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美育服务乡村路径与实施

作者: 刘洋

[摘           要]  新时期,国家对于乡村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发展十分重视,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途径,不仅各区域乡镇府有责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而且各区域高校也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力量,其美育服务乡村的责任重大。各高校应注重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尤其是在美育教学方面,助力乡村美育事业发展。以“乡育美好”公益项目为例,先是介绍了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美育服务乡村的意义以及方式,随后又对公益项目美育服务路径以及服务乡村实践展开了探讨。

[关    键   词]  新时代背景下;美育服务乡村;美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2-0113-04

新课改政策下,国家对于各高校美育教学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美育有助于陶冶情操、培养人们审美意识,且助力乡村文艺发展的作用。当前,国家对于高校美育服务乡村的问题十分重视,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问题较为关注,“乡育美好”公益项目的启动,是高校美育服务乡村的重要表现。美育教学包括诸多方面,艺术类教学是其中的一种,各高校的艺术类教学是乡村美育建设的关键,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有助于大好“美丽中国”的构建。

一、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美育服务乡村的意义

(一)培养人员“双创”能力

美育中的艺术教学,有助于人民艺术气质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升。艺术教育走进乡村是高校美育教学一种新的尝试,在艺术氛围下,能够让乡村群众以审美的角度看待人和事物,既有助于培养乡村儿童及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又有助于为乡村儿童良好思想品质以及核心素养的形成创造条件。美育是教育方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乡村儿童及学生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高校美育服务乡村可以为学生进入社会参与实践创造良好的机会,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双创”环境下,不仅改变了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得高校学生以及乡村群众的生活均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既有助于高素质、优秀学生的培养,又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

(二)促进全民健康发展

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全民健康,人民的健康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全民健康不仅指身体方面的健康,还包括心理方面的健康,身心健康才是全民健康的表现,其既有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创建,又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地发展。艺术教学是美育的一种形式,艺术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有助于陶冶情操,提高人民的审美及情趣,有助于人民完美人格的塑造[1]。除此之外,美育服务乡村有助于乡村群众审美素质的提高,可引导农民群众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有助于最美乡村文化的打造。广大农民群众应积极参与美育服务活动,多与高校师生进行互动,努力为乡村的文化建设贡献力量。高校的美育服务有助于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各高校应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美育服务乡村的公益活动。

(三)培养学生能力修养

艺术教育是高校学生艺术修养获得提升的重要方式,高校美育服务乡村可为学生社会服务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高校艺术教学的开展,不仅包括艺术类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相关艺术实践课程的开展,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技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为学生的审美及创造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2]。与此同时,美育服务乡村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为学生提前进入社会参与实践提供条件,有助于学生技能的自我锻炼以及素养的自我提升。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时,可增加自身对社会的了解,培养自身为人民服务的良好精神品质,还可以借助实践活动体验乡村生活,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二、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美育服务乡村的方式

(一)加强把控美育服务方向

高校美育服务乡村实践工作的开展,应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注重乡土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避免外来文化或者是流行文化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造成不良冲击。美育服务方向的把控,可为高校美育服务指明方向,便于美育服务乡村作用的充分发挥。首先,创建乡村教育网以及公共服务化平台,实时为农民群众提供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有助于学习型乡村区域的构建。其次,营造艺术氛围。针对乡村群众,开展老少皆宜的艺术文体活动,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传授其相关技能,有助于增强农民群众的幸福感以及自信感。最后,注重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充分利用民间故事、文化自然遗产等资源,创作以及推行各类文化作品,增强乡村群众的归属感。

(二)注重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

新时期,国家对各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艺术类教学的开展需要注重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的创新,日常教学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并注重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积极鼓励以及引导学生参与服务乡村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实干型人才的培养[3]。首先,教育教学与实践分数相挂钩,增设并延长实践活动教学课时,丰富艺术选修课程种类。其次,艺术教师应注重新技术以及新教学方式的应用,注重艺术教学理念的创新,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等,为学生日后进入社会参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提高乡村群众的艺术修养,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美育服务乡村的实践活动。

(三)加强融合美育与新媒体

信息化时代,各种先进的数字以及信息化技术应运而生,相比于城市,乡村地区经济较为落后,高校美育服务实践活动的开展可能会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因此,各乡镇政府应加大对乡村网络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大投资力度,为高校美育服务乡村提供新媒体技术支持,有助于美育服务实践活动的高效开展。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如露天电影放映,此种更为直观的美育教学方式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激发人们的好奇心,使得乡村群众在不知不觉中便加入了美育服务的实践活动中。新媒体技术与美育的融合,可使得美育服务乡村的实践更加直观,服务效率以及服务水平更高,有助于拉近高校师生与乡村群众间的距离。

三、“乡育美好”公益项目美育服务的路径

(一)美育服务目标

“乡育美好”公益项目开展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乡村儿童,美育服务的目标是通过开展艺术教学的方式为乡村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具体的服务方式以美术教学为主,通过美术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又有助于儿童情感教育活动的开展。教学活动开展前期,教师需要对乡村儿童的家庭背景、经济情况以及受教育程度等有所了解,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提高教师辅导儿童心理以及艺术素养的效率。例如2019年,在漳州市平和县幼儿园举办了墙绘艺术活动,公益项目人员对和平县幼儿园进行了重新装修,使破败不堪且充满萧条氛围的幼儿园焕然一新,幼儿园四周墙体被项目人员画上了儿童喜欢的各种动物图案,使得氛围变得充满生气[4]。

(二)美育服务方式

美育服务的主要方式即艺术类教学的开展,以美术教学为主,各种艺术类教学以及实践活动为辅,灵活设计美育服务方式,有助于乡村儿童创造力以及想象力的培养。例如走进自然的教学,有助于儿童切身接触到自然环境,感受山水之美,随后通过教师的指导用画笔将自己所欣赏到的美景绘制出来,有助于提升儿童的观察以及绘画能力,培养儿童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品质。或者是开展手工DIY活动,让儿童合作手工制作艺术作品,教师在旁加以辅导,有助于锻炼儿童的动手能以及创造能力。针对部分传统文化特色较为突出的乡村地区,教师可以带领儿童到当地博物馆或者民俗馆进行参观,随后以开展主题汇报班会的形式,让儿童通过演讲、表演以及绘画等方式将自身的参观感受表达出来,有助于加深儿童对乡村民间艺术的了解,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5]。

(三)美育服务内容

高校美育服务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要注意做到与本土资源的融合和碰撞,切合当地文化建设和美育教育的现实需求。既要挖掘乡村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又要更好地体现本土社会、经济、文化特征的改变过程。只有做到本土化的创新,才能有效避免“水土不服”的现象。比如内容可就地取材,乡村景色优美,生态环境破坏较小,蓝天白云、泥土、田野以及花草树木等都是美育服务内容以及美术教学素材,此类素材随处可见,便于学生观察与触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有助于美术实践教学的开展,便于锻炼儿童感知身边事物的能力,激发儿童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增加儿童学习时的快乐。除此之外,部分乡村地区具有群众性以及地域性的特征,乡村文化地域气息浓厚,民风古朴,具有独特的发展空间以及发展价值[6]。“乡育美好”公益项目的教师应就地取材,充分利用乡村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因地施教,既有助于丰富美育服务内容,又有助于提高儿童对家乡文化的认可度。

(四)美育服务成果

“乡育美好”公益项目是高校美育服务乡村的新形式,美术教学的开展深受乡村群众以及儿童的喜欢,有助于为高校师生与乡村群众的沟通交流搭建桥梁,例如家长会以及乡村文化交流会的开展等。公益项目活动的开展效果良好,乡村群众表示希望政府可以多开展此类活动,推动乡村经济以及文化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乡育美好”公益项目的启动,为学生进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创造了条件,参与公益项目的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实践能力,还有机会获得各类奖学金,有助于为毕业后的就业积累经验。

四、“乡育美好”公益项目服务乡村的实践

(一)公益项目服务目标

“乡育美好”公益项目创于2017年,成立学校是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该项目主要是以美术教学的方式服务乡村儿童,项目之所以取名为“乡育美好”,是因为其服务理念是“不忘初心,遇见美好”,其中“乡育”取“相遇”谐音,其具体的含义大致可分为三层[7]:(1)“相遇”的初心,借助农林大学艺术类教学为乡村美育教学的开展贡献力量。(2)“相遇”的目标,挖掘乡村文化价值,理清乡村美育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有助于为学生服务乡村积累经验,有助于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3)“相遇”的愿景,国家对于乡村发展十分重视,公益活动的开展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希望。

(二)项目服务具体落实

1.乡村美育服务现状

“乡育美好”公益项目正式启动之前,福建艺术学院项目成员对乡村地区儿童美育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如师资力量、教学环境以及经济情况等,便于为美育服务乡村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乡村区域普遍经济落后,儿童受教育程度有限,各幼儿园普遍存在缺少美育教学的问题,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2020年暑假,“乡育美好”项目组成员在福建省平和县高寨村开展了美育服务乡村的实践活动,活动内容以高寨村当地乡土文化为主,举办了手工DIY活动,乡村群众均可参与,活动中制作的书签、香皂、扎染帆布包以及笔筒等可以参与义卖,有助于调动乡村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8]。

2.设计美术教学服务

参与“乡育美好”项目的成员均为艺术院校的学生,学生的绘画与设计基础良好,在美育服务乡村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为乡村儿童提供美术教学,教授乡村儿童学会绘画,指导儿童通过绘画的方式记录美好生活,抒发内心情感。例如2020年暑假,农林大学艺术学院师生前往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凤都镇际面村开展了“乡育美好”公益活动,村中主要人口为留守儿童和老人,项目成员以不同的教学方式教授儿童各种艺术技能,例如剪纸、手工制作以及绘画等,美术教学就地取材,因地施教,既有助于当地乡土文化资源的挖掘,又有助于培养儿童观察与感知生活之美的能力[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