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师院校文化育人的探索与实践①
作者: 黄芳 吴志刚[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文化为高师院校创新育人模式、实现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当前高师院校育人模式存在育人定位模糊、育人理念陈旧、育人方式单一、育人评价体系不全等问题,高师院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重视文化在思政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抚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建“向阳花”红色宣讲团,积极探索“红色宣讲+文化育人”的新模式,立足本地红色文化,构建“三个一”培育机制,开展红色文化三下乡、四红教育、五进基层等活动,构建特色线上宣讲体系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文化育人的路径,切实提高育人成效。
[关 键 词] 文化自信;高师院校;育人模式;文化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5-0041-04
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他再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在文化自信背景下,思考如何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是高校的重要任务。
一、文化育人的概念与特征
文化育人指利用各种文化形式和载体,将教育内容润物无声地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文化育人包括两个核心因素:一是文化,二是育人。文化育人的本质是用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最终实现育人目标。
文化育人具有无形性、渗透性、持久性、差异性、多维性等特征。文化育人的重点在于“化”,通过运用“文化”这一媒介,采用不同的载体形式,无形中启发感化受教育者,渗透进他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具有延续性和持久性;同时对于不同受教育者,文化育人的效果具有个体差异性。
文化育人模式是指高校在实现文化育人目标过程中采取的方式方法。其本质在于通过各种方式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文化资源,促使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道德、审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和提升。
二、当前高师院校育人模式的现状
(一)育人定位模糊
高师院校以培养大专层次小学和学前教育师范生为目标,旨在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基础教育师资力量。随着社会对教师行业的需求不断变化,高师院校育人定位也应加快转变。然而,不少高师院校育人定位模糊,在育人目标顶层设计层面,机械教条地照搬相关文件政策,对实际情况把握不足,忽视学生的个性需求,没有突出地方办学特色。
(二)育人理念陈旧
育人理念是高校育人的指导思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新、更新快,不少高师院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变化缺乏与时俱进的认识,导致育人理念陈旧、育人效果不佳。
(三)育人方式单一
当前传统课堂的育人功能渐显疲态,然而高师院校仍以传统课堂为主,沿袭传统单一的育人方式,育人特色不足。亟须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同时除了理论学习,还应加强实践育人,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四)育人评价体系不全
树立科学的育人目标,需要充分发挥评价指挥棒的作用,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和促进功能,以便教师及时调整育人策略。当前职业院校育人工作的评价体系主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重视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价相对较少,评价体系仍需不断完善。
三、高师院校开展文化育人的背景
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构建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实施纲要》指出:“要引导人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自觉延续文化基因,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普通高校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丰富和优化课程资源。”
大学生宣讲作为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播党的思想政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重要突破口,在高校文化育人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宣讲团的培育与实践凸显了学生群体的主体地位,以青年学生的视角,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承红色文化,铸魂时代新人。
基于此,笔者所在学校于2023年3月成立了“向阳花”红色宣讲团。“向阳花”的中坚力量是一群朝气蓬勃的新生代,他们学党史、悟党性、跟党走,向着党的方向汲取奋进的力量。红色宣讲团由校团委牵头,以辅导员为指导教师,聚焦筑牢青年意识形态阵地,深入开展信仰教育。经过近一年的社会实践,构建了“三个一”培育机制,推行了“红色文化三下乡”“四红教育”“五进宣讲”等实践活动,推出了云上微宣讲等特色宣讲体系,用青春力量推动理论宣讲走深走实,用主题宣讲打造全新的思政育人体系,有效提升了本土红色文化育人效果,让新时代的理论宣讲变得更加接地气。
四、创新文化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和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有盛行趋势,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偏差,单向灌输式的思政教育效果不理想。随着新媒介的普及,大学生获取信息渠道拓宽的同时,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和高效。“向阳花”红色宣讲团采取“红色宣讲+文化育人”相结合的模式,具体举措有:
(一)构建“三个一”培育机制,强化宣传队伍建设
1.组建一支素质过硬的骨干宣讲团
宣讲团面向全校学生,招募热爱宣讲或有理论基础、宣讲能力强的学生,积极吸纳广播站与礼仪队的优质人才。对入选宣讲团的成员颁发正式聘书,并定期培训,旨在打造一支台风稳健、表达得体、素质过硬的“骨干宣讲团”。
在团队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构建校领导、辅导员、学生等全员参与的大思政体系。学校积极整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业力量,将17位思政教师分配到各二级学院,指导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理论学习会,充实基层力量,建立一支由团干部、思政教师、辅导员、青马班骨干成员、向阳花红色宣讲团成员组成的80余人的宣讲队伍,着力以赣抚大地红色精神为思想引领,赓续地方红色基因。
2.打磨一批高质量本土特色宣讲稿
抚州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宣讲团自成立以来,围绕抚州本土特色红色文化,以红色历史文化、红色艺术文化、红色思想文化等主题,着力厚植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用思政体系传播赣抚大地红色文化,精心撰写、反复打磨宣讲文稿,并在一次次实践操练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内容,形成更符合大众口味的作品。截至目前,宣讲团原创红色宣讲作品12个,其中2个获得国家级奖项,9个获得省级奖项。
3.形成一个联动宣传矩阵
向阳花宣讲团成立以来,联合抚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临川区人武部、临川一小、临川八一希望小学、临川区荆公路社区等单位共同开展宣讲活动,主要以党的重大理论和方针政策、红色故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宣讲内容。在走出去的同时注重请进来,邀请烈属红色文化宣讲团、退休干部红色宣讲团和高校红色文化宣讲团等到我校开展红色文化宣讲活动,形成一个联动宣传矩阵,提升宣讲的频次和影响力。
(二)扎实推进宣讲实践,推动宣讲走深走实
“向阳花”红色宣讲团深入研究和学习抚州本地红色精神,发掘红色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并将红色精神传递到更广阔的群体中去。红色宣讲团本着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理念,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特色实践活动。
1.红色文化三下乡
2023年暑假,“向阳花”红色宣讲团开展了主题为“强国有我 青春有为”的“红色文化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围绕理论普及宣讲、党史学习教育、乡村振兴推进、发展成就观察等方面组建了6支校级实践团队,前往临川区嵩湖镇、南城县新丰街镇、广昌驿前镇进行系列宣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坚定理想信念。
2.四红教育活动
“向阳花”红色宣讲团重视“四红教育”,助力党史学习教育不断走深走实。“四红教育”,就是把抚州本地的“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红色文物”“红色基地”用好用活。
一是用好红色人物。选择抚州有代表性的红色人物,深入学习革命先辈的崇高品格。二是讲好红色故事。讲好我们党的光荣革命传统,挖掘革命先烈的感人故事。三是用好红色文物。充分发挥红色文物的警示和启迪作用,利用好文博馆的馆藏资源。四是用好红色基地。通过搭建红色文化教学基地,带领宣讲团成员实地感受红色精神,让学生体悟红色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
3.五进宣讲活动
“向阳花”红色宣讲团成立以来,积极走出校门,面向社会,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军营,扩大宣讲的影响力。宣讲团积极参与抚州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委组织部等组织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前往抚州羊城广场进行红色文化户外宣讲,走进仙盖山为新兵宣讲,前往荆公路社区开展红色讲堂,走进市博物馆进行“3.23”警示教育宣讲,受邀前往钟岭街道汝水社区、抚州老年大学、抚州信息工程学校和创新实验学校,为社区老人、学校学生开展“五进”宣讲活动等。
(三)构建特色宣讲体系,创新宣讲形式
1.推出线上微宣讲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宣讲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受众需求,“向阳花”红色宣讲团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理论宣讲,积极拓展网络宣讲阵地。根据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和爱好,创作推出一批富有时代气息的融媒体产品,让“云上”宣讲有声有色。
线上宣讲中,通过“抚幼青年”“奋进的学前”等微信公众号开设“红色家书”“团团学吧”“青说”等特色宣讲板块,开辟红色故事专栏、录制红色故事音频等,平均单篇阅读量千余人次。其中微宣讲“青说”是创新性实践,每期由宣讲团成员诵读红色家书;同时重视原创性,鼓励学生自编自导自讲,弘扬红色精神,诉说家国情怀,传递信仰力量。
2.推行艺术式宣讲
“向阳花”红色宣讲团播放红色电影、演唱红色歌曲、诵读红色经典、表演红色话剧等多种形式对“红色文化”进行艺术呈现。其中,师生共创情景剧《跨越时空的对话》受到一致好评。宣讲团推行的艺术式宣讲寓教于乐,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红色文化熏陶,学生在观看节目表演、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3.推动宣讲进班级
“向阳花”红色宣讲团以班会、团日活动为载体,进系部、进班级进行校内宣讲;同时,发扬学校师范类专业特色,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红色主题实践活动,以手工、书法、绘画、剪纸、写作、摄影、手抄报等方式传承红色文化,如用黏土作品再现黄陂大捷的战争场景,用水彩画展现赵醒侬立志革命的人物形象,用剪纸呈现南丰康都会议的风采等。学生在制作道具的过程中,逐步了解抚州红色文化的内涵与底蕴,进一步提升了文化自信。此外,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性和主动性,定期开展主题教育学习会议,真正将红色思想入脑入心。学生们能够近距离、全身心地感受红色基因,浸入心扉,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自觉升华精神境界。
五、实施效果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