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制图思政化的教学循环体系建设
作者: 冯宇 徐墅敏 杨月
[摘 要] 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在传统的教学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工程制图课程是机械类学生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大学时期的必修课程,这种基础且必修的课程更应该涵盖有关思政的内容。以这类基础性课程中的工程制图为例,探索出一种课程思政的教学循环体系,以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三个关键方向做出相应变革方案,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
[关 键 词] 工程制图;课程思政;教学循环体系;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4-0057-04
一、工程制图课程思政化的必要性
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我们,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教育新局面[1]。因此,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教师在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中加入思政内容,在“教书”的同时也能达到“育人”的效果,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思想要求。而将传统的教学课程与思政课程交叉融合的过程更是重中之重,两者并不仅仅是内容上的简单相加,还需要思想以及教育教学模式上的高度融合[2]。
工程制图课程是工科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此类课程既有知识性考查也有实践性考核,能够培养学生思维创新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手段进行实践的能力,从而培养出勇于实践、认真严谨、相互协作的创新型人才。而这种重要的课程往往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时长较短,因而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占比较少,结果就会导致大多数的理工类学生缺乏对此课程思政的认识,对国家发展现状了解不足[3]。因而在工程制图中加入思政元素非常重要,融入了思政元素的课程,在教会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政素养,帮助学生确立更加远大的目标,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工匠精神以及认真负责的优良品质。不仅如此,教师在授课以及编写课程资料时,也能更多地受到思想教育的熏陶,以身作则,为祖国培育新一代的社会接班人。
哈工大作为“工程师的摇篮”,在科研探索中培育出各种各样的人才,一批又一批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创造者投入到为国家奉献的工作中,还孕育出“八百壮士”的精神。在新时代,作为祖国未来的工程师,学生应该学习哈工大这些前辈们矢志报国、艰苦奋斗、拼搏奉献的精神。宣扬“八百壮士”的精神,发挥科研报国的热情,培育哈工大学子的爱国之心,使其用满腔热血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并应学以致用,用实际行动回报祖国,将所学所得投入祖国建设中。
二、课程思政的实现思路
在工程制图的课程思政化教学模式中,探索出一种新型的教学循环体系,此循环体系包括两种循环方式,以教师为主体的主要循环模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次要循环模式,如图1、图2所示。
在主要循环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体,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线下授课与线上上传教学资源,将思政化的教学内容全方位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利用好线下的实时课堂与网络上的教学资源加强对课程的理解与掌握,最后通过学生成绩的反馈与对思政化教学的评价将课程思政的教学结果反馈给教师,从而形成闭环效应,不断弥补课程思政的不足,促进教学质量与学习质量的飞速提高。
与主要循环模式不同,次要循环模式的主体是学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化被动为主动,主动了解教学内容,学习相关包含思政元素的工程案例,在课堂上将学习的成果以及自身对课程思政的理解讲述给相关任课教师,教师倾听的同时给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出相应评价,从而使学生得到关于学习成果的反馈,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升学习能力以及科学素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要比被动学习效果好,但是由于目前体制下大部分仍是以教师教学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及案例相对较少,且这种模式下的教学内容有局限性,所以在课程思政化的教学模式中仍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循环作为主要循环模式。
不管是主要的教学循环模式还是次要的教学循环模式,都有三个不变的主体,分别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模式的不同只会影响一部分教学效果,而三个主体部分则是更加关键地决定了教学的结果,所以对三个主要方面更应该谨慎调整、灵活变通。
三、课程思政的具体措施
针对以上教学循环体系,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三个方面是课程思政的重点。作为循环体的重要环节,每个都不可或缺且至关重要,三个环节都对课程思政的教学结果影响较大,所以应严格把控每个环节,从而整体上提高教学成果。以下分三个方面来讲述具体措施。
(一)教师层面
思政化教学并不仅仅只是教学内容上的思政化,作为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做出相应的改变。首先,在思想上,教师应该明确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课堂并非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教授学生为人处世、弘扬时代精神的过程,所以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必不可少且至关重要。而所谓“教育”并不是单指“教”和“育”,也并非“教书+育人”的简单叠加,而是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只有两者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才是真正的教育。作为担当教育大任的人民教师,理应将知识与素养结合起来,并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知识与素养的领路人。其次,教师应该积极寻找相关资料,将思政与课程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寻找有关思政的工程案例,讲述大国工匠的精神,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利用好线下和线上两个教学平台,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思政穿插在教育的方方面面,培育新时代人才。最后,教师教学的内容不仅仅是将知识与道理传授给学生,还应当肩负起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职责,将思政化的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之后并非其职责的结束,而应该是开始,在检验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之后,才是一个全方位的正向促进的循环体系,这样完整的教学模式势必会带来学生素质的整体性提高,更是教育新局面下的开拓性发展。
在主要教学循环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模式的主体部分,这意味着教师要承担起监测教学循环模式正常运转的职责,上文中将这种职责分为两部分,一是课程内容的传授;二是学习效果的检验。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建立了学生学习效果检验体系(如图3所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学生的思政素养考核和成绩考核。学习效果检验体系设为百分制,其中对学生的素养考核占比20%,这一部分以作业的形式进行考查,分为两个部分,以小组作业考查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能力;以个人作业考查学生精益求精、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其他为学生成绩考核,分为过程考核(20%)与终期考核(60%)。过程考核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考勤和课堂互动进行自评和小组评价;二是在课堂上简述相关案例,自述个人参加的比赛等事例,从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等角度出发进行综合测评。而终期考核就是以考试的形式进行知识性考核,这种考试形式的考查不仅包含学术知识,还应带有相关思政内容的考核。
(二)教学内容层面
作为课程内容的主体,在课程内容中添加思政元素至关重要。工程制图课程内容大概包括制图基本知识、点线面的投影、立体、轴测图、组合体和机件的表达方式等。针对以上几部分内容的思政化方案进行研究,其探索结果以及相关案例如文末表1所示。
以上针对相关章节的内容思政化方案并非一成不变,相反,对于同一章节的思政元素可以从多种思想维度进行扩展,或者将相关案例根据时代背景与时俱进。如组合体章节,从多种零件构成组合体角度考虑,这就是一种团结合作精神的传达,也是一种无私奉献精神的彰显。而在工程图样的绘制中,除了列举相关工程师的事例,还可以从学生作品入手,以同届或者往届优秀的学生作业为案例,用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事例鼓励学生养成细致认真的绘图习惯。
(三)学生层面
在课程思政的学习中,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榜样,而不能一味为了学习而学习,在如今的学习生活中,“内卷”现象越发严重,尤其是在排名靠前的高校中,而一味“内卷”就丢失了学习的真正意义,学习可以为了国家,也可以为了社会,而不能仅仅着眼于成绩、名次。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社会的希望,应该肩负起复兴中华的使命,而在课程思政化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前往正确的方向,从而培育出拥有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精益求精精神和热爱祖国的新时代青年。
不仅如此,在教育循环体系中,学生还应主动扮演评价反馈的角色。学生的成绩以及教学评价是检测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一个好的评价体系能对课程思政成果形成反馈,使课程思政教育循环体系形成闭环效应。在教学循环体系中,除了需要对学生的上课结果进行反馈,还需要对教师的授课效果进行评价,这是一个双向的效果反馈,能促进循环体系中的两个主体部分相互推动、共同进步。
针对学生对教师授课的评价,建立了新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形式和内容两部分,教学评价体系也设为百分制,并做成调查问卷的形式,要求每个学生对相应任课教师进行评价,最后取所有学生评教分数的平均值作为教师授课的最终结果反馈。
如图4所示,图中教师授课形式占比20%,这部分主要考查相应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以及课程资料是否做到与时俱进、是否将线上丰富的课程资料与线下授课相结合,每个部分各占比10%,将学生的上课体验和满意程度作为教师形式上的结果反馈。其他为内容上的评价,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考查课堂内容包含思政元素的程度,课堂内容思政元素太多或过少都不符合授课标准。除此之外,还考查教师选取的思政元素是否符合相应章节内容、是否与时俱进等,这些都要以学生的上课体验为标准,用学生的自我感受进行评分。二是作业中考查学生素养的程度,在这部分不仅需要学生在小组作业中对其他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还需要对自身做自我评价,做到反思和提高,然后学生需要对作业中考核学生素养的程度进行评价作为反馈呈现给教师。三是成绩考核中思政元素占比程度,和课题内容上的评价方式类似,学生对成绩中思政占比程度进行评价。四是学生对课程包含思政内容的程度做一个整体的评分,具体的评分细节可以根据学校要求的不同灵活选择,如思政内容是否与课程结合融洽,而不是生搬硬套;思政案例是否做到根据时代变化适时进行调整等。总体上来说,思政课程的评教细节非常灵活,可以根据侧重点的不同进行适时调整,但不变的是,评教的核心是学生,要以学生的接受程度和课程意见为主。
四、结语
工程制图的思政化没有固定形式,不仅仅是工程制图课程,其他的课程思政化也没有固定的形式,核心点就是将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完美融合,而目前的课程思政方向的教育模式仍处于探索中,本文所提出的教育循环体系完整地展示了课程思政的关键点,课程思政的施行不仅是教学内容的革新,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协同变革,经过三者的共同作用和新型的教学与评教体系,切实推动课程思政的教育变革,实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达到立德树人的思想要求,培养出拥有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协同发展、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齐头并进、家国情怀与民族使命感寓于一身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韩晶,杨克,韩芳.大学生线上教学设计“LIICPDFI”模式的探索与运用:以“社会工作理论”课程教学为例[J].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学报,2021,33(2):94-100.
[2]高成慧,付正飞.“机械制图”课程育人资源的设计与开发[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8):58-60.
[3]穆卫军,毛燕梅.高校学历继续教育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21(3):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