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OPPPS模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实践与思考

作者: 何文祥

基于BOPPPS模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实践与思考0

[摘           要]  新时代对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随之而来的“双万计划”“一流金课”“新文科建设”等战略举措面临新理念、新模式和智慧化教学工具如何协同统一的问题。通过基于BOPPPS模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实践与思考,提出了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时间、参与式学习应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等意见与建议。

[关    键   词]  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BOPPPS模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4-0149-04

2019年10月30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就此拉开课堂教学改革的大幕。实施意见形象地提出“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的指导思想,并且提出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作为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为进一步推广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随即国家级、省部级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铺展开来。2020年11月3日,《新文科建设宣言》在我国文化大省儒家的发源地山东省向全国发布,宣言明确了新时代新使命对文科建设提出新要求,强调信息技术要与文科教育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融合创新的方式之一便是开展混合式教学设计。混合式教学实践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将教学工具的创新、教学模式的改变与教育理念的运用实现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混合式教学本身的流程与规范来实现。引入基于BOPPPS模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便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之一。

一、BOPPPS教学模型介绍

BOPPPS中的字母代表了教学过程的相关环节,其中字母B代表“bridge-in”,含义为课程导入,字母O代表“objective or out-comes”,含义为课程目标或预期成果,字母P代表“pre-assessment”,含义为课程前测,字母P代表“participatory learning”,含义为课中参与式学习,字母P代表“post-assessment”,含义为课程后测,字母S代表“summary”,含义为课程总结。由此可见,BOPPPS模型是课堂教学过程的“流程图”,因其结构完整,各环节教学要点简洁明了,操作性强,具有较强的普遍适用性,深受各高校教师的欢迎[1]。(BOPPPS模型含义及表现形式见表1)

BOPPPS模型可满足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需要,并且可与其他教学方法融合使用,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BOPPPS模型下参与式教学设计、基于BOPPPS模型的问题驱动型教学设计等。

二、基于BOPPPS模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实践

本文以笔者所讲授课程金融学中货币政策专题为例,介绍混合式教学中基于BOPPPS模型的基本要求开展教学设计的实践。(基于BOPPPS模型的货币政策专题教学设计见表2)货币政策专题是课程教学的应用部分,学生已初步掌握货币政策制定、实施与分析所需的基础知识。通过引入BOPPPS模型来设计此专题教学,以期增强课程设计的规范性,实现教学工具的创新、教学模式的改变与教育理念的运用,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基于BOPPPS模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见图2)

(一)课程导入(bridge-in)

课程导入或引入是决定一堂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好的课程导入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去探寻答案,起到增强学生好奇心的效果。课程导入可以通过陈述案例、提出问题、分享时事热点事件等方式引入。以案例为例,基于BOPPPS模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在课程导入环节需要与课前环节相互衔接,课前将相关案例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发送给学生,并发布课前预习通知和准备要求,要求学生搜集相关讯息、文献、文件等资料。课上教师介绍解读案例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并及时点评学生的回答情况,特别要指出回答的漏洞或不足。如在货币政策专题中,引入我国货币政策发展的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具体事件,分析我国货币管理当局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从中理解我国是如何逐步健全完善货币政策体系的。

(二)课程目标或预期成果(Objective or out-comes)

课程目标是课堂教学需要达到的效果或学习成果,既可以是有形的可观察的,又可以是无形的但可测量的。其中以学生为主体,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能力提升情况。课程目标一般由多个层次构成,难度由低到高,包括理解—应用—评价三个层次。在货币政策专题中,设置了三个课程目标,即理解货币政策的货币供求、操作工具、传导机制及效果评价等相关基础知识;搜集整理货币管理当局基于当时的背景环境所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能够归纳总结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以及提出意见或建议。(货币政策专题课程教学目标见图1)

低阶目标的达成情况可通过课程后测环节中的作业、测验等作答情况来反映;中阶目标可通过学习小组搜集的相关资料整理而成的报告来检验达成情况;高阶目标则需在成果展示环节中对资料的分析、观点的提出、佐证与论证、意见和建议的综合评价中体现达成情况。

(三)课程前测(pre-assessment)

课程前测是通过一些测试来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是掌握课堂教学难点的有效方式,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前通过线上教学平台下达预习通知并安排预习测验来实现,这样有助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二次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具体测验形式可以是多种题型,也可以是一种题型,但数量不宜过多。

(四)课中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

课中参与式学习有别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师的身份变为引导者[2]。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课前线上学习平台完成预习任务,按照课堂上需要展示的成果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组织过程可以通过学习小组来完成,通过民主推荐产生组长,组内进行合理分工,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成果展示与汇报。课堂上参与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小组互评等方式进行,教师需及时给予指导与点评,帮助学生找准方向,提高效率,辅助学生完成任务,取得成功。

(五)课程后测(post-assessment)

课程后测是评价课程目标或预期成果达成情况的综合反映,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课后将课堂上展示的成果结合教师和其他小组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完成修改后,上传到线上教学平台。此外,也可以下达课后小测验或布置作业来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程总结(Summary)

课程总结是对教与学的收获与反思,既有教师对教学组织和设计的评价和反思,又有学生对学习成果的评价和反思。通过课程总结帮助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得到升华。教师通过总结与反思组织过程及课堂活动开展情况,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提高课堂掌控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对知识点的梳理与总结,逐步建立起知识体系,在复盘小组分工协助及成果展示汇报中,提升组织与协作能力及言语表达能力等。

三、开展基于BOPPPS模型混合式教学设计的思考

(一)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时间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给参与式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时间保证,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将一部分原来需要在课堂上的实施内容前置到课前来完成,这样便预留给课堂上更多的参与式学习互动时间。其中如何合理划分课堂时间以提高参与式学习的效率与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二)参与式学习应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课堂教学设计中应丰富课堂组织形式。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等形式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导致课堂学习氛围沉闷、学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效率低下等问题。改变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采用翻转课堂、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组间互评等方式,或者交叉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下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

(三)教师在参与式学习中的引导作用发挥

参与式学习不是完全放任自由式的活动,而是在教师的主导下,有秩序、有组织、有方向性的活动,每个学生或小组为共同的目标而积极参与,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小组活动中,实时给予指导、帮助,并及时给予点评和建议,帮助学生了解不足及改进的方向、方法等。但是教师发挥的作用是“搭梯子”,具体还需学生去“攀爬”。因此,教师在参与式学习中既不能“缺位”又不能“越位”,出现挤占学生主观作用发挥的情况。

(四)不断完善线上教学资源素材库

混合式教学模式需要与之匹配的较为完备的线上教学资源。学生可利用线上教学资源自主完成课前预习与测验、课程延伸阅读,观看音视频素材,参与答疑及问题反馈等,更重要的是要与课堂参与式教学设计相配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增强课堂的“鲜活性”,让知识“活起来”,使学生在知识的“成长史”中逐渐了解其性格特点。因此,在进行线上教学资源建设时,一方面要注意形式的多样性,既有文本阅读资料,又要有直观的图片、音频、视频素材;另一方面要避免素材的大量堆砌,注意精选素材,具有较强的逻辑连贯性,培养学生渐进思考的思维模式。

(五)建立可观察、可达成和可评价的课堂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是完成课程教与学时应达成的目的。课程目标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而课堂教学目标则是服务于课程目标,围绕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由低阶目标到高阶目标的提升过程。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可观察、可达成和可评价的,并且是分阶段的,由基础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运用能力,再到综合分析和评价不同的阶段组成,分别进行考查。

(六)构建多维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课堂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考查。通过评价来辅助教师进行教学自我反思,提供优化教学设计的思路;帮助学生查找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练习。构建涵盖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全过程和多维度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课前准备情况;课中倾听、互动、回答、展示、交流讨论情况;课后作业、修改等观察评价视角,既包含个人的又有团队的评价指标。

(七)精心编排设计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编排设计应遵循“两性一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筛选或撰写主题鲜明、层次清晰、逻辑严谨、紧跟时代发展的案例素材,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催动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效果。转变传统课堂知识的“总结式”讲授,因为学生在没有全面掌握、形成知识体系的情况下,无法较好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课堂知识讲授中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如“情景模拟”“模拟仿真”等,甚至是“包袱”或“陷阱”,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在失败中加深理解,吸取教训,并总结经验,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其在知识的“线索搜集”中逐渐构建起“知识大厦”的框架结构,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金鑫,李良军,杜静,等.基于BOPPPS模型的教学创新设计:以“机械设计”课程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6):19-24.

[2]晁春余,谢羽.基于“BOPPPS+学习通”的形成性评价及课堂融入:以民航国际结算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2,8(34):54-57.

[3]赵丽佳,魏会超.基于BOPPPS的职业教育虚拟现实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2(30):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