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药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侯晓丽 贺浩珂 苏兰娣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药理学中的应用研究0

[摘           要]  目的:研究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药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药理学课程教学中,选择扬州市职业大学药学系药学专业2019专科学生,分为2个教学班,每班80 人,其中一个班采用“雨课堂”进行教学(R组),另一个班采用传统教学法(T组)。通过分析两组学生理论课及实验课成绩来探讨两种教学模式的差异,通过比较两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率来探讨“雨课堂”的教学方式。结果:R组取得较高的理论课及实验课成绩,显著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T组,两组在成绩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对教学效果的满意率比较可见,R组显著高于T组,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雨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药理学课程相关知识、提高实验技能,且学生的认同度高,能更好地调动积极性,适合在医学类课程教学中加以推广应用。

[关    键   词]  “雨课堂”混合式教学;药理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4-0061-04

李克强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1]。杜占元指出要积极探索依托学习空间、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的有效途径,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育内容,变革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做出贡献[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各行各业对人才专业化需求的提高,终身学习、专业化学习及职业化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而对于在校职业教育而言,要求教师将信息化教学惠及每个学生的发展。“互联网+教学”已经是职业化教育的趋势,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和高等教育相结合产生了各种新的教学模式,如PBL、SPOC、MOOC、翻转课堂、微课、混合式教学等,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对个性化学习的要求[3]。有效信息化教学将成为未来教学的主旋律,作为高职教师不仅要了解这一主旋律,还要积极参与其中,把有效信息化教学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构建“雨课堂”的药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雨课堂”是MOOC平台“学堂在线”和清华在线教育联合推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这种新型的混合学习模式是连接师生的智能移动终端,它赋予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各个环节全新的体验,通过微信服务号实现实时弹幕、学生重难点反馈、师生互动问答、多屏互动、PPT推送、大数据分析等[4]。可以说,“雨课堂”的出现,让教学从“经验驱动”变成“数据驱动”,让更多教师进入了“智慧教学时代”。

药理学是医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高职药学专业、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平台课程,药理学是药学与医学之间的桥梁,可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也是新药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药理学的教学方式改革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医药类专业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课堂理论教学是药理学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开始的接收情况普遍较好,但随着信息量的不断增加,内容琐碎程度增加,学生的遗忘率逐渐升高,厌学情绪也随之增加,很多学生甚至开始玩手机[5-7]。因此,随着课堂理论教学的推进,如果学生不能有效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将大大影响课堂教学水平[8]。

清华大学开发的“雨课堂”教学软件应运而生,通过前期部分教师在医学相关课程的尝试,大家发现它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促进教学资源多样性。它也能减少对学生使用手机的限制,让学生从“低头族”转变为“抬头族”。它还能促进教师开展形成性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客观公正地完成对学生的评价,最终能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9]。目前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国内很多大学的应用实践已经表明“雨课堂”是一种适应新时代大学教育、高职教育的好模式,这种模式也适应了当前高职教育教学的新趋势。因此,我们准备进一步在药理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大力推广“雨课堂”教学模式,以“雨课堂”为抓手把各种国内外教学资源更好地整合起来,构建适应医药类专业培养目标的药理学课程教学体系[10-12]。

二、课程建设

(一)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药理学课程中应用的重难点

重点在于探索构建基于“雨课堂”的药理学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新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深度,利用合理充分的数据完善教学评价,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造就一批具有发展潜能的应用型高职医药专门人才。

难点在于如何促进药理学教学相关资源的整合利用。解决办法是:在药理学课程中推广“雨课堂”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挖掘“雨课堂”与药理学课程其他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难点还在于如何建立合理、有效的形成性评价等评价体系。解决办法:学会利用“雨课堂”及时、合理收集和整理数据,可以有效地做好形成性评价,促进教学相长,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二)“雨课堂”与其他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

在药理学课程中推广“雨课堂”的教学模式,并进一步挖掘“雨课堂”与其他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利用“雨课堂”教学模式与其他信息化手段相结合打造一个适合师生展现智慧的课堂模式,把在线教育和实体课堂的优势相融合,连接、影响和服务教学,并将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个环节串联起来。为此,首先要让师生都熟悉“雨课堂”教学模式;接着要学会基于“雨课堂”设计自己的授课,“雨课堂”只是一种方式,更多的在于如何去合理有机地把“雨课堂”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这是需要长期探索和努力的。

(三)建立合理、有效的形成性评价等评价体系

建立合理、有效的形成性评价等评价体系,促进教学相长,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充分利用“雨课堂”数据及时进行收集和整理的特点,把握学生考勤及课前、课中、课后各阶段的情况,建立合理、有效的形成性评价等评价体系,分析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给予相关的个性化引导,同时为后续的教学做准备,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我校药学系药学专业2019专科学生,分为2个教学班,每班80人,其中一个班采用“雨课堂”进行教学(R组),另一个班采用传统教学法(T组)进行教学。

R组男生6名,女生74名,年龄(18.89±0.86)岁,学生绩点为2.70±0.51;T组男生8名,女生72名,年龄(18±0.89)岁,绩点为2.75±0.35。两组学生一般资料及学习成绩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理学是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安排在第三学期,选择的教材为罗月娥《药理学》第2版。

(二)分组教学

1.T组

使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上课前先对学生进行提问,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计入平时成绩;效果往往比较差,学生的主动性不高。上课时教师主要是按照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要求以及每节课的重难点,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课堂互动较少,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往往是在课间进行答疑。

2.R组

采用“雨课堂”与其他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有机整合的方法进行混合式教学。教学过程基于“雨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如下图所示。

(三)教学效果评价

期末测试:期末测试共分为两个内容,首先是理论测试,总分为100分,采用试题库随机组卷的试卷对比两组学生对各部分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理论掌握情况进行测评。其次是实验测试,主要测试学生对药理学的实践应用情况。最后对成绩进行总结评价。

教学满意度评价:通过超星在线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的感受,探讨“雨课堂”混合式教学对药理学教学的影响,为进一步促进有效信息化教学提供参考资料。其中共发放160份问卷,均100%有效回收。满意度分为很满意、比较满意和不满意,满意率=(很满意人数+比较满意人数)/总人数 × 100%。

(四)统计方法

我们应用SPSS统计软件最新的22.0版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人数(n)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四、结果

(一)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

R组学生的学习成绩中,理论成绩平均为73.98分,显著优于T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组实验成绩平均为86.03分,显著优于T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二)两组教学效果的满意率比较

对比两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结果显示,R组学生的满意率为97.50%,显著高于T组学生的满意率,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五、讨论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属于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利用而不拘泥于“雨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问题引导、情景模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角色扮演等,打造适合高职医药专业学生培养的混合教学体系,把考勤、课前、课中、课后的管理统一到数据库中,把多种教学资源整合起来,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让学生的头抬起来,把基础与临床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药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一)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药理学教学中实施的优势

1.“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看你,而你却在低头玩手机”。运用“雨课堂”,能实现师生的同频共振,手机不再只是玩具而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工具。

2.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学科,其涉及多门基础学科,内容繁杂。药理学教学多为大班授课,且课时较为紧张。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师很难顾及每名学生,每堂课的提问也只能覆盖到几位学生,学生多以被动接受的状态进行学习,由于课程难度比较大,大多数学生对课程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畏难情绪比较严重,课堂缺乏有效互动,教师抛出问题后常出现“自问自答”的尴尬局面,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应用“雨课堂”后,“雨课堂”可扫码签到,方便且节约时间,可以明确学生的到课率。同时教师可在讲完一个章节的知识后,将提前准备好的测试题目发布给学生,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作答或随机抽答、抢答。“雨课堂”还可以发送弹幕,学生可以畅所欲言,随时提出问题。这种适应新时代学生接受新事物的有效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给学生带来与时俱进的课堂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更多学生参与课堂,和教师互动,和同学互动,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3.“雨课堂”简洁易用,师生只要会使用PowerPoint软件和微信就可以操作。开展“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所需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包括网络、智能化手机已经基本覆盖,可以随时开展并实现个性化的完善。

4.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易于收集学生所有的学习行为数据,有助于形成性评价及量化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学习轨迹。建立合理、有效的形成性评价等评价体系,促进教学相长,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充分利用“雨课堂”可以导出各种教学过程中数据的特点,把数据及时进行收集和整理,把握学生考勤及课前、课中、课后各阶段的情况,建立合理、有效的形成性评价等评价体系,分析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给予相关的个性化引导,同时为后续的教学做准备,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