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三位一体”的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体系构建探究
作者: 徐彩霞[摘 要] 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课程,对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建立法律思维、提高综合素养、为旅游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等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在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的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教育融合发展,使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专业课程,形成专业的职业思维。通过课程思政的融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从根本上达到立德树人目标。与此同时,不断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并根据时代要求和课程特色确定考核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教育格局,成为新时代“三位一体”思政育人的新标杆。着力探索课程思政教育的标准和教学规范,明确育人要求,建立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体系,促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协同发展。对基于“三位一体”的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作出具体探究。
[关 键 词] “三位一体”;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3-0161-04
加强高校专业课的思政教育成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环境和社会环境,如何坚定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政高度,如何为我国未来的社会发展培养新时代敢担当、有作为的青年人,成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重点。旅游政策与法规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课程,主要介绍我国现行基本旅游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在要求学生掌握相关政策和法律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引导学生做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的优秀旅游从业人员,自觉履行职责,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净化旅游环境,促进我国旅游业健康发展。因此,高职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任课教师要明确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根据学科特点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在教学形式上创新,在评价体系上突出思政元素的价值与意义,综合评定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等。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要想真正做到科学育人、思政育人,提升学生整体水平与素养,就要将课程思政教育贯穿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中, 让学生在学习旅游政策、法律知识的同时,具备爱国爱民、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自强自立、拼搏创新等重要素养,挖掘出课程本身的思政元素,并不断扩充与完善,实现“三位一体”的教学架构,努力开创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基于“三位一体”的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教学的意义
(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会议中强调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并对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建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切实用好课程教学这个主渠道,将思政教育真正贯穿到专业课程当中,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也就是说高校要在“润物细无声”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与协同发展。这也就明确了党在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工作上的重大方针原则和基本实践要求,为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改革,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高校对专业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改革,高校要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并围绕这个根本任务进行课程思政体系构建,这是具有时代意义和价值的。因此,基于“三位一体”的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教学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
大学阶段的学生有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也有着自己的信仰与价值观。这个阶段是他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非常重要的时期,此时形成的价值观将会影响他们思想的最终形成,因此,在这个时期进行思政教育非常重要。当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学生接收和吸收文化的途径以及内容非常广泛,但是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一些扭曲的理念与价值观,尤其是西方文化正在对学生的思想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果大学生的思想不符合时代的要求,那么高校的教育教学意义将不复存在。高校要教会学生的,不仅是全面且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道德、品格、健全的人格形成等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直接、最有效、最有力的主渠道。在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入中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更有针对性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充满责任感、使命感和理想信念,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正确、全面、客观地处理问题。因此,基于“三位一体”的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教学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
(三)培养德才兼备的旅游业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新时代是创新的时代,也是发展与进步共同成长的时代。尤其在2019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我们的国家和城市短暂地按下暂停键,文旅产业发展受到阻碍。后疫情时代文旅产业如何振兴,如何建设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成为当下文旅产业关注的焦点。随着基于“三位一体”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模式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逐渐开展课程思政变革,对人才全方位、全过程的培养可以激发旅游专业人才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创新精神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同时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通过课程思政的价值观念、精神追求等元素的融入,使课程更加拓展化、思维化,继而形成协同效应,潜移默化地培养德才兼备的旅游业创新型人才。
二、基于“三位一体”的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的内涵
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理论性、应用性、综合性较强。课程主要介绍我国现行基本旅游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学习,在让学生掌握基本法律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政策把握能力、实践能力和处理纠纷、解决矛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重点是强调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成,将专业课与思政教育进行融合,把思政教育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实现协同育人。基于“三位一体”的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体系是以培养新时代高素质、高水平的旅游人才为核心“主体”,以课程思政贯穿课程建设全过程,教师思政建设、课程思政保障机制三方面为“三位”,通过主体和“三位”的相互支持,进而实现全过程立体化的课程思政建设。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从管理层、教师层以及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统一,要保证课程思政的全程贯彻与参与,更要保证课程思政覆盖的范围全面、内容完整。只有这样,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并能突出课程结构的多元化、全方位,切实提升旅游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
三、基于“三位一体”的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体系构建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学校党委要精选精育,树立课程思政高标杆
在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中,很多内容、元素与思政教育相关,两者之间的相通点较多,但是天然的黏合度差异还是比较大,因此,课程思政的建设必须树立高标杆,有序推进。首先,课程思政要充分融入专业课程的每一个部分,无论是法律知识还是旅游政策,都要有全面的契合度,而如果在某一个单元或者部门难以完成,就要由学校党委进行统一推进,做好协调和统筹工作,这样才能够保证决策权威、执行有力。其次,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形式要多元化,具有吸引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要将课程思政贯穿到旅游管理专业的全部课程中,使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建设产生绝对认同和喜爱。最后,任课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思政水平,同时具有较高的育人水准,能够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无缝衔接。
(二)要聚焦专业前沿知识,激发学生专业报国志向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例如,在课程中教师对宪法知识的讲解上,要让学生切实地认识到宪法的作用以及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性。通过对宪法在我国历史发展的时间线与发展线的关联,我们可以从中提取出依法治国、人民主权等思政元素。分析中国宪法发展与西方宪法发展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从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特性,即我国宪法制定的原则和标准,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我国法律制定的准则。一切为了人民的思想,一切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使他们能深深体会到宪法的力量和威严,也感受到国家对人民群众的尊重、关怀与保护。教师还可以将其进行拓展和延伸,通过宪法制定中的困难及遇到的问题和挫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使学生真正理解我国宪法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并且学会尊重宪法,维护宪法,践行宪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勇于创新、拼搏向上的大无畏精神。
(三)思政元素要有机融入,润物无声
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是消除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专业课教学中我们不能让学生以为思政离他们很远,思政停留在家国情怀、为国奉献的层面,而是要将它们“拉到”身边来,让学生感受到思政元素渗透在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中,渗透在细节中。我们不能让思政教育成为专业课程的一部分,也不能反复强调并“搬进”课程教学体系中,而是要让思政成为专业课程的点睛之笔,让学生感受到课程与思政相互关联的惊喜之处,使思政内容的融入为课程增加吸引力。因此,在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对其身边感动的人和事、旅游案例进行分析,讲好身边事,用本校精神讲使命担当。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政教育由少数思政教师的事变成所有教师的责任,用专业涵养、家国情怀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不断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基于“三位一体”的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对策
(一) 教学内容选取应充分体现课程思政
以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中的旅游资源管理法律制度的内容为例,对课程思政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掌握好旅游资源管理法律制度中所涉及的法律知识和规则要求,熟悉旅游资源管理中为何设计这样的法律规定,又将如何遵守这些法律法规,从而理解文明旅游、保护生态环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并思考在行程中如何引导旅游者遵守法律、保护环境、文明旅游等问题,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二)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确定
从素养目标来看,要让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文明理念,培育法治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把出游的文明、生活的文明根植于学生内心,让学生成为传播文明旅游理念的火种,以相关法律法规为指引,养成文明旅游好习惯,保护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体现青年担当,彰显青春风采,提升自身修养。从知识目标来看,要在掌握旅游法律知识的前提下,熟知如何让游客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并能正确遵守,思考游客不文明行为的成因与治理途径。从能力目标来看,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中,思考游客不文明行为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文明旅游政策法规保障体系的完善路径;知行合一,自觉践行文明旅游的相关法律规定,保护环境和生态,引领文明旅游新风尚,争当文明旅游排头兵。
(三)教学设计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在本部分教学内容中,我们主要将文明旅游、保护生态和环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履行资源保护的责任和义务作为思政教育元素进行融入。
首先,要找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教师应当立足于教材本身,挖掘思政元素,遵循“思政”“专业”相长原则,明确内容的切入点,明确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都有迹可循。在旅游资源法律制度中主要介绍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的保护与管理,还有野生动植物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等。我们先让学生学习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概念、设立条件等,以及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引申出生态文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元素。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找到适合的契合点,做到准确切入,减少空洞感和陌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