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家书、家训融入高职劳动教育的路径研究
作者: 高鑫[摘 要] 劳动教育是青年成才的必修课,是新时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家书、家训中蕴含着关于培养劳动能力、养成劳动习惯等题小意宏、言近旨远的思想内涵,彰显了朴素勤劳的家风,是劳动教育的源头活水和重要的文化来源。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在落实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仍存在“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破解这一难题,需推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传统家书、家训中汲取智慧,将传统家书、家训的劳动教育思想融入高职劳动教育中,厚植高职劳动教育的文化底蕴,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技能和创造能力,弘扬劳动精神。
[关 键 词] 劳动教育;高职;家书;家训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1-0009-04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强调劳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当前,高职院校在落实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仍存在忽视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等更深层次的培养,造成将劳动教育简单化、浅表化的局面,缺乏积淀性文化内涵的支撑。传统家书、家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文脉的重要宝藏,其中记载了育人的智慧、思想,应深入挖掘和分析其中蕴含的优秀劳动思想,使其融入高职劳动教育之中,厚植高职劳动教育的文化底蕴,促进高职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融入前提:传统家书、家训的劳动思想内涵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家庭成员以传统书信联系和以家训育人的方式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但作为世界文化的珍贵宝藏,传统家书、家训的教育思想经久不衰,价值不可替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迸发出新的生机活力。[1]传统家书、家训作为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籍代表,在正向引导和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劳动思想上具有重要价值。具体来说,传统家书、家训劳动思想的内涵可大体划分为知稼穑之难、炼品格修养、筑民族精神三个方面。
(一)劳动实践中知稼穑之难
当前,在高职劳动教育中,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忽视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价值观的培养。早在千年前,我国的家书、家训中就有关于教育后辈要懂得劳动艰辛、珍惜劳动成果的记载,以及以劳动人民为师的教育智慧,这些古籍中的教育思想对当代的劳动教育仍具有长远指导意义。比如,颜之推以“江南朝士”的兴衰为例,教育孩子要多劳动,他在《颜氏家训》中要求后辈要“知稼穑之艰难”。颜之推认为,各行各业都有贤能之辈,无论是农、工、商,还是渔夫屠夫,甚至是放牧牛羊者,年轻人都可以他们为师,在劳动中向他们学习,并在广泛的学习中增强洞察世情、通晓业务的能力,对立世、治官和营家[2]都大有裨益。清代曾国藩也认为,除读书外,劳动同样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个人的“长久之计”。《曾国藩家书》中,把起早、打扫洁净、诚修祭祀、种菜、养鱼等具体的劳动活动作为子女必行的居家之事和治家之法。由此可见,古之贤人以修齐治平为理想抱负,为了后代能更好地为学、立身,贤人们将劳动与教育相结合,让后代在实践中体悟稼穑之难的劳动艰辛,树立尊重劳动、以劳动者为师的价值观念。
(二)习惯养成中炼品格修养
我国传统家书、家训的内容展示了古人在其子女的幼年时期就开始注重对后代良好的劳动习惯的培养,从而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目的,即在养成劳动习惯的过程中,修炼内心,锻造品格;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同时,增长学立世的智慧。《童蒙训》中,宋代诗人吕本中提出:“不勤不劳,万事不举。”[3]意为:若不养成勤劳的习惯,那什么事都做不成。若养成劳动的习惯,改掉任性、自私的不良习性,那么也会在其他有益身心的事情上增长智慧,成为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人。“劳则善心生,养德、养身咸在焉;逸则妄念生,丧德、丧身咸在焉”[3]出自明代清官史桂芳的家书《与言尓稽孙》的箴言,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养成勤劳习惯的人,于智,有助于塑造思想;于身,能增强体质。一个人若是贪图安逸,就容易做出违反道德和社会规范的事情,而损德伤身也全在于此。明末清初教育家颜元也教育子女要“早夜勤劳”,引导子女在劳动中形成不畏困难、自立自强的品格。传统家书家训中,贤能之士在“德”“智”“体”上对后辈寄予较高期待,通过培养子女们的劳动习惯,让其形成自立自强、吃苦耐劳的品格,提升内在的道德素养。
(三)家风传承中筑民族精神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古代先贤认识到:家中成员勤劳,则家族兴旺;传承勤劳家风是促进家族繁荣的重要法宝。他们把“耕读传家”的箴言作为传家宝,注重勤劳家风的传承。如曾国藩在家书中讲的“家勤则兴,人勤则健”[3],就确切地反映了这一思想内涵。《霍韬家训》中通过分析一些大家族变迁的事例,得出这些家族由富转衰原因在于“由无功而食人之食”[4],即热爱劳动、勤劳肯干的家风没有在后辈中得以传承发扬,最终导致家族的衰亡。因此,霍韬要求子侄们在读书的同时,必须从事一定的农业劳动,目的是让子侄们体验劳动的艰辛,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避免产生奢侈之心,形成勤劳肯干的家风和热爱劳动的美德。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传承勤劳家风的家族基本都能够保持长久的兴旺。中华民族勤劳务实的淳朴家风,是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密码。
二、融入基础:传统家书、家训融入高职劳动教育的契合点
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应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劳动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传统家书、家训中的劳动教育思想能够为高职劳动教育提供丰厚文化滋养,利用好我国优秀传统教育资源,找准传统家书、家训劳动思想与高职劳动教育的融合基础,将以目标、形式、内涵这三个方面为切入点,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做到知行合一,增强劳动技能,练就过硬本领,赓续工匠血脉,弘扬劳动精神。
(一)明确劳动教育目标,做到知行合一
朱子曾说:“古之小学,教之以事。”这里的“事”指读书、生活方面的行为习惯,朱子常常要求子侄在读书的同时必须要勤勉劳动,洒扫庭除。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古人较为注重后辈劳动能力的培养,为的是让后辈以行促知,以知促行,熟知社会与人事,在“劳”和“智”上的能力有所提高,在“德”和“体”上的能力也得以提升,以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基于传统家书、家训劳动思想,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意见》、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中强调劳动育人的功能,高职劳动教育要坚持正确价值导向,推进培育大国工匠的劳动教育目标,引导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并应用于高职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中,提高专业和生活等领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让高职学生成为明“理”会“做”、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的大国工匠的生力军。
(二)灵活劳动教育形式,增强劳动技能
古代先贤注重通过教导后辈进行颇多形式的日常生活、生产的基础性劳动,以强体增智。《韩氏家训》包含韩氏家族培育子女树德增智,让子女从事耕作及饲养家禽家畜、发展农副业生产等多种类型的生产劳动的智慧。可见,运用灵活多样的劳动形式是提升青年劳动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指导纲要》指出,要以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为形式,树立自强意识,提高劳动能力,培养劳动习惯。高职的劳动教育需以强技能为导向,在课堂中以“职业”定位和“专业”属性为中心;在日常生活中,注重提升学生对其他劳动的“黏度”,通过劳动实践基地、校内外志愿者活动等,增强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和热爱;在生产劳动实践中掌握相关技术,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在服务性劳动中,通过见习实习将所学知识技能投入公益劳动中,让学生在服务性劳动中感悟劳动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不断练就过硬本领,成就精彩人生。
(三)丰富劳动教育底蕴,弘扬劳动精神
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中国人民依靠劳动创造了美好生活,中华民族用勤劳写下了中国精神的生动注脚。作为高素质劳动者培养的摇篮,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内容既承接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热爱劳动、勤于劳动的传统劳动教育思想内容的精髓,又随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同频共振,不断丰富发展。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一方面要让学生传承好中华民族大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增强产品质量意识和工匠精神,另一方面要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注入将来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中,坚持传统家书、家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扬劳动精神,助推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家书、家训劳动思想与高职劳动教育的这一融合,为职业院校大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提供了丰厚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三、融入方式:传统家书、家训融入高职劳动教育的路径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我国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5]如何培养新时代的大国工匠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命题,劳动教育是养成大国工匠的关键一环。基于传统家书、家训劳动思想与高职劳动教育的契合点,以价值引导、素质提升、精神传承为融入路径,推动高职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价值引导: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围绕培养新时代大国工匠的劳动教育目标,高职院校要强化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正确引领。将劳动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打造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双引擎,需要从以下三点着手:(1)拓宽劳动教育课程半径,以“理论课+实践课”二元融合的教学模式,打好进行劳动教育的理实一体基础。在理论课程教学中,除劳动教育理论课,其他公共课与专业课程可根据教学内容与劳动教育的相关度,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创新等方面适宜地融入以传统家书、家训为代表的中华优秀劳动思想,以真实生动的家书故事、丰满鲜活的家庭成员形象、字字珠玑的家训箴言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启发引导。在实践课堂上,高职学生的专业特色与古代匠人精神有机融合。例如,在专业金工实践制作金属产品时,在锯割、钻孔等细致的劳动过程中,让学生深刻体会匠人的一丝不苟与精益求精。(2)利用实习实训等主要载体,以“接地气”的劳动体验,发挥好高职劳动教育的特色优势。充分利用好校内外实训基地、工作室等载体组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深化产教融合的同时,结合职业特点,选取传统家书、家训等文化资源中的榜样人物,增强学生对劳动职业的认同感。如智能制造专业的学生在实训基地,不仅要让学生链接行业,了解制造专业,还要融入工匠墨子的家书家训故事,彰显制造业工匠独具匠心、精益求精的内在品质,引导学生立志投身制造行业,厚植我国工匠文化的内涵和底蕴。(3)建设劳动教育第二课堂阵地,以“沉浸式”的劳动活动,涵养学生大国工匠的情怀。充分运用校内劳动教育的平台,联动校外劳动教育优质资源,开展好基于高职学生发展的“校内+校外”第二课堂,如参观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科学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资源,让陈列在博物馆中的家书、家训等文物“活起来”,展现劳动创造的文化记忆,了解古代匠人匠心匠意,唤起对民族工匠精神的认同。同时,结合劳模、工匠面对面宣传分享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劳动大讲堂活动,让学生在情景式的活动中“沉浸感受”古今的工匠和劳模是如何炼成的。在此基础上,由人推己,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为主题进行社会实践协同育人,挖掘和运用不同劳动群体的劳动育人元素,让学生在第二课堂的体验中,为自己的未来“画像”,涵养学生大国工匠的情怀。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双引擎的驱动下,通过课上课下衔接、校内校外联动、理论实践结合,实现传统家书、家训劳动思想对高职劳动教育的价值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