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传承在职业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的实现路径创新研究

作者: 黄娟 易想和

[摘           要]  职业院校学生作为我国人才队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希望,其社会责任感关乎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基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缺乏准确的认知,存在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象,亟须学校、家庭、社会合力构建起更为完善、科学的常态化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红色基因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和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能够全方位带动职业院校学生发展,还能帮助其自觉承担起国家民族大任。因此,深入探究红色基因传承在职业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的时代价值,追溯红色基因传承在职业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努力找寻通过红色基因传承来培育职业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实途径。

[关    键   词]  红色基因;职业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1-0005-04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他指出,我们要发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努力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辈的业绩。红色资源具有价值观引领的教育功能,将红色资源融入职业院校学生红色基因传承教育中,有利于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主动肩负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但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和社会的迅速嬗变,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对责任内涵的理解不够清晰,缺乏对责任感的准确认知,社会责任意识淡化,情感越来越冷漠,对红色文化、红色资源的关注也较少。因此,要带动职业院校学生全方位发展,助其自觉承担起国家民族大任,就必须充分挖掘“红色基因”这一宝贵资源,并将其融入职业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之中,进一步增强职业院校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强化职业院校学生的责任行为选择。从现实来看,将红色基因传承融入职业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之中,是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红色基因传承在职业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的时代价值

(一)有利于坚定职业院校学生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职业院校学生是有活力、有朝气的一群青年,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整体素质、水平和能力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高校人才的总体输出质量。红色基因是忠诚、刚毅的理想信念,凝聚着力量,引领着未来。在新的历史阶段,从全新的视角让红色基因焕发活力,让广大职业院校学生在革命精神的洗礼中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崇高理想,传承和弘扬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肩负起爱国强国的重任,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二)有利于引导职业院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特别强调了红色基因的传承。他认为红色基因的传承应该从小开始抓起,兼顾知识灌输和情感培育,让红色基因传承融入血液里,浸入心扉中,从而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职业院校学生正处于“三观”尚未定型或即将定型的关键期,只有对其进行正确引导,才能助其形成责任担当意识,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红色基因文化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优质教育资源,对职业院校学生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传承红色基因,让职业院校学生充分感受到革命先辈们坚定的信念、高尚的品质、爱国的情操,从而主动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责任担当、奉献社会结合起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有利于深化职业院校学生的责任使命意识

职业院校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一定要秉承“红色基因”精神,树立正确、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与社会责任感,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推动民族与国家的发展。学校通过社会责任感培育,可以帮助职业院校学生重新审视人生定位,坚定理念信念,不断进行反思,明确社会角色,强化责任担当,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等精神信仰,杜绝各种不良风气和习惯的侵蚀。

二、红色基因传承在职业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的现实问题

(一)制度、体制不完善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教育模式、教育环境与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学校肩负着为各行各业培养全面复合型人才的重任,不能将教育与社会实践、精神文化剥离开来。虽然我国一直在进行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但是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学校的教育理念还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情况,过于重视毕业率、就业率等数量指标,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利于“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实践,也不利于红色基因的传承和职业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二)外部环境的制约

历史是教育的最佳题材。在职业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过程中,应对历史文化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引导职业院校学生对红色基因文化进行学习,以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但在经济全球化、多元意识形态、价值观冲突、文化冲突的综合场域下,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甄别及传承陷入困顿,责任意识不强。加之,职业院校学生信息来源渠道虽多,但良莠不齐,正确的引领和辐射还有待加强。这将不利于职业院校学生对红色基因的认同,同时也给红色基因传承及职业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三)传承方式有待改进

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都越来越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红色基因传承在广大师生群体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与普及,并在促进职业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从现实来看,学校对红色基因的挖掘、运用还不够充分,在顶层设计中缺乏对红色基因传承的明确要求,开展红色基因传承活动的途径相对单一,没有融入日常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形成常态化发展趋势。党团活动多是参观活动,缺乏多样的方法路径和有效的工作机制,品牌特色不明显,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相对陈旧,在进行红色基因的传承教育时,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革命历史的讲述、革命精神的传承、道德品质的塑造等方面,没有充分结合当代职业院校学生自身发展特征和时代特征,没有深入发掘红色基因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点,导致育人效果不佳。红色教育专题网站的吸引力、融合度、参与性稍显不足,对于新媒体的开发和利用还有待加强。

(四)主体认知限于浅表

红色基因的育人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就目前而言,职业院校学生对红色基因的价值认同限于浅层,对红色基因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认同、行为认同等,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这使得在具体的教育引导过程中,职业院校学生对红色基因难以取得全面的认同,难以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在传统的育人模式中,教育者注重红色理论知识的灌输,使红色基因传承被理论说教架空,学生缺乏实践体验,无法深层次感知红色基因的内涵和魅力所在。

(五)家庭教育功能弱化

目前,在校的职业院校学生基本上是“00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多从小生活富足,未经历过艰苦的岁月,对革命年代的人和事缺乏深入的了解,甚至对“红色基因”一词感到非常陌生。这就无形中导致他们极易缺乏革命先辈们勇于奋斗的信念、自强不息的精神、无私奉献的品质及社会责任感。父母或是监护人,作为职业院校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存在缺位的现象。一些家长不了解、不重视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对红色基因传承的关注度不高,教育方式陈旧。一些家庭“重知识积累,轻‘三观’教育”,精神层面的教育被严重弱化,忽视了对孩子正确价值观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这对孩子的发展与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三、红色基因传承在职业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的实现路径

(一)夯实制度基础,在完善制度中传承红色基因,助学生建立社会责任感

通过传承红色基因培育职业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必须健全制度,完善机制,方能确保红色基因得以科学传承、职业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得到提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对红色基因在职业院校学生群体中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将这项制度建设好、落实好,从制度层面提升对红色基因传承工作的重视。职业院校要加强对红色基因,特别是本土红色基因的发掘、保护和传承,使红色基因的保护和传承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有效化。同时,应进一步完善红色基因研究、宣传的相关制度,从制度层面增强职业院校学生敬畏与传承红色基因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意识。学校应进一步建立传承红色基因、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在明确的分工中切实增强红色基因传承在职业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加强主阵地教育,在教学中融入红色基因,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

要培育职业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红色基因”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将本土红色基因更全面、更多样化地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推进课堂教学走进社会生活场、实践大舞台、网络新空间,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担当意识,从而有效提高思政工作的育人质量和育人效果。教师可以巧妙地将红色基因文化嵌入课堂教学环节之中,形成隐性的教育合力,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党的故事,了解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应英勇奋战的故事。让学生充分了解红色文化,领悟红色基因中蕴含的精神。在融入过程中,教师要紧密结合当代学生思想认识规律的新变化、新特征,善于运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提升融入实效。并且要注重结合重大历史节点的真实影视资料,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让学生从红色文化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使他们真切感受到社会责任感与自己的未来息息相关,从而积极落实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和红色文化的传承。

(三)彰显文化符号,在校园文化中嵌入红色基因,助学生深化社会责任感

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校园作为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每一处都可以起到育人的作用。所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能使职业院校学生充分感受到红色基因传承的精髓,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汲取红色力量,成为有担当、有作为的一代。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指明策略方向。实现部门联动,充分运用学校的公众号以及其他新媒体平台等途径积极推广红色文化,制订推动红色基因传承的实施方案,引领学生树立责任意识,确保教育实效。其二,营造学习氛围。提升全体教师的思想认识,将红色文化融入主题班会、学科教学和实践体验中,也可以利用国家相关纪念日来举办红色文化讲座,让红色基因浸入学生心扉。其三,进行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要利用好校园的总体布置,如在教室的墙壁上、过道等,把红色内容名言、故事等张贴起来并加以传播,通过设置红色的文化传播点,使学生体验到校园内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理解革命前辈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作出的贡献,并学到他们身上最宝贵的品质。其四,开展红色文化活动。建立起多元化的红色实践平台,如通过校外红色教育基地、红色社团、红色志愿服务、地方党史进校园系列活动,让职业院校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传”,实现红色基因的传承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