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理念下基础医学课程思政3×4教学体系的建设

作者: 李媛彬 蒋琪 黄旭 刘洁 张海琴 陈壮

[摘           要]  课程思政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活动中的热门话题:把握课程思政的定位实施思政教育活动,为社会输送能力过硬、思想坚定的新时代人才,提升现代教育质量。要实现“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标,必须积极加快课程思政的改革。在新医科的宏观教学指导理念下,要重视课程思政与现代教育活动之间的交互,结合课程思政的定位完善育人模式。以新医科理念下基础医学的教学任务为突破口,思考基于课程思政构建3×4教学体系的有效策略。

[关    键   词]  新医科;基础医学;课程思政;3×4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1-0069-04

思政教育与现代教育融合已经成为推动教学活动深度开展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明确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导入思政教育不仅是对现代教育活动的补充,更是对学生学习诉求的回应。传统的思政教育活动完全由思政课程实施,思政教育的组织与设计方案较为单一,教学效率偏低。打造基于3×4教学体系的课程思政新机制,加强课程思政与现代教学之间的互动,不断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才能为新医科理念下基础医学教育的实施铺平道路。

一、3×4教学体系的核心概念分析

高等教育活动以培养技能过硬、思想优秀的新时代人才为核心教育目标,其以挖掘人的潜能和各项素质为基本的教学手段,更加重视高等教育活动在现代教育工作中的设计与实施。2020年5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大教学模块融合起来,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标,贯彻“立德树人”[1]。在新医科理念的支撑下,基础医学课程作为医学教育的启蒙人,必须将培养专业技能过硬、素质全面的新时代人才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就目前的综合教学效果来看,课程思政实施方法落后、相关教学建设单一等问题依旧存在,课程思政与基础医学课程教育的融合有待优化。3×4教学体系提出了全新的教学方向:以学科自身的育人定位为切入点,以新医科理念为参考,将课程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要素,满足新时代人才的全面发展需求。另外,构建多元教学课堂,实现“三个目标,相互协同”“三类课堂,三维一体”“三类课程,各有侧重”和“三类教师,交叉融合”的教学任务,加强课程体系与教学工作之间的联动。3×4教学体系完善了育人模式,将多元教学资源同步引入课堂中,以此来优化教学过程。

二、新医科理念下基础医学课程的课程思政实施要求

(一)课程思政必须以全面育人为前提

新医科理念的横空出世为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与设计带来了新选择,新时期下,新医科理念以培养素质、学习能力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医科人才为背景。对于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要求来说,新医科理念实现了对教学活动、教学要求的全面深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现代教学的整体质量。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正式落地,“六卓越一拔尖”计划被进一步完善[2]。基于此,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全面落实新医科教育的基本条件。针对基础医学课程的定位实施课程思政教育,要在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同时落实思政理论,培养学生的医学伦理意识,发挥课程本身的教育作用,从而将新时代人才培养为素质过硬、思想优秀的现代高级人才。从基础医学教育的有关定位来看,新医科下的课程思政不仅满足了思政教育活动的育人要求,而且围绕课程思政体系、思政教育活动的定位不断发力,借由学生未来的社会活动、社会生活同步完善教学工作,以此来加强对学生各项技能的引导,实现课程思政与现代教育工作之间的对接。当新医科理念与课程思政全面融合,基础医学课程正在逐步发挥自身的全面育人价值。

(二)课程思政要带有成长性特点

在新医科理念下,基础医学课程的有关教学要求伴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而不断增加,一成不变的课程思政教育机制难以适应全新的教学任务。因此必须积极赋予课程思政成长性、可发展性特点,通过课程与教学之间的联动不断优化现代教育模式,加强课程思政与教学课程之间的交互[3]。高校与教师要重视课程思政的创新发展,一方面,结合新医科理念制订全新的育人目标,以培养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过硬的现代化人才为首要的教学要求,加强课程与教学工作之间的交流,结合新医科理念打造全新的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另一方面,创新课程思政与教学活动之间的联动方法,通过组织思政活动、发起专业思政教育等方式赋予课程思政更强的生命力,实现课程思政与现代教育活动之间的有机协调。新医科理念重视课程的综合设计,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新医科下的基础医学教学不应该仅仅包含医学课程,还应融入思想教育、价值观教育等关键性要素,为课程思政与基础医学教育的创新融合创造有利环境。

三、新医科理念下基础医学课程思政3×4教学体系的建设策略

(一)贯彻自然科学教育,实现“三类课堂,三维一体”

课程思政自身具有极强的系统性、专业性。在新医科理念的支撑下,针对基础医学课程发起的课程思政教育指向教学活动、学生未来发展等多个环节,教学要求更为复杂。要结合新医科理念的定位优化基础医学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必须重视对3×4教学体系的深度优化,打造自上而下的服务机制[4]:学校牵头,领导管理,教师配合,落实多方面的教学联动,为3×4教学体系的开发提供有利条件。

在落实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坚持3×4教学体系的引导,以自然科学教育活动为切入点,结合专业的科学知识、医学理论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展现新医科的发展性、教育性。以组织胚胎学课程的有关教学为例,选择专业医师故事作为切入点,例如以我国的曹谊林教授为对象实施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讲述曹谊林教授的伟大贡献:人耳的再次移植一直是困扰现代医学研究的问题,为了突破医疗技术难关,曹谊林教授与其团队在组织工程研究中通过组织工程技术再生软骨细胞,培育出符合人类生理特征的“人耳鼠”,随后,借助组织工程技术与3D打印技术的联动对5名先天性耳畸形患者进行治疗,使其摆脱了耳畸形的困扰。在课内课堂上,要帮助学生形成使命感与责任感,了解现代医学及专业技术的发展特征,促使学生不断提升自我,为医学事业的蓬勃发展奉献力量;在课外课堂上,则要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与奉献精神,鼓励学生奋斗、求真、成长,促使其形成造福全人类的崇高追求。以病理学的教学为例,选择扁鹊、华佗等名医故事开展思政教育,促使学生形成“同病不同因”的科学精神,加强对当代医学生的科学指导,建立科学完善的育人体系,开发“人文课堂”。如组织胚胎学课程中“骨组织与骨生长”的有关教学,可结合少年骨折问题与老年骨折问题展开专业讨论活动,在人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青少年骨量较高,活动能力强,所发生的骨折多为青枝性骨折;老年群体体内钙流失严重,所发生的骨折多为粉碎性骨折。在思政教育的引导下,要关注人文思想的传承,以“造福人类”“造福社会”为目标,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为现代医疗服务的发展、医疗活动的创新提供更多的动力,让学生以责任感与使命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实现医者仁心的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另外,结合3×4教学体系的定位设计课程思政改革教学方案,宣传中华传统医学文化,从故事中落实课程思政,如“扁鹊求医”“华佗开骨”等故事,感受学医者身上的奉献精神与伟大担当,结合专业病理学知识,培养学生为国家奉献、为人民奉献的优秀品质,开发“医德课堂”,以德育、技术教育、文化教育的同步推进为切入点,推动思政教育活动的实施。

(二)贯彻人文思想教育,落实“三个目标,相互协同”

新医科理念下基础医学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教师与学校虽然提出了课程思政的育人要求,建立了相关的育人体系,但课程思政与教学活动的融合大多依靠教师的独立探索来完成,学校难以在课程思政建设环节发力。要加快3×4教学体系在课程思政中的融合速度,必须创新课程思政的改革方向与实施意见,构建明确的责任体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有效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施效率。

针对3×4教学体系中所提到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有关概念,可尝试结合“三个目标,相互协同”的教育要求实施课程思政的优化设计。以基础医学教育中的解剖学教学为例,教师要承担起思政教育、专业医学教育、职业教育的三重教育目标。一方面,为学生贯彻“死者为大,尊重逝者”的人文思想,感受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的人文精神,对课堂上的解剖遗体给予足够的尊重与哀思,感受逝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基于课程的教学要求,导入专业课程知识,提升课程思政资源的输送力度。以组织胚胎学的教学为例,在教学活动中,可选择神经组织章节的有关知识展开教学活动,科学研究表明,处于孤寡状态的老年人患上老年痴呆症的概率更高,在医学调查中,孤寡老年痴呆症患者数量明显高于普通群体数量。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政引导,落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教育思想,实现思政教育与课程教育的有机结合,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使其主动参与到孝亲敬老、义务帮扶等活动中,展现新时代高等人才的奉献价值。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科学引导,针对学生存在不敢解剖、不会解剖、思想落后等问题,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从法医、入殓师等职业入手,培养学生的无私无畏精神,使其主动承担起为社会奉献、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基本任务。基于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的医学知识教育,有助于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创新。以组织胚胎学中“组织胚胎学的起源”的有关教学为例,可结合课程知识实施更为高效的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教师结合人文素材、文化故事为学生展示组织胚胎学的发展史:从显微镜的问世到对生命起源的探究;从各类罕见病的治疗到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现代医疗体系的建设始终是为了“为人类谋求更好的生活”这一目标而不断前进。在职业教育活动中,针对“职业目标与情感”这一角度展开教学工作,以专业医学课程为背景,在实施教学活动的同时要求学生不断学习,围绕专业医学素养的发展、医学服务素质的发展展开教学工作,引导学生表达志向、抒发情感,对学习者落实更为完善的思想教育,促使学生全面成长。围绕人文教育、技能教育、思政教育三大目标,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促使学生形成为社会奉献、为人民服务的优秀思政意识。在新医科背景下,要求教师开展基于课程思政的思想教育活动,从“医者仁心”“红色医生”等故事入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明确责任要求,创新实施方法,为3×4教学体系的建设创造全新的育人环境。

(三)贯彻社会科学教育,落实“三类课程,各有侧重”

3×4教学体系自身带有综合性、全面性的教育特点,要不断提升教学效率,全面优化教学活动,必须尝试调动学校、教师的协调效应,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高校教师要与学校协同发力,基于新医科理念打造不局限于课堂、不受限于课程的思政教育体系,结合自然科学教育的有关要求,打造实践课程、理论课程、线上课程三类课程指导体系,为新医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融入创造新环境。重视专业课程知识的合理投放,在设计教学活动计划的同时积极导入课程知识,为学生创造学习、成长、进步的机会,感受专业课程知识与教学活动之间的交互价值,推动教学模式的深度创新,才能使学生在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同步引导下不断成长。

在新医科背景下针对基础医学教育活动整合课程思政体系,要强调基础医学教育的社会性、服务性特点,培养当代医学人才的社会观念与服务意识,加强对医学人才的思想教育。以生理学课程的有关教学为例,可基于理论、实践、线上三大环境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建设工作,配合新医科理论培养当代学生的服务意识。首先,在生理学的教学中加入课程思政元素,从生命平等、患者平等等角度展开教育,消除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医者仁心。在组织胚胎学的教学中,围绕我国的医学技术、科学技术展开教学活动,将现代医学技术与科学思想融入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快速掌握专业医学技能。如对“血液”的讲解,在课程中基于课程要求与社会责任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选择我国的“爱心献血”活动作为教学对象,对学生实施思政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奉献精神,以挽救生命、成就自我为目标,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指导。其次,结合现实环境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如果将国家、民族比作一个正在奔跑的人,作为高级人才的学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了解血液的运输功能、新陈代谢功能,促使学生形成奉献精神与创新意识,发挥新时代下“新鲜血液”的作用,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奉献意识与探索精神,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再次,结合生理学教学要求设计实践课程,配合医用假人、医疗解剖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人类的生理结构,促使学生形成对生命、对医学的敬畏之心,加强对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推动课程思政的建设。在生殖系统与胚胎学的教学指导工作中,围绕“生命的起源”展开教学活动,结合组织胚胎学的专业实习要求开展教学工作,感受生命的独特魅力与无限可能,让学生形成探索热情,为未来医疗研究活动的发展、民族医学科技的发展不断贡献力量,建立更为远大的发展目标,培养学生更为出色的专业素养,完善思想教育框架。最后,开发基于线上的教学课堂,以当代社会的医疗服务要求、医疗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标准为参考,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优秀意识,使其有为患者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奉献精神。如组织胚胎学中“奥运健儿与组织学”的有关故事:只有通过不断地训练、学习,奥运健儿才能在赛场上创造更为优秀的成绩,他们的背后离不开专业医护人员的支持。在教学中,将组织胚胎学的专业知识融入实践课程、教育环境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情感教育,让学生形成在不同的岗位上奉献自我、成就自我的发展意识。以社会要求推动新医科理念的融合,加快教育活动的改革优化,更好地推动3×4教学体系的建设,实现课程思政与教学活动的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