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海南高职乡村创业教育研究

作者: 斯琴高娃 陈翠琴 邓惠丹 孟清 黄俊泽

基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海南高职乡村创业教育研究0

[摘           要]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办学的社会性。在国家不断号召和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当今时代,在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背景下,积极研究乡村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方案,既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办学的社会化方针,是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发展和践行,也是高职教育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的体现。基于海南乡村创业需求和本校教学运行机制,制定了一套乡村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总结我校乡村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实践,提出了海南高职乡村创业教育实施建议。

[关    键   词]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乡村创业;高职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3-0017-04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概述

(一)职业教育的定义

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的定义,可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1917年)中的一句话来概括:“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人人依其个性”显然是指职业教育应该是一个符合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天赋和特长的教育,而不是完全一视同仁的、标准化的教育。“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是指职业教育能够让学生就业和乐业,“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是指职业教育还要让学生尽到对国家和民族乃至全世界的一分义务。

(二)职业教育的目的

同样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中,黄炎培还概括了职业教育的目的:(1)谋个性之发展。(2)为个人谋生之准备。(3)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4)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后来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奋斗三十二年发见的新生命》(1949年)一文中,黄炎培作出了更精辟的概括:“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在以上描述中仍然把“谋个性之发展”放在第一位,可见个性化培养理念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精髓。总之,站在学生的角度说,上职业学校的目的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质,为个人谋生做准备,为服务社会做准备,为增进国家及世界的生产力做准备;站在学校的角度说,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有业和乐业。

(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

黄炎培在《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什么》(1930年)一文中阐明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职业学校有最紧要的一点,譬如人身中的灵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是什么东西呢?从其本质说来,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

社会性是指职业教育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与政府、企业、行业以及其他学校、教育机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不能关起门来办学,要多联络社会各界,取得各方支持。社会化是指职业学校的选址、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教师以及学生的实习等都应该根据当下社会的实际需要来确定,不能只凭学者的理想来规定。

(四)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

黄炎培推崇的教学原则在《中华职业教育社——为中华职业教育社三十周年纪念作》(194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奋斗三十二年发见的新生命》(1949年)等文章中都有明确的概括:“根据手脑并用的原则,教师学生间,构成极度浓厚的兴趣。”“就依新的学说,手脑联合训练,确是人类生活教育上最基本的工夫。”“手脑联合训练,适合青年期身心发展的自然要求,大得学生同情。”黄炎培强调学工科的应该去工厂实践,学农科的应该去田间地头实践,做学合一,手脑联合训练,以达到活用各种知识技能于实地。

综合以上关于职业教育的定义、目的、办学方针和教学原则的阐述,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可概括如下: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有业乐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应该用社会化的方针来办学,应该用个性化发展的理念来培养学生,应该用手脑并用的方法来教学。

二、大众创业背景下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正确理解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概述

2021年10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要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意见》提出,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意见》明确,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校内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免费开放。[1]

(二)在大众创业背景下正确理解“有业乐业”的目标

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有业和乐业。“有业”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就业”和“创业”,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具体来说是让学生就业乐业或者创业乐业。

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工作者要开放思想,与时俱进,不能停留在过去只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上,要充分重视以创业为导向的教育研究和教学改革。学校要不断探索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大胆改革考核方式,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

三、海南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课题组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对海南省10所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问卷设置了 10 个选择题,主要对调查对象所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摸底,共收回有效问卷 239份。

通过梳理数据,海南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总结如下:

当前所有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明确设置了创新创业基础课程,迈出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从无到有的一步。课程内容主要侧重于创新意识、创业思维的启发以及创业文书的编写指导。

高职院校都很重视“互联网+”“三创赛”等创业类比赛,鼓励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赛。参赛的目的主要在于,使得有创业兴趣的学生多一次激发创意、打开创新思维的实践,多一次展示创业计划的实践。

大部分高职院校也设立了创新创业中心或创业孵化基地,指导学生将好的创意变成创业项目,将创业项目培育成商业实体,开展更有实效的创新创业实践,培育学生的创业能力以及团队协同实战精神。

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面向学生提供的创新创业引导还远远不够,面向学生提供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更是远远未满足学生的需求。

导致以上现状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想要尽快改变这种现状而开展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一个切入点并行动起来,行动可以带动各种问题的迎刃而解。[2-4]

四、从乡村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入手的设想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地位

一届学生,从他们踏进校门,直到毕业离校,学校对他们组织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他们所学专业既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是检查评估学校教学活动的标准,也是学校常态化教育经验积累的台阶。经过多年的发展,所有的高职院校,各专业的标准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已经很完善。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专门制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只是把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元素添加到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从实施的角度看,这就是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没能行动起来的主要原因。所以高职院校需要以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为切入点,引领行动,使得行动有据可循,使得行动常态化,使得行动不断优化。[5]

(二)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振兴需求结合设想

1.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6]乡村振兴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没有乡村振兴就没有共同富裕,也就不会有成功的自由贸易港”。

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下的五大振兴任务。

人才振兴任务的总基调是,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积极培养有能力、有才干的专业人才。运用政策、机制、机会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各类人才前往农村进行建设。

2.基于人才振兴需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设想

人才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海南的乡村振兴,需要更多的高职生返乡创业,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第三产业的发展和第四产业的开发做贡献。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人才振兴需求,以培养乡村创业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通过为海南的乡村培育更多的创业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和自贸港建设。[7,8]

海南的乡村发展空间非常大,在自贸港建设的引领之下前景更加广阔。海南的乡村可以创业的领域很多,农村电商、乡村物流、定制农业、乡村文娱、乡村教育、乡村康养度假、乡村民宿、乡村红色文化研学等等。海南是全国人民的美丽花园和康养胜地,乡村建设好了引来的不只是本省消费者,而是全国的消费者,将会飞速助推乡村的经济发展。[9,10]

所以,制定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可以聚焦于乡村创业领域,符合时代的需求,可操作性强,可持续性高。

五、我校乡村创业教育初步实践及效果

(一)“谋个性之发展”的理念与实施途径

个性化培养理念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精髓。如今对海南的高职院校来说,个性化培养理念虽已深入人心,但是个性化培养的实施程度却参差不齐,真正深入探索和实施推进的主要是高水平院校和专业群。个性化培养普遍被认可的实施途径是分类培养、分层教学、学分制管理[11,12],而分类分层培养通常需要由充裕的教育资源和办学经费来支撑[13]。如何在有限的教育资源和办学经费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开展个性化教育?

课题组采用了“两种人才培养方案并存、以课程置换的方式融合、各个教学单位联合实施、系统引导自主学习结合、线上学习线下实践结合”的办法,进行了个性化教育的探索。“两种人才培养方案并存”指的是各专业原有的标准化培养方案和学校统一的乡村创业个性化培养方案。“以课程置换的方式融合”是指学生可以申请个性化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来置换标准化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各教学单位联合实施”是指通识课程由通识学院实施,思政课程由思政部实施,创业课程由创新创业中心和乡村振兴学院实施,专业课程由学生所在学院实施。“系统引导自主学习结合”是指学校提供系统化的创业理论课程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线上学习线下实践结合”是指学校提供线上的创业理论课程和线下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完成创业课程的学习。

(二)乡村创业个性化培养方案

课题组在深入调研海南乡村创业需求的基础上,在充分考虑本校教学运行机制和可行性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乡村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的核心是乡村创业课程体系(如文末图1所示),方案详细地制定了其与各专业的标准化课程体系之间的置换方法、个性化课程体系谁来实施、实施对象是谁等具体实施细节。

乡村创业课程体系的具体教学由学校的多个部门联合实施(如图2所示)。课程体系的实施对象是有创新意识和创业意愿的学生,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每学期由学生自己向双创中心提出申请,自愿选择一个孵化项目和若干其他课程,并向所在二级学院提出课程置换申请,创业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按1∶1的比例进行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