地”的鲜活形式,组织大学生到红色文化纪念馆、博物馆、革命遗址等开展瞻仰学习,使大学生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内蕴的人、物、事、魂,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育人动力,同时,在寒暑假期间,组织“重走长征路”“西柏坡之行”“延安行”“古田行”“井冈山行”等实践活动,让大学生重新“经历”红色历史、学习革命传统、体验革命生活,实现实践育人从单一到多元,从静态到活态,增强实践育人的故事性、体验性和互动性,为大学生道德行为、品德意志养成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