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院校推行学分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蒋定建 马哈木提江·米吉提 蒋波 李刚 李程程[摘 要] 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创新,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试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新梳理课程体系,重新搭建教学管理平台,出台适宜于学分制运行的管理制度,基本形成了学分制管理的运行机制,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保障。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学分银行;个性化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3-0013-04
一、实施背景
学分制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哈弗大学提出并予以实践,由于该教学管理模式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培养,很快在世界上其他很多高校推广应用。所谓学分制即在学生自主选课的背景下,以学生获得的学分和绩点来评价学业完成的多少以及优劣,修业年限具有较大弹性限制的教学管理制度。我国引入学分制后也经历了较为复杂的适应和深化改造的过程,从目前实际运行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高校受各种条件以及政策的约束,在实施学分制的制度层面、管理层面均实行的还是半学分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学分制。
近几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迅猛,学校数量以及在校学生人数均进入加速发展态势。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差距甚大:高职院校学生生源质量不高,学生层次复杂;学校管理模式较陈旧,管理机制冗余复杂,人员组成复杂且整体素质不高;师资数量不足,教科研水平相对较弱;软硬件条件相对较差;教学资源有限;信息化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数据孤岛现象突出,数据赋能有待提升。所以,在推进学分制改革方面,职业院校绝不能生搬硬套普通本科高校的做法,需要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优化和改造,这样才能有效落实学分制改革。
2016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教改[2016]3号)中提出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建立和完善学分银行管理制度,实现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促进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沟通和衔接,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1,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及《自治区关于加快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学分制改革的通知》也要求,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满足广大学生自主发展、多样化成才的需要,为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高职扩招、“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国家学分银行等改革试点提供相适应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保障[3,4]。对此,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作为国家示范学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批优质学校,于2019年全面启动学分制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动学分制全面实行,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基本形成了学分制管理的运行机制,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保障。
二、学分制试点的可行性分析
(一)实施的外部条件
从大环境而言,国家和地方均出台相关文件及政策支持并鼓励各职业院校积极开展学分制改革,在政策方面予以支持。同时,当前各行业企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需求量较大且较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发展以及人才需求周期尽量吻合。学院近几年来一直大力开展企业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改革、产业学院建设,这些都为校企深度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学院推进学分制改革实行弹性学制创建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二)实施的内部条件
一方面,学院党委对推进学分制改革高度重视。学院高度重视学分制改革试点工作,成立了以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为组长、各职能部门以及系部主要负责同志为组员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学院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专门召开学院党委会明确各部门职责,细化工作方案,确保方案可实施、能落地。另一方面,学院现有条件适合开展学分制改革。学院作为国家第二批示范学校,在细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优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改革与建设[5]。现有课程结构以及各课程的学时分配较为合理,同时课程建设的成效显著。我校已开展400余门课程的建设,同时依托校外资源平台,可供学生选学的选修课程多达3000多门。同时,我院通过新校区建设,目前两校区可供使用的教室有140余间,全部为多媒体教室;有校内实训基地(室)120余个;有较为齐备的学生活动场地,在教学设施以及硬件条件等方面可以很好地满足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另外,我院有一支专兼结合且整体稳定的师资队伍,绝大多数教师来自企业或者有企业实践经历,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师队伍能力符合学分制的相关要求。当然,学院后勤管理也比较完善,学院后勤管理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较为灵活,可以满足学分制多样化的需求。
三、学分制试点的探索与实践
学院推进学分制改革试点,其主要举措可总结为:修方案、理体系、建资源、搭平台、出制度、设保障,具体如下:
(一)修方案——设计实施具有针对性与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学院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生源层次复杂、类型多样,学院有三年制高职,五年一贯制高职,“2+3”中—高职联合培养,“3+2”中—高职联合培养高职,三年制中职、高职扩招专业,“3+2”高—本联合培养、“4+0”高—本联合培养,在校班级超过120个。各层次、各类型学生基础不一样,其培养目标也不一样,这就要求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要定期深入调研行业企业开展专业调研,明确并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确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以石油化工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团队首先深入区域化工企业开展企业现状、工艺革新、人才需求以及发展规划等内容的调研,掌握本专业的人才需求动向及规格。其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电话回访以及企业咨询等方式,了解本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岗位现状、学生期盼的岗位情况、本专业教师希望学生从事的岗位情况、区域企业最需求的岗位人才以及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规格等维度,确定石油化工技术专业岗位目标主要包括生产现场操作岗、总控操作岗、设备管理维修岗、销售技术服务岗、安全员岗、化验员岗、质检员岗等岗位。随后,围绕化工专业初始岗位和目标岗位的工作流程,梳理形成专业基础技能和岗位特有技能(能力)。最后,在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规格,确定人才培养模式,配齐配强师资队伍,完善校内外实训实践教学条件,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指导性文本。
(二)理体系——结合学生生源特点设计分类分层的课程体系
要科学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通过解构专业群对接的产业链、职业链中相应岗位(群)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选取教学内容,以能力模块重构课程,适应产业转型发展和技术升级,满足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增强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选取、教学过程组织与实施的针对性与实用性,适应学生自主学习需求。以学院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为例,目前该专业群共有石油化工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等6大专业,学生规模2000余人。通过校内专任教师以及企业能工巧匠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最终研讨,确定《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工程制图》等课程作为涉化工专业的共享型基础课程;同时,根据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确定了5~7门专业核心课程,其中确定《石油化工流体输送单元操作》《石油化工传热单元操作》《石油化工传质单元操作》《反应器的操作与控制》作为各专业的共享型技能课程。另外,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培养需求,各个专业又结合地方企业发展需求开设了2~4门专业方向课程,比如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开设了煤化工方向的《煤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新材料方向的《多晶硅生产技术》课程以及精细化工方向的《聚氯乙烯生产技术》课程。同时,各个专业设置了10门以上的公共选修和专业选修课程供学生选学,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拓展学生知识面。通过三年的学院诊断与改进监测体系反馈,学院学分制试点专业教学运行秩序良好,人才培养各项数据稳中有升。
(三)建资源——不断开发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优质教学资源
一是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适时开发教材资源。学院建立完整的教材选用及开发制度,鼓励教师开发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与岗位能力需求相匹配的教材资源。近三年,学院共开发各类教材26部,其中1部教材获“十三五”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两部教材分别获得省级优秀教材一、二等奖,优质教材的选用及开发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二是着力建设线上线下课程资源,打造优质高效课堂。学院引进线上教学平台,加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学院联合其他两所高职院校承担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国家级资源库建设项目,主持完成了《流体输送设备操作与控制》《无机及分析化学》《石油产品分析》以及《石油化工安全技术》4门课程的资源库建设。2019年至今学院分三批建设了46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其中两门课程建成省级精品课程,中国大学MOOC 5门,为学分制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课程资源支撑。同时,学院鼓励教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并出台了“线上直播课程”“平台导学课程”和“任务导学课程”的教学规范以及考核评价标准,补充出台了线上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激励引导广大教师开好讲好线上课程。学院重视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加强信息化对教学的支撑和服务,所有教室建成多媒体教室,部分教室建成智慧教室;建成教学督导监控系统,实现所有教学区域的全覆盖,为远程教学以及共享课堂提升了教学保障。
(四)搭平台——搭建适应学分制管理的教务管理平台
基于学分制管理对教学实施的各项数据的精准要求,学院一方面对全院400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进行重新编写,明确课程学时及对应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对原有教务系统中的课程信息进行了整理,重新制定课程代码编写规则,重新分配课程归属系部及教研室,确保基础数据的精准。同时,为了满足学分制教学管理的运行,学院引入新的教务系统,并结合学院自身特色,定制教务系统功能模块,实现学分制运行的有效管理。
(五)出制度——制定了保障学分制运行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院推行的是不完全学分制(半学分制),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学生在修完制定的课程之后,可以选择专业方向,也可以选修部分课程,满足专业毕业学分要求即可毕业。学分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学院各个部门,为保证学院学分制改革的顺利开展,学院制定并出台了《学院学分制管理实施方案(试行)》《学分制导师工作量计算办法》《学分制课程考核和质量管理办法》《奖励学分管理办法》《学分互认互换管理暂行办法》《学生重修收费办法》《实践类、活动类课程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学生操行评定管理办法》等制度,同时,在运行过程中,将班级导师、素质拓展学分、专业方向选择、奖励学分、按学分收费等内容补充到系列制度中,逐步形成了完备的学分制制度体系[6]。
(六)设保障——完善了保障学分制改革的相关条件
一是健全了学分制实施的管理机构。建立了院、系(部)两级教学管理组织,将学院教室、机房等教学资源分配到系部,公共课由教务处统一排课,而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由各系部自行排课,确保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二是建立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学院以“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为指引,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建立了五纵五横的目标链和标准链,形成了“34551”的诊改体系,基于大数据分析,持续推进监测预警、诊断分析、控制改进,为学院的高效运行、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7]。三是优化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四大工程:引聘培育工程、教师培养工程、团队建设工程、专业素养工程,采取人才引进与聘用制相结合的方式,持之以恒地加强对各个专业(群)人才引进力度。四是强化后勤服务。依托信息化技术,建立优质高效的后勤服务,满足“5+2”排课模式(一周7天都能排课)、“白+黑”排课模式(从早到晚都能排课)和“全方位+全周期”排课模式(线上线下、暑假寒假都能排课)的顺利开展,确保学分制的有效实施。
四、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一)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根据第三方评价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由83.22%稳步上升到91.18%,年平均提高2.7个百分点;学院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由68%上升到81%,年平均提高4.3个百分点;学生就业薪酬由3879元提高到4579元,年平均提高233.3元。二是技术技能水平显著提升。2019年以来,学院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由68.9%上升到89.9%;技能等级证书通过率由81.2%上升到98.39%。三是技能大赛成绩斐然。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大赛,获得国家级奖项56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28项;省级奖项144项,其中一等奖36项、二等奖51项。学生参加全国创新创业大赛获奖6项,其中获国家银奖1项;参加自治区创新创业大赛获奖88项,其中金奖11项,银奖28项。四是体育竞赛独占鳌头。近三年来,学院体育比赛成绩以及综合水平均位居全区高职院校前列。学院体育代表队在省级比赛中累计获得170项奖项,其中金牌21项,银牌39项,铜牌44项,学院两次荣获“优秀组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