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内部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作者: 诺敏[摘 要]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对高校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校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工作原则,想方设法地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确保大学教育能够更上一个台阶,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外国语学院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内部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对策,通过科学地设计和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完成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从而营造良好的教风和学风,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2-0109-04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1],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文件,作为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为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2]。高校质量文化是指高校以质量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意识信念、思维方式、道德规范、规章制度及行为方式的总和。加强质量文化建设,是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途径。2010年7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同志指出,高等教育要坚持稳步发展和提高质量相结合,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监控是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3]。
一、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
“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最早是195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它以注重情感和人际关系为特色,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并形成一股强大的育人力量。该观点要求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自主获取知识是全面践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主动式教学方式。在这种情境下,教学中教师向学生灌输已有的知识已不再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职责,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为学生引领学习方向,使得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以及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有选择地获取知识。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培养了学生观察、发现、分析、研究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学校的一切教学和管理活动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开展,高校教学质量建设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及建议。通过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改革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形成学生学与教师教的良性循环,为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带来质的变化。
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作用
2018年,教育部出台了以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原则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当今地方高校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于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教学质量的保障作用,实现与时俱进。
教学质量监控就是在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积极认真的规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以确保学校的教学工作按计划进行,并达到学校教学质量目标的过程。其内涵是通过调查、研究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通过科学地设计和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完成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从而营造良好的教风和学风,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4]。
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对象是本科各教学主要环节的教学质量和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其主要手段是开展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包括教学过程监控和校内校外评价,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具有激励作用和决策支持作用。通过教学质量监控,学校可以收集相关信息,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同时激励教师挖掘自身潜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教学质量监控,这些汇总性信息为学校领导了解教学情况提供了信息支持,可以为检验人才培养的效果及改进教学管理提供依据,进而促进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改革。
三、高校教学组织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实施现状
在实现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治理能力以及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备受关注,取得了许多瞩目的成就。从宏观的视角来看,内部管理的深层次问题仍然较为突出,还未实现全面突破以及有效改革,一部分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有待完善,面临诸多改革和冲击及矛盾。有的高校在完善落实内部管理工作时受到了学术权力、行政权力以及政治权力的影响,权力构成不够科学。作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行政权力关系以及学术权力关系不容忽视。有的高校没有着眼于组织管理的现实条件深入分析自身与行政机构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整体的运作模式存在明显的行政化特征,无法凸显自身的优势。管理质量和效率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教学组织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有效完善及组织构建。
(一)内部管理组织体系不够科学
质量监控评价的系统性比较明显,是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一部分,对整个改革进程以及改革效果有重要影响。一部分高校还未构建科学完善的内部管理组织机制,实质的管理机构比较庞大,仍然按照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一以贯之,管理手段和方法落后于时代。有的教学组织质量监控评价工作人员的受教育水平比较有限,人员结构比例不够科学,教辅人员以及党政管理干部所占用的比重偏高,专职教师的数量与预期目标差距较为明显,难以逐步构建科学、完善的教学组织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无法保障这一工作的专业性。行政管理人员所发挥的作用过大,严重违背了管理组织机构改革的初衷。
(二)内部权力结构不够合理
与其他内部管理与板块相比,教学组织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管理工作的难度系数相对偏高,目前的权力机构不够科学、合理,存在明显的行政色彩。行政管理职能逐步扩大,集权化问题较为突出,实质的行政管理策略和手段较为单一和僵化,存在明显的行政化发展趋向。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以及服务社会的过程中高校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在全面落实教学组织质量监控评价管理工作时,高校需要关注对自身发展功能以及历史使命的有效分析,尽量避免过多关注行政权力。
(三)内部管理重心偏高
在对当前外国语学院的教学组织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运作模式进行分析时不难发现,内部管理重心相对偏高,管理质量和效益持续下降。高校以二级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入点,充分凸显自身的宏观调控职能,积极履行相关的决策。但是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内涵式发展备受阻碍,出现了明显的偏移问题,管理重心过高。职能部门以及校级决策层全权决定所有的评价内容和评价体系,导致二级学院缺乏一定的主导权,主体地位丧失。
四、外国语学院教学组织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实施要求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外国语学院需要着眼于教学组织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构建要求,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学生的身心成长的规律以及基本学情,围绕当前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逐步优化内部管理机制。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及准则,逐步完善当前的治理结构,始终坚持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想方设法提升学校内部的治理能力。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日常运作时需要坚持根本管理制度,以校长负责制为基础,积极坚持党委领导的核心地位,在党政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实现协调统一以及稳步运作。民主管理校长负责以及党委领导最为关键,直接关乎高校与企业以及政府之间的界限,为了全面落实教学组织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设工作,外国语学院需要将工作重心放在人才培养上,加强对校长负责制的深入分析及研究,以全面管理以及改革高校内部为基础,在现代大学制度的导向下逐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积极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总结借鉴国内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以学生为中心”,有效处理好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思想的解放以及观念的更新最为关键,这一点要求高校围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要求,主动积极应对时代发展带来的挑战及冲击。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导向下,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观念,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想方设法提升整体的治理能力以及治理水平,逐步完善治理体系,始终坚持现代化的发展思维,深入浅出地剖析教学组织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构建要求以及实施对策,保持正常的工作方向,全面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打造新的工作局面。
(三)创新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为了稳步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学校的稳步建设,外国语学院需要着眼于教学组织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构建要求。在管理创新以及组织创新的过程中逐步优化内部管理机制,调动社会各界的参与能动性,坚持民主管理,保障信息的公开性、公正性和透明度。首先,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结合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高校治理体系改革优化的具体要求逐步优化管理模式,创新治理结构,优化领导机制。以民主管理、教授治学、依法治校为基础,积极实现稳步建设和宏观发展。其次,将学院制改革与大部门制改革相结合,促进管理重心的有效下移,加强对权力运行机制的合理规范及调整,真正实现自我激励、自我约束以及自我管理,保障自身的独立性。促进科研成果的顺利转化,全面加强对学生的客观评价,逐步完善教学组织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更好地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为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以及顺利转型做好准备,逐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以及教学氛围。
五、外国语学院教学组织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实施对策
呼伦贝尔学院是一所由专科升为本科院校的普通本科高校,教学工作正处在一个相当关键的发展时期,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工作,强化在全校范围内逐步建设卓越的质量文化,建立了高校内部教学工作状态数据监控体系,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结合“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的放矢地推进学校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手段[5]。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根据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实施方案,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与考核方法,逐步建立科学的评教体系。
(一)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按照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我院建立了学分制。学分制是以学分为单位,计量学生毕业前需取得的最低学分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培养方式,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将学分制运用到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新型教育模式[6]。学分制是一种更加科学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我院实行的学分制是以选课为基础,每学期学院组织学生积极选课,提高学生修课自由度,尊重个体差异,通过学分和学分绩点来评价学生学习的量和质,并以此作为学生学习、毕业和取得学位的标准。同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双学位的机会,满足学生自由发展的需要,给予学生更多接触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扩大知识面的支持和帮助。对于教师来说,学分制有利于促进教师能力的提升,促进课堂良性竞争。对于学生来说,学分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使每一个学生在达到培养要求下,在学习上有一定的伸缩性和灵活性,符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