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作者: 杨超

[摘           要]  大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大学生综合心理素养的有效方式。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群体面临着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挑战。以积极心理学为核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有效分析,以求提高心理教育整体效率,帮助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改革达到优化提升,再通过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设置来帮助大学生展开积极化的心理体验,减少和预防大学生出现各类心理问题,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学校中实现高效学习,健康成长。

[关    键   词]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5-0172-04

对大学生而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它影响着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的和谐进步。随着当前时代的不断发展,学生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多。高等院校要把心理健康课程作为整个学校发展的关键,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富有成效。近年来,各高校都在围绕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进行探索,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入新的时期。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不良情绪。大多是学生出现了问题,通过一定的心理干预来达到效果,然而这样的认知会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带来影响。20世纪末,美国的心理学家提出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消极心理的研究思路,即积极心理学,它是通过用积极的态度来解释各种心理现象,挖掘人的潜能,研究人的品质,引导人们走向幸福,去体验积极的感受[1]。积极心理学的引导方式,可以让人类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去认识他人,把研究重点放在积极的一面,帮助人们在遇到困难时发挥自身的积极能力,抵御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的出现,通过积极情绪的感染,让自我的心理问题得以解决。

一、基于积极心理学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状况

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在西方心理学中兴起,属于心理学中一个新的领域,借助现阶段已经较为完善的心理学实验和测量方法,对人类心理中积极的一方面展开分析。这样的积极性分析主要是帮助人们借助积极化态度来应对心理问题,这样就能对一些传统的心理问题进行重新解读,激发人体本身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通过这些力量和品质来帮助有心理问题的人解决问题。积极心理学主要是借助正向力量和相关因素来进行探索,主张用正向积极的态度对人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提倡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人们所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发掘人们自身的潜能。这种积极心理学更加强调透过自身的潜能来解决心理问题,而非借助外部手段。一旦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就能帮助人们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积极心理学主要从三个层面分析,分别是人的积极情绪和体验主观层面、积极人格特质个体层面及社会环境层面。综合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积极心理学对人的这些影响有着深远的意义,它能够引导人们发现自己的潜能,提高幸福感,树立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积极心理学不再强调关注某些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在于强调关注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化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发掘潜能,形成良好的品质,最终实现健康成长。

传统心理教育让大部分学生只对负面心理、情绪进行避免和处理,但无法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积极心理情绪。学生经过心理学健康课程的学习,了解到悲观、自卑、嫉妒等不良人格特征的成因,不过没有找到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去探究乐观、自信、宽容的人格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向学生传递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内容,但单一的内容讲解,师生双方缺乏互动,无法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是在被动地学习,这样的教学情况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不利影响,也无法帮助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挥成效[2]。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将心理教育等同为医学治疗,将心理健康教育转化为简单的德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导向引申为心理疾病的矫正。在这样的一些错误认知中,借助简单化的管理模式,无法帮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得到进一步优化,也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使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实现发展。

(一)思想认知有限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传统心理学的影响,会带有一定的消极色彩,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等同于心理疾病治疗。在这样的情况下,本质上就确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围绕心理问题学生所展开的教学模式。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需要对其进行学习,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需要透过内容了解一些心理问题,然而在这个教育过程中,缺乏对积极心理的引导,因此,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错误的认知。另外,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心理健康课程直接认为是心理疾病的矫正,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大多是对有心理疾病学生所开展的。面对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后,不愿意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因为他们担心其他人会用有色眼镜来看待自己,这样的认知直接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造成不良影响。

(二)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因为高校没有正确认识到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对人力、物力投入有限,这样直接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归为一类,无法帮助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更全面的认知和理解。此外,在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中,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大多是德育教师或其他的行政管理人员兼任,通过这种模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的,只能简单地将理论进行传递,不能引经据典,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3]。这样的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发展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优化都不能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除了存在的思想认知有限、课堂模式单一两大问题之外,传统心理学还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传统心理教育目标过于片面化,大部分学校会把心理教育的内容和任务简单理解为就是关注和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解决问题,把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成长中的弱点和缺陷当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的定位对于心理教师而言,主要是解决问题性学生心理问题,忽略最普遍学生的发展性心理需要,一方面,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各学科的教育完全融合。拉开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健康课程和针对一些有问题心理学生所展开的模式,和其他学生没有密切关系,这样就造成学校的心理教育途径受到极大限制。另一方面,学生也会对此产生误解,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治疗心理问题,也就是学生如果认为自己没有任何心理问题,就不需要接受心理教育,也不需要进行心理辅导,学生无法主动参与其中,心理教育最终的育人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心理健康课程在当前大部分学校都有开设,心理教育大多是以问题为核心,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通过讨论之后提出相关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克服心理问题的方法。在课程中还会强调相关心理疾病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让学生了解强迫症、恐惧症、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疾病的介绍和认知,这样的情况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让学生忽视开发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三、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优化策略

现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非常复杂、系统性的工程,在引导学生积极心理意识培养的基础上,一直紧跟时代步伐,而积极心理学的出现能够让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得到升华,倡导一种开放、欣赏的眼光观察每一个人,强调心理学要着力研究每一个普通人所具有的积极心理力量。所以在积极心理学立场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性目标,借助积极的理想和信念优化心理素质,健全人格,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积极应对问题,具有良好的生活态度。另外,积极的心理学可以不断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工作意见中明确指出,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积极心理学就是围绕以人为本,全面挖掘人的价值,倡导基本人性,关注人的优点和积极因素,并通过积极心态来对心理现象做出正确解读而挖掘人本生存在潜能的一种模式,借助这些品质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状态,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目的。积极心理学纠正传统主流心理学过度关注问题的片面性,更加关注人性中的第一层面,注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优点,关注正常人的心理技能,真正恢复心理学所具备的功能和使命。更主要的是,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对心理学科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知,借助自己的心理来实现自身、家庭和社会的良性发展。

围绕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思想认知有限、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在当前情况下,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思考,针对问题提出有效对策。现今中国大学生正处在国家深度改革和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养成也处在重要发展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面临人际关系、未来职业规划、成就感获得和自我实现等相关问题,围绕积极心理学的特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这些情况,在思想层面给予重视,做好课程设置,让学生在课程上有理论的感知和实践体验。通过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在积极心理学引导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改革中实现全面发展。

(一)设置教学目标,融入积极心理学理念

在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大部分院校都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心理问题的排查和消除上,忽略了对心理问题的识别。大部分学生在进行心理健康课程学习的时候,要以预防为主,开发自己的心理潜能。学校的主要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教育的作用就是通过教育教学来帮助一些有问题的学生解决问题,大部分正常学生借助积极的心理学,挖掘良好的心理力量,来帮助自身更好地成长。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主要分为三个等级,第一个等级是以预防为主,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培养。第二个等级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针对普遍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询,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第三等级是治疗心理疾病,针对存在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做好心理干预。在当前实践的重心大多集中在二级目标、三级目标层面,缺乏对一级目标的重视。在积极心理学引导下,需要将三级目标有机统一,强化一级目标,兼顾二级目标和三级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帮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优化,实现更好的发展和提升,让学生主动去挖掘积极的心理品质,而不是消极地来矫正心理疾病。只有在这样的正确认知中树立好相关的教学目标,才能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发展进步,让学生能主动去探寻、发掘自身的心理潜能[4]。

(二)确定教育内容,积极心理融合适当内容

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内容大多是围绕学生心理问题所进行设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会在课堂上让学生依托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发现心理问题,或者是通过心理测试题的方法来鉴定学生的心理健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找到心理问题,消除心理问题。这样的情况下,一些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也开始关注消极心理,这样的情况会给大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而当前阶段,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更加关注心理健康的积极引导作用。在积极心理学中,认为人自身存在着能够抵御精神疾病的力量,这些力量来自勇气、乐观主义、人际技巧、信仰、职业道德和洞察力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会挖掘自身的积极品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利用积极心理、情绪做好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摆脱对外界的依赖,让学生能够通过自行调节来挖掘自身潜能,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积极心理学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知。然后在课程内容设置时,围绕着心理健康概述、自我意识培养、人际交往、情绪调节、爱与性几个模块的设置,帮助学生对自身有更清楚的了解和认知。然后借助趣味课堂的开展,让学生能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真正有所学、有所得、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