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辅导员工作室:高校辅导员“三化”发展的新向度
作者: 余慧[摘 要] 高校辅导员作为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对实现人才培养策略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充分保证高校辅导员队伍朝着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是解决的首要问题。高校辅导员工作室作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为辅导员的“三化”发展提供了场域基础和动力支持,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现“三化”发展的摇篮。
[关 键 词]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辅导员工作室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3-0165-04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工作的指引者、思想行为的领路人,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生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如入团入党、扶贫帮困、心理援助、学业指导、就业规划、危机事件应对等,如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为学生提供成长性的支持和帮助,是辅导员面临的严峻挑战。仅具备学生管理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应向着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切实提升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服务的同时,夯实辅导员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高校辅导员“三化”发展的沿革、内涵和相互关系
(一)高校辅导员“三化”发展的沿革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第一次明确了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即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应当成为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人和引路人。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指出,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者,同时具备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同时对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如何对辅导员进行选拔、聘用、培养、管理、考核、晋升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进一步对辅导员的职业概况、基本素质要求和职业等级能力标准等做出了明确规范,同时指出了辅导员必须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九个方面的能力。
三份文件从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到赋予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明确职责与管理考核办法,再到详细划分九大职业功能,阐明了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路径,为辅导员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学者指出,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应成为辅导员未来的成长目标。随后教育部印发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17)》,将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进一步具体化、精细化,使其更加符合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要求。
(二)高校辅导员“三化”发展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1.高校辅导员“三化”发展的内涵
职业化是指工作状态的专门化、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稳定化。[1]《规定》对辅导员的身份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同时清晰厘定了辅导员的选拔、培养、管理、考核办法,提出了各项规定和要求,明确了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和其他行业发展一样,都会经历美国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舒伯认为的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五个阶段:成长、探索、确立、维持、衰退。
专业化是指某一特定群体在科学、规范的专门性教育或训练下,个体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发展意识等方面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2]辅导员的专业化是指辅导员经过培训和学习后,具备了完成思想政治引领、心理辅导、学业指导、扶贫帮困等工作的能力,这些专业能力是动态发展的。所以专业化既是辅导员自我成长的一种状态,又是其职业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孙立、李凡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内涵与策略探析》中提出,参照麦克利兰提出的“冰山模型”,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应当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内在动力等多个维度。[2]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辅导员个体的职业认同、人格魅力、性格特质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树立。
专家是指在某个领域或者多个领域具备高深造诣的专业人士。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的管理者,肩负着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使命,因此对自己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班团建设等工作的某一或诸多方面也应具备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工作经验。因此,专家化是指辅导员完成了从专业化到专家化的蜕变,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方面的专家。
2.高校辅导员“三化”的相互关系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既相互区别又密不可分,三者之间具备逻辑联系,需要分阶段、分步骤的实现,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笔者认为,职业化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起点,由此辅导员进入行业,进而遵循行业规范和要求进行发展;专业化是过程性目标,高校辅导员在日常的工作中逐渐培养较强的专业素养,形成职业认同、人格魅力和专业成长的内驱力;专家化则是辅导员成长的最终目标,在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基础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某个领域深耕研究、挖掘规律、提炼方法,成为工作标准的确立者和引领者。辅导员队伍专家化的发展,需要经历时间的打磨,任重而道远。
二、高校辅导员“三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已成现实,职业认同不高
1.高校辅导员职业准入机制有制约
在国家一系列文件颁布实施中,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已成为既定事实被大众广泛认可。然而,由于我国高校内还没有“辅导员”专业,虽然在招聘中部分高校会倾向于具有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的毕业生,但是非师范类的其他学科背景的毕业生也不在少数。与其相对应的是,高校入职需要考取的高校教师职业资格证,也并没有要求一定是思想政治教育类,大多和自己大学所学习的专业相匹配。由于辅导员选拔制度的特殊性,造成了“易学难精”的困境,导致很多辅导员经过短期培训就能进入角色,长期却会因为专业方面的限制而无法科学地帮助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就业指导问题等,影响了工作的实效性和自己的积极性,从而动摇职业信心。
2.高校辅导员自我角色认知不清晰
高校辅导员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看似为辅导员的晋升和发展铺设好了道路,但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往往担任的只是军事理论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等末位学科的教学。另外,由于大量“公务”类的学生管理工作的牵扯,在实际的校园文化里,疏离于教师和行政管理队伍,校园认同和社会认同度都不高,使很多辅导员对自身职业认识上存在偏差,刚刚工作不久,就有转岗换岗的想法,职业认知不清晰,职业思想不牢固,影响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
3.高校辅导员岗位发展空间受限制,缺乏职业晋升途径
辅导员“双线晋升”这一制度看似合理,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有些寸步难行。首先,辅导员的大量时间投入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科研和教学工作相对滞后,导致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缓慢。其次,高校辅导员队伍逐年扩大,在高校里形成了基数较大的群体,学校党政领导干部岗位的轮动有年限的限制,且岗位数量也有限制,辅导员常年从事一线学生管理工作,想在行政职务上寻求晋升和发展也越来越难。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缺乏制度设计,专业化建设进展缓慢
1.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制度不落地
2014年颁布的《标准》厘定了辅导员的九大工作职能,从党团建设、心理、生涯规划、学业指导等各个方面阐述了辅导员的专业发展领域,为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使得辅导员能够基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已有经验来进行专业化发展。但是各个学校在辅导员专业化方面还是存在标准不清、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实际发展过程中,辅导员的工作千头万绪,每个方面都会涉及,对某一些领域的专攻只能是点到为止,未能从时间和制度上对辅导员的专业发展提供保障。
2.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
要提高辅导员培训的效果,不仅需要有科学的培养方案、优秀的师资力量、充分的条件保障,还要通过体系化的管理,使预期目标得以实现。在各种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我国在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的建设方面投入了较大的人力、物力,承担辅导员岗前培训、专题辅导、骨干深造等任务。但在实施中仍然存在诸如培训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的问题,受到专业等方面的限制,接受一两次专业培训并不能帮助辅导员形成专业认知,还需要不断地自我学习和提升,若能保障培训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对辅导员专业能力的提升将大有裨益。另外,培训人员覆盖面不足,高校每年针对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所划拨的经费有限,这导致并不是所有的辅导员都能接受专业培训。另外,培训时间短将会导致研究的内容无法吃透,研究的深入程度和持续性都不够等问题。
3.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缺乏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
一直以来,高校都非常重视对辅导员的考评,拥有完整的考核项目、考核指标、考核模式,但是这种考核制度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没有建立统一、客观的评价标准,大多根据主观感受进行打分,辅导员会质疑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其次,辅导员考评体系只针对辅导员日常工作实效,并不涉及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水平。最后,缺乏切实的奖惩激励机制,对于考核优秀的辅导员会提供一定的物质奖励,和辅导员的职级晋升不挂钩。如此种种,辅导员的工作更多指向学生管理工作,从而缺乏对专业化发展的驱动力。
(三)高校辅导员专家化建设的目标坚定,道路曲折
1.高校辅导员队伍专家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规定》明确指出,“专职辅导员可以按照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路径是往专业化的方向进行。武婷,马晓婷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系统思考》中分别从辅导员队伍建设与个体职业发展以及两者的互动机制为出发点,总结出经历21世纪前两个十年的发展,我国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由“聚焦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向“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实践探索”迈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3],但是在专业化建设正处于实践探索期的前提下,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家化建设也还处于起步阶段。
2.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科研能力较弱
辅导员从事的是思想教育引领和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工作,由于很多辅导员并非思想政治专业背景,在研究自身工作领域的内容时会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导致其在学生遇到人际交往问题、生涯发展问题时往往靠经验进行指导,上升不到理论高度。在常年繁杂的工作中,很多辅导员放弃了理论方面的积累和研究,导致自己的理论素养停滞不前,进而运用专业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水平也大幅下降。理论和实践没有结合,仅仅靠实践经验,对科研能力的提升起不到助力作用,很难形成独特的科学、系统的学生管理体系。
3.辅导员队伍中缺乏科研团队的带领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现状决定了在大量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脱身,进行理论高度的科研探索,是实属不易的。辅导员隶属于二级学院学工办管辖,除了日常管理以外,学工办没有划分专门的科研团队来进行共同的理论学习,所有的工作基本围绕学生管理展开,能够投入在科研上的时间和精力少之又少。专业师资队伍里都有学科带头人,阶段性地进行联合教研活动,探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要想上升一个高度,就必须进行理论研究,只有把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才能促进自身育人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