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高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作者: 魏辉彦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高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0

[摘           要]  高职高专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高专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高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了强化。以“三全育人”思想为指导,通过揭示“三全育人”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对高职高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进行探讨,以期为高职高专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助力高职高专学校心理育人预期成效的达成,更好地实现高职高专学校心理育人的目标。

[关    键   词]  “三全育人”;高职高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6-0173-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指出,心理育人作为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由此可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复杂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本文以高职高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研究对象,在“三全育人”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揭示“三全育人”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对高职高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进行探讨,以期为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助力高职高专学校心理育人预期成效的达成,更好地实现高职高专学校心理育人的目标。

一、“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高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马建青、杨肖在《心理育人的内涵、功能与实施》中提出,高校心理育人指的是高校在充分了解大学生心理成长规律的情况下,通过课程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服务管理等多种方式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进行心理问题解惑和疏导,开发心理潜能,提升心理品质,完善健康人格。

本研究以高职高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研究对象,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高专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强调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都要担负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其中学校更是主体中的主体,这就要求学校的每名教职员工,如学校管理者、心理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其他任课教师、后勤服务人员等,都应该肩负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在自己本职工作上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相互协作,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在“三全育人”思想的指导下,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贯穿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成才成长的全过程,在认真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从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和贯穿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即学生成长的全过程都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三全育人”思想的指导下,强调促进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利用不同载体、不同途径和方法从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发力,构筑大心育格局,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管理和服务中,实现线上与线下、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多层育人线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高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全员育人的意识尚未形成

学校是教育的主战场,学校中各级各类教职员工共同承担着教育的职责。笔者以高职高专学校教职员工为调研对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谁来开展?”这一问题展开调查,获得有效数据528份,从调研结果来看,21.6%的人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由心理老师来开展,41.3%的人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由心理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来开展,24.2%的人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由心理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以及学生处工作人员来开展,仅有12.9%的人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由全体教职员工共同承担,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从研究数据可知高职高专学校教职员工全员育人的意识尚未形成(如表1所示)。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全程育人不到位

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学生入校到毕业的整个大学期间,覆盖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因此,要对学生整个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掌握,进而才能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但笔者对湖南省内30所高职院校进行调查发现,26.7%的学校只普查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13.3%的学校会对全校学生进行不定期的心理健康排查,23.3%的学校会对全体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排查,36.7%的学校会对全体学生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心理健康排查。由调查数据可知,有四分之一以上的学校对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进行检测和排查,无法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干预与处理(如表2所示)。

(三)心理健康全方位服务体系不完善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全方位覆盖,但笔者对湖南省内30所高职院校进行调查发现,53.3%的学校实现了医院、学校、学院、家庭的四级联动畅通机制,23.3%的学校医校联动不畅,16.7%的学校家校联动不畅,6.7%的学校院校联动不畅(如表3所示)。另外,班级心理委员的班干部职能未有效得到发挥,及时关注、反馈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此外,社会层面的心理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对大学生的有效心理支持并不理想,如无偿服务和低收费心理援助缺乏。

三、“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高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增强全校教职员工的心育意识,实现学生心灵成长的全员参与

1.签订心育责任书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德育社会背景下,增强全体教职员工的德育意识,必须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各高职高专学校要在校党委统一组织和领导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制度,并将这一教育职责下放到各处室部门、各二级学院,由上而下抓落实,签署心理健康教育责任书,让全体教职员工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不单单是某些专业教师或专职岗位教师的责任,它是所属学校这一组织这一群体共同的责任。

2.构建心育校园环境

在环境上,校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都应渗透心育思想,潜移默化增强在校师生的心育意识。因此,物质环境上,高职高专学校应进一步改善学校现有的硬件教学设施,建设整洁、优美、令人心旷神怡的校园环境,让置身在校园里的师生感觉舒畅、温馨。另外,特别要注重建设和完善心理咨询室和团体辅导室以及相应设备的购置,为专业的心理咨询提供合理的场地设备。精神环境上,建设“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每个人都得到尊重、信任和激励,每个人都能以友好、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和处理事情,每个人都能在其中得到良好习惯的熏陶。此外,在良好的心育环境建设中,高职高专学校还可以利用活动契机,融入贯彻心育理念,使广大教职员工在活动中体会心育思想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意识到只有全员参与,相互协作与配合,才能更好守护学生心灵的成长。

(二)提升全体教职员工的心育素养,实现学生成长过程有效的心育衔接

1.加强心理教师专业队伍的建设

高职高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离不开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健全人格的培养,需要依靠专业的辅导能力和治疗技巧。因此,加强心理教师专业队伍的建设,通过一系列专题培训和深造学习,进一步深化其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提高其心理咨询和治疗技能水平,培养出一批能及时应对和处理学生常见的各种心理问题的专业教师队伍。

2.提升其他教职员工的心育素养

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健全人格的培养只依靠心理学专业教师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依靠全体教职员工,如班主任、辅导员、各任课教师以及后勤服务人员等,借助这股合力去培养当今社会需要的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发挥其他教职员工的心育力量,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如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手册的发放、专题心理健康讲座、自我学习与教育等,提升其他教职员工的心育素养,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都有学生健全人格的助力者,努力做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环节上都能进行有效衔接。

(三)完善心育制度,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1.构建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最主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课程,通过课程一方面可以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疏导和自我调适,从而促进学生有效调节不良情绪、和谐处理人际关系、正确面对挫折等,提升自我的心理健康品质;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明确心理健康对人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的重要性,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自发关注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理健康知识,通过有效调节使自己维持在一个最优的状态。高职高专学校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时需精选教材,合理规划课程时间和开展方式,并以活动激兴趣,以活动促理解,以活动长本领,充分发挥心理课程对于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作用。

2.打造多元化心育平台

高职高专学校是以职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具备与岗位对接的知识与能力,这其中包含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对工作压力的调节能力、对挫折的应对能力、对人际矛盾的协调能力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能力。因此,首先,高职高专学校可以打造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感知、体验自己的心理状态,提升自我的心育水平。其次,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已经与学生融为一体,我们应借助网络这一平台,结合线下教学,利用网络数据资源建设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和公众号,全方位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后,家庭教育作为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影响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在打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时,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建立家校合作平台,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助力健全人格的发展。

3.制订心育活动计划,开展心育活动

通过活动,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锤炼心理健康教育的本领。高职高专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每一学期制订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计划。如第一学期可以开展新生适应、人际交往、班级凝聚力提升等一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大一新生更好地适应新的校园生活,融入新的人际关系和班集体中,还可以开展一系列主题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其中特别要抓住5月份心理健康月和5月25号心理健康日一些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开展,创造好心育环境,宣传好心育知识。这每一学期的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高职高专学校应以制度的形式制定下来,如期开展,一以贯之,在各类型活动中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四)发挥学生群体的力量,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三全育人”思想的指导下,高职高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发展健全人格以及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在教育的过程中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目标的达成。因此,高职高专学校要注重发挥学生群体的力量,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