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中药传统技能竞赛的中药制剂分析实验教学新模式探究
作者: 陈方圆 李钦 姚进龙 李晶[摘 要] 针对职业院校中药制剂分析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教学方式陈旧、实验内容缺乏探索性、教学评价方式单一、课程思政缺失、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等问题,融合全国职业院校中药传统技能竞赛,构建“一中心四层次”—“线上+线下”和“三个结合”为一体的教学与考核评价新模式,并合理融入课程思政。新模式下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中药传统技能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习就业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真正达到了“赛教融合”的效果。该模式可作为提升中药制剂分析教学质量和全国职业院校中药传统技能竞赛成绩的一种借鉴。
[关 键 词] 中药制剂分析;教学改革;中药传统技能竞赛;实验教学;教学模式;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1-0073-04
中药制剂分析是职业院校中药学专业必修的核心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中药制剂分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从事医药企业质量检验(QC)和质量控制(QA)岗位所需的工作和学习方法,具备在质检岗位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为从事中药制剂分析及相关工作奠定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而实验教学是实现上述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中药学的专业课程学习及人才培养质量。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药传统技能竞赛是由教育部发起,联合相关部门、行业组织和地方共同举办的一项全国性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活动,旨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中药制剂分析是其中一个竞赛项目。
本文针对中药制剂分析传统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的实验内容老旧与缺乏系统性、考核评价方式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差等问题,结合专业与课程特点,借鉴中药传统技能竞赛中药制剂分析的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探究中药制剂分析赛教融合实验教学新模式,以期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一、中药制剂分析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职业院校中药制剂分析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三部曲”:教师课堂讲解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实验结束后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实验报告评价学生成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教学方式陈旧
中药制剂分析实验课目前普遍采取先教师课堂讲解演示,然后学生按部就班动手操作的传统教学方式。该方式不但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滋生、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思想,导致一些学生不进行课前预习或不充分预习。由于学生预习不充分,理解不到位,实验频繁出错,教师需占用较长的课堂时间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进行详细讲解,不但会导致实验操作时间紧张,实验结果不理想,而且实验训练变成了“照方抓药”。
(二)实验内容缺乏探索性
由于实验课时限制、经费投入不足、教材更新慢等原因,实验内容老旧,与岗位需求和生产实际关联度不大,常规验证性实验占比太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涉及太少。实验内容整体缺乏探索性和挑战度,无法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学生实验考核往往是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给出成绩,存在重结果轻过程、考核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且实验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比较低,直接导致部分学生不重视实验课,在实验课预习、课中及课后书写实验报告都处于敷衍了事、走过场的状态,实验操作参与度低,团队协作意识差,甚至不参加实验课而通过相互抄袭实验报告来蒙混过关。实验课成了可以轻松“混学分”的课程,千篇一律的实验报告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知识认知、实验技能以及学习态度,知识、能力及素质不能有机融合,考核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公平性。
(四)课程思政缺失
由于实验课时限制等原因,教师不能将思政元素合理、恰当地融入实验教学过程。中药制剂的质量,不但直接影响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而且密切关系人民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在QC和QA岗位上,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中药制剂分析实验教学新模式的构建
为了解决中药制剂分析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笔者开展中药传统技能竞赛与实验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一)中药传统技能竞赛中药制剂分析项目解析
中药传统技能竞赛中药制剂分析项目要求参赛选手从源自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的10个中成药中随机抽取一个品种,并根据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相应方法完成该品种的色谱定量分析用样品的前处理操作。项目涉及的中成药品种涵盖了片剂(糖衣片、薄膜衣片)、丸剂(水丸、浓缩丸、蜜丸)、颗粒剂(有糖型、无糖型)、胶囊剂(硬胶囊)四种临床最常用的固体剂型。定量分析用样品的制备包含了玻璃仪器洗涤、称量、配液等基础操作,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超声辅助提取法、液—液萃取法、柱色谱法等中药QC和QA岗位最常用的提取、分离方法,以及原始记录、文明操作与职业素养等相关内容。
中药制剂分析项目立足教学,突出实战,真正契合了为行业培养能工巧匠的教学目标。但有机会参加该竞赛项目的学生极其有限,因此如何将该项目面向大众学生普及,使广大学生受益,并提高学生全员参与的积极性,需要不断探索尝试,这也是本文的核心研究内容。
(二)“一中心四层次”—“线上+线下”教学新模式的构建
针对传统实验教学授课内容存在的问题,结合课程特点、学生学情、岗位需求和中药传统技能竞赛中药制剂分析项目,构建了“一中心四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即以培养中药制剂分析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中心,逐步开展基础性实验→提高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四个不同层次的实验,并将中药传统技能竞赛中药制剂分析项目的相关内容贯穿于以上四个层次中,授课内容由浅入深,由基础到提高,由单一到综合,由综合到创新,具体如下:
第一层次的基础性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对中药制剂分析中涉及的最基础、最常规操作的规范性,例如玻璃仪器的洗涤、移液管使用、容量瓶试漏定容、分液漏斗的使用、称量等标准操作技能。
第二层次的提高性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对不同剂型中药制剂的定性定量分析样品的前处理制备技能和相关仪器设备的正确操作,主要包括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超声提取法等常用提取方法,液—液简单萃取法、固—液常压或减压过滤法、离心法、柱色谱法等分离纯化方法,常压或减压浓缩方法等技术,以及在提取、分离、纯化、浓缩过程中涉及的超声波清洗机、离心机、旋转蒸发仪等仪器设备的熟练应用。
第三层次的综合性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对不同品种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验证及综合性分析能力,参照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其测定方法,重点进行制剂的薄层色谱(TLC)定性鉴别和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定量测定。
第四层次的创新性实验,主要训练学生的中药制剂质量分析研究方案设计与创新能力、文献查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可以选择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质量控制尚不完善的中药复方制剂或处于研发阶段及质量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医院中药复方制剂,组成每组3~5人的团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自主设计相关制剂的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等质量标准研究方案。各团队委派一人作为代表以PPT形式进行汇报,团队其他成员进行补充回答,然后由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完善设计方案,各团队按最终方案进行实验,最后整理实验资料,分析实验结果,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创新性实验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成主动钻研,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团队协作意识等的培养,切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针对传统实验教学授课方式老旧的问题,采用“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整合线上(优质慕课资源、网络知识资源等)和线下(自制教学视频)教学资源,构建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的线上教学资源库。为了使学生在实验开始前明确实验目的,熟悉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操作步骤,了解相关试剂药品的物化性质及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等,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发布演示视频等学习资料,布置线上预习任务。课堂上教师对实验中不易理解、易出错、易发生危险的部分进行着重讲解,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实验训练。课后,教师可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以测试题、问卷调查、答疑解惑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对实验技能和相应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线上+线下”教学方式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性、交互性、时空上的自由性等优点。
(三)“三个结合”为一体的考核评价新模式的构建
考核评价作为中药制剂分析实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科学性、合理性和公平性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质量。为了解决中药制剂分析传统实验课考核评价模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无法客观真实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等问题,笔者基于已构建的“一中心四层次”—“线上+线下”教学新模式,通过探索形成了以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三个结合”为一体的全方位、多元化考核评价新模式。
1.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中药制剂分析实验考核往往仅对最终的实验报告进行结果性评价,很少对实验过程进行考核,即使涉及过程性考核,其考核比例在总实验成绩中占比较低,更没有详细的评分标准,教师打分也无法做到公平与公正。为了提升教学效果,笔者将过程性考核纳入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并加大其考核比例,过程性考核评价和结果性考核评价各占实验总成绩的50%。过程性考核评价分为课前、课堂及课后三个方面,其中课前考核即实验预习,占过程性考核成绩的20%,包括视频观看和资料查阅(10%)、预习测试(10%);课堂考核占过程性考核成绩的70%,包括出勤(5%)、实验操作过程评价(35%)、实验完成时间(10%)、实验结果(15%)、课堂表现(5%);课后考核占过程性考核成绩的10%,包括知识测验或实施反馈。结果性考核评价包括实验报告和操作技能考试,各占比50%。为了使考核评价有理有据,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教师应针对每一个实验课题制定详细、全面、科学的评价细则。
2.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
实验考核评价的执行过程采用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考核评价中的课前考核和课后考核采用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的线上考核,学生课前在线观看操作视频、实验指导、拓展知识等学习资料并完成线上预习测试,课后在线完成测验或反馈,教师可在线实时查看、监督和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过程性考核评价中的课堂考核和结果性考核评价采用线下方式进行,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全面、详细的记录与评分,并将评分结果及时在学习通平台发布。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的“线上+线下”考核可使考核过程信息化、透明化、过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