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院校建立“1+X”证书服务型平台的必要性研究
作者: 许淳[摘 要]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提出探索“1+X”证书制度,旨在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的同时,能够具备多重技能,提高就业可能性,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首先对当前高职院校实施“1+X”的痛点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针对性阐述高职院校建立“1+X”证书服务型平台的重要意义,从而充分证明高职院校建立“1+X”证书服务型平台的必要性,为更好地探究建设平台提供理论支持。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1+X”证书;必要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5-0016-04
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的通知》中,提出“重点抓好坚定不移地加快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岗课赛证’相互融合,把住‘1+X’证书制度质量关,引导职业院校充分利用行业龙头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和评价方面的成熟标准,结合自身实际,充分改造提升相应课程和专业”。“1+X”中的“1”指学历证书,“X”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体系是在传统职业教育的基础上的一次改革,是鼓励学生取得多种职业技能证书,并且是鼓励技能不断深造提升的举措,以不断引导学生拓展自身技能广度与深度,积极应对结构性就业矛盾的有力措施。这一证书体系体现了职业活动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知识技能,符合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各高校专业建设的指引。
一、当前高职院校“1+X”实施痛点
自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以来,至今已有4年,各高校都已积极制定各项措施,落实促进校内发展“1+X”制度。但纵向来看,各高校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乏职业教育人才综合测评体系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企业之间展开的人才抢夺愈加激烈,行业在技术革新背景下也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升级,人才需求已与以往传统意义上的人才标准不再匹配。当前的职业教育按照十九大报告精神,要注重培养“三型三精神”人才,即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且具有工匠精神、敬业精神、劳模精神。因此对人才的评定标准不能只关注技能、专业等硬技术的掌握,还应该从软技能评价方面进行更新,结合高职培育人才的方案突出自身特点,实现培育人才与社会需求、企业需求相匹配,推动高职院校高就业率,树立院校品牌。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以人才综合测评体系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高职院校近年来不同程度上进行扩招,而目前的人才评价体系却无法满足人才素质提高、人才对象变化的要求。现行的评价体系更偏向于技能、知识等的考查,对学生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心理素质、人文科技素质、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性的能力与素质测评严重缺乏,这些能力的缺失,往往导致学生走上岗位以后,面对具体工作,不能灵活运用知识;面对团队协作,缺乏沟通交流;面对工作挫折,容易畏缩消沉;面对工作难点,不敢迎难而上。因此需要改革现有的培养模式及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
(二)缺乏统一的职业技能证书评定框架
自2019年4月至今,人社部已经公布了3批次共38个新职业,国家政策也倾向大力扶持新兴产业。特别是信息化时代下,“互联网+”模式的出现,模糊了很多传统产业的边界,新职业、新岗位的需求相较于以往,变得更加迅猛。随着行业这一系列变化,带来的是对于职业技能证书评定标准的革新。由于缺失统一的职业技能证书框架,导致全社会各类证书分类混乱,分级认定困难,衔接设计不明确,新职业又没有对应的职业技能证书认定方法,或者目前的职业技能证书认定在学校获得认可度高,但就业时却不被重视等问题层出不穷,这种缺乏统一的、权威的标准,会让学生的技能学习规划模糊,造成学生学习的无力感。在对甘肃财贸职业学院大数据专业在校生展开的调研中,85%的学生有“无效学习”感,即所学专业技能与各类行业职业技能证书标准不匹配,既满足不了升本之后的基础知识需求,又无法匹配毕业后就业的技能需要。
学生在高职院校内完成的相关职业培训,无法有效地转化为学分,课程与学分不能互通互认,做不到职业技能证书与学历证书衔接对应,也缺乏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有效衔接,无法帮助学生在完成“X”项技能的学习后,在升本科院校的学业中进一步得到提升。
上述这些职业技能证书标准存在的校企认可不统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互通,甚至是缺失标准的情况,长此以往,会丧失职业技能证书的权威性和实用性,让学生对证书的获取失去动力,从而从根本上动摇“1+X”证书体系的推广。
(三)企业、培训机构、学校等责权不清,流于形式
现阶段,在高职院校实行的“1+X”相关政策,大多数是由企业或培训机构与学院直接对接,提供与“X”相关的技能证书等培训,培训内容、平台等都由培训机构直接设计完成,学校参与度低,学生理解学习情况较差,目标性弱。培训机构提供的学习平台是否与真实人才市场相匹配,所培训的内容是否紧跟前沿或需要更新、学生学习中有问题如何及时解决、形式是否需要修改等问题,学校均不能很好地尽到监督和管理的责任。由于企业在“1+X”相关政策的制定中占据主导地位,在缺少学校监督与管理的情况下,存在企业过度逐利的风险,有关技能方面的师资培训以及教材的定价标准和质量标准,都由企业说了算,这样会导致诸多低质、高价的技能教学资源出现;甚至在技能考核和技能实训设备的引进方面,学校会出现技能证书开发企业的不同,对设备与实操环节的要求也存在差异的情况,这样会加重学校投入成本的负担。
学校与有限的企业进行对接后也只能间接了解到行业发展的大致情况,企业来到学校进行考察后,发现专业课程知识陈旧,更新速度慢。企业的优势是技能,但苦于缺乏教学经验,无法将技能通过课堂有效地传授于学生。学校想完成技能提升,但是缺少具有真实职业技能的师资力量。教师在专业教学改革中摸不着头脑,找不到方向,没有企业工作经历,难以把知识转换为有价值、有意义的实践操作,同时也没有短期较为集中能够配合教师时间的培训。
学校的“X”流于形式,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其一,部分院校为了完成“1+X”证书试点任务,而开展盲目跟风申报,技能培育方向与院校人才培养方向偏离,导致院校原本与区域相适配的专业优势受到冲击的同时,人才掌握的技能与区域需求相脱节;其二,学校缺乏对证书等级标准的充分理解,导致在申报过程中,制定的考核内容以及难易程度,脱离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申报后才发现,自身无法达到院校制定的标准,造成申报的无效化。即使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了学校提供的“1+X”全部培训、获取了相应技能资格,进入工作岗位后却发现在校期间所接受的技能训练与实际工作需要存在差距,所学与真实的工作业务严重脱节,知识储备落后于行业主流技术等现象,并且这一问题很难有效地反馈至学校。学生在校内获得的职业技能证书含金量低,企业行业认可有困难,考核标准落后,因此学生对“1+X”会有“无效学习”的印象。
(四)现有信息服务平台功能单一,仅能满足传统职能部门需求
当前的高校信息服务平台依旧围绕多头部门分工模式设定,主要用于学生信息存储,各部门数据信息混乱分散,数据不统一导致学生信息数据重复存储。且传统的信息服务平台设计理念陈旧,学生使用不够简单、直接,导致使用感受不好,难以推广注册使用。对企业来说,校园信息服务平台开放的招聘功能缺乏,致使企业关注使用度低,更加降低了校企之间合作交流的频率和效果。各高职院校目前使用的信息服务平台仅限于学院官网,主要涉及学校相关职能、专业介绍。对于学生“1+X”证书考试信息搜集、整理、发布等方面几乎没有涉及,这就导致通过高校信息平台,企业不能快速甄选出适合自身的人才,同时学生所获得的技能证书不能够及时在平台得到反馈,也降低了学生应聘的优势,弱化了高校信息平台为学生服务的功能。
二、建立高校“1+X”信息服务平台的重要意义
无论从当前的互联网时代背景角度、高校提升自身教学管理的角度还是从人才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建设能够服务于“1+X”证书考试的高校信息平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从企业角度来看
企业可以通过此平台加强与学校沟通,因为企业是产业发展的直接推动者,各类产业最新技能的运用以及技能的需求,企业都会比学校有更快的接触,通过这一优势,企业直接对人才培养的发源地提出相应技能、知识及素质要求,能够及时、有效引导学校有关技能培训的调整。此外,“1+X”信息服务平台也可以成为企业有效的招聘渠道。虽然当前有各种类的招聘平台与企业官网可以发布人才招聘信息,但比起直接与校园对接来说都在招聘成本与时间上稍逊一筹。建立起“1+X”信息服务平台之后,企业既可以在平台上发布招聘公告,也可以在经过权限设置后查看对口专业的学生,主动获取人才信息。同时,诸如华为等在相关行业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企业自身开发一些能够被广泛认可且具有实用价值的认证考试,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宣传扩大使用,既增加了学生的“X”技能拓展渠道,又提升了企业在业界的知名度。
企业在高校学生毕业顺利入职之后,还可以根据该学校学生在工作岗位的工作情况进行评测,利用平台反馈至校园,不仅有助于学校及时了解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为学校后续的创新就业培育提供思路,还能够及时发现人才培育过程中课程设置的诸多不足,倒逼学校专业课程人才方案等的设置进行创新升级,促进高职学校提升自身的素质。
(二)从高职院校角度来看
各类院校当前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与相关企业的对接,以甘肃本地高职类学校为例,因为地域、社会经济欠发达等因素,导致各类企业接纳吸收本地高校毕业生的规模较小,再加上大多数本地企业都属于体制招聘,因此可以与高职院校进行对接的企业就显得少之又少,因此对学校而言,很难做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发展。
“1+X”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可以帮助学校打破地域、时间的限制,有助于学校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国内企业更好地沟通,建立长效的合作方式,寻求更多的企业资源,并能充分利用优质企业资源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同时学校的技能成果也可以通过服务平台进行推介,吸引相关企业的参与,推动成果转化,提升院校收益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的健康发展。通过与不同企业的交流,找到行业人才发展的技能需求及发展方向,促进本校的“三教”改革,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校的综合水平。通过企业的反馈适时地淘汰一批“过时”专业,促进专业升级甚至转型。
同时,学校也可以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方案,通过平台扩大宣传,并且将已经成功的案例及就业率发布在平台中,增加学生资源,也能够以就业为导向帮助即将入学的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长此以往,能够有效推动学校品牌的建立,学校优势专业发展的强化,实实在在提升院校核心竞争力。
信息服务平台后期拓展开发功能时还可以邀请各高职院校及本科院校一起参与,共建开发学分银行,形成可以相互转化学分的学习认定机制,每个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向学生提供所感兴趣的培训课程等,甚至将服务的对象由校内学生转向全社会,利用平台各高校优势向社会提供学习资源,促进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合,促进共建终身学习社会的目标实现。
(三)从学生角度来看
在校学生一直被称为“象牙塔”中的年轻一代,缺乏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的认识,缺乏对相关企业的了解,从而无法有效制定自身的学习进度、学习目标。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反馈信息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在毕业证以外的其他职业证书的学习都较为感兴趣,但80%以上的学生对于具体有哪些专业相关的证书、感兴趣的专业证书是否可以学习等毫无头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