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 曹艳

[摘           要]  现代社会衡量人才的标准有一定的变化,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育人资源,其价值性和作用性更加凸显。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项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有能力、懂业务的专业人才。

[关    键   词]  高等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6-0177-04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些许变化,不仅要求人才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岗位能力,还对人才的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校园文化是高校在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文化资源,是全体师生普遍认可的行为准则、制度规范和思想意识,具有较强的育人价值,可以起到教育人、感染人以及规范人的作用,有助于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在开展育人工作中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真正发挥校园文化的价值。

一、校园文化与学生全面发展概述

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文化资源,其充分体现了高校的竞争力和精神面貌。校园文化涉及领域广泛,包括硬件设置、学生守则、办学理念、宿舍教室等。校园文化是高校教学中所有行为、精神、环境和物质的总和,其具有复杂性、多元化等特点,在立德树人理念的指导下,校园文化建设受到了高校师生的高度重视。

学生全面发展是基于素质教育和立德树人理念下的新型育人模式,全面发展主要包含行为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专业教育,通过系统性的育人活动,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具备良好的人格品质、道德素养、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推动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可以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用人标准,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二、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一)提升思想觉悟

校园文化包罗万象,其中很多内容都涉及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现代大学生成长于网络时代下,受到网络多元文化的冲击,容易导致学生出现思想方面的偏差。而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将政治素养、精神意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感染和熏陶,促使学生获得思想觉悟的提升,坚定其理想信念,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为学生未来的社会发展夯实基础[1]。

(二)启迪学生智慧

高校是人才和知识的汇聚地,进入高校的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都较为突出,汇聚到高校中通过专业学习而获得未来社会生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在开展专业教学中会形成专业文化,而专业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提升创造能力、审美情趣以及智力水平,进而在长期熏陶下获得知识的发展,成为一名对社会、国家、民族有用的人才。

(三)利于身心发展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受到外界影响因素较大,尤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其已经在学生生活中广泛应用,而网络中存在的一些腐朽思想和落后文化也会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校园文化具有引导性和指向性,其能够帮助学生辨别哪些行为和思想是错误的,哪些是正确的,通过校园文化引领,能够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思辨能力,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2]。

(四)丰富课余生活

当代大学生的个性较为鲜明,除了平时学习之外,课余生活也较为丰富,在建设校园文化时,以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为载体,可以丰富广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促使学生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同时,通过组织校园活动,还能够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进行引导,潜移默化地开展育人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推动高校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面临的竞争压力也持续增加,而想要扩大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口碑,则要给予校园文化建设以高度重视。通过建设校园文化能够提升高校品牌的辨识度和知名度,让更多社会人士通过校园文化了解高校,掌握高校的教学优势、发展历史以及育人目标,推动高校的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同时,校园文化是一种宝贵的育人资源,优化以及丰富校园文化,还能够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毕业生在社会中做出贡献后,还能够进一步提升高校的形象,扩大高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

(一)精神层次

精神层次包含高校在长期发展中而沉淀积累的价值观、人生观、理想信念和价值理念,是校园文化的象征和灵魂,关乎一所学校的生命力,是校风学风的集中体现。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所学校、一个人,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没有精神的民族是荒芜且迷茫的,没有精神的学校是粗浅且平凡的,厚德载物、博闻强记凝聚了清华文化;兼容并包、思想自由铸造了北大文化,校园精神促使两所学校在历史传承中经久不衰。因此,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要注重精神层面的引导,从学校传统、专业追求、管理理念、人才培养和办学思想等方面提炼校园文化,铸造富有魅力、别具一格的校园精神[3]。

(二)制度层次

制度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约束性,是在既定文化环境下而建立的,具有导向性的标准和规章。一所高校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对全校师生进行行为规范和思想引导,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在构建校园制度中会形成制度文化,其体现了高校的管理模式、环境规划、办学理念和教育目标。高校制度包含招生制度、就业制度、管理制度、考试制度以及评价制度等,是保证高校正常运行的保证和基础。

(三)物质层次

为了满足当代师生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求,需要对校园开展硬件设施建设,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层次是重要的保障,其是一些实体化、可感知的事物,涉及高校教学、科研、娱乐、学习、生活以及生产的各个方面。在建设校园文化中,物质层次是最为直接、最为客观的体现,大到校园的整体规划、建筑设计、环境净化、整体绿化;小到校徽设计、信封设计和校牌制作,都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精髓。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在硬件设施方面不断更新,在开展物质环境建设中,高校要注重融入文化元素,利用校园中的花草树木、景观雕像展示校园文化,起到熏陶学生和感染学生的作用[4]。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兼顾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前沿阵地,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未来中坚力量,需要具备宽广的胸怀和视野,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育人资源,在建设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宽阔的胸怀,兼顾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实现两者的相互统一与协调。高校要秉承兼容并存和开放进取的原则,积极吸收多元文化,通过不同的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活力和生机,尤其在全球化视域下,校园文化需要放眼世界,在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姿态面对挑战和机遇,对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方法、精神理念广收博蓄,丰富以及完善自身的文化体系,促使学生受到更好的熏陶和感染。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前沿阵地,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作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多层次、多方面地宣传主流价值观,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意识和价值观念,成为一名时代需要的人才。同时,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高校所有师生共同参与其中,教师要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培养高素质、现代化人才奠定基础。

(三)校园文化要独树一帜

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的软实力,也是高校赢得社会口碑和知名度的关键因素,如果校园文化雷同,不利于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优势,也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发展有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重秉承“独树一帜”的基本原则,突出“特色”和“精品”。“特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生命线,高校可通过形式各样、内涵丰富的校园活动,赋予校园文化以特色,将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融入其中,真正发挥和体现校园文化的育人价值和作用;“精品”则是要打造精致且具有教育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艺术节、校园体育活动等,将艺术性、思想性、需求性和实用性充分结合,在丰富学生日常校园生活的同时,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价值。

(四)为学生提供文化服务

校园文化作为高等育人资源的关键组成部分,要注重为学生提供文化服务,并且将其作为基本的建设原则。高校是社会系统中的子系统,校园文化要与社会环境充分结合,以社会服务和学生服务为导向,突出地域和高校的文化特色。同时,校园文化还要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需求,如针对一年级新生,在刚刚步入新的环境时,在学习、人际、生活等方面难免有一定的不适应,如果无法快速融入环境,容易导致学生出现负面心理。高校可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帮助新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校园环境,顺利度过与环境的磨合期,进入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节奏中。

(五)整合资源共同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烦琐且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高校充分整合相关资源共同建设,动员所有的物力、财力以及人力资源,协调好相关部门的关系,尊重社团、班级、院系的意愿,在加强人文景观和活动场地建设中也要突出精神建设和思想建设的重要性。高校的目的是教书育人,校园文化还要与育人活动充分结合,将文化建设融入科研活动、教学组织和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形成具有一定育人价值的文化体系,增强校园文化的针对性和开放性。

五、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社团文化

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自发组建的校园内部社会性团体,社团成员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志愿,可以为学生展示个人风采提供舞台,同时,学生社团还在行为养成、价值观引导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此,高校要认识到学生社团在建设校园文化中的重要性,发挥其主阵地作用。首先,突出体现学生社团的传承价值,很多高校的学生社团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发展中涌现了大量社会知名人才,高校在积极宣传学生社团时将其历史传承作为重点,促使学生认识到社团的历史,激发学生参与社团的热情。其次,重点关注学生社团的发展,并且适当给予学生社团以引导和帮扶,对于自主组织的社团活动,高校要给予资金、场地以及人员等方面的扶持,发挥社团在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后,将社团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对学生社团的发展宗旨、发展方向进行引导,体现学生社团的时代性、先进性[5]。

(二)专业文化

各个专业在长期教学中会形成特殊的文化资源,专业文化具有特殊性、专业性以及指向性等特点,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不仅会获取未来从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形成一定的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因此,高校要注重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将其作为校园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首先,教师要对素质教育加深理解,对专业课程和教学方法进行革新,积极引入新型的方法和理念,将知识和技能高效传递给学生,同时,还要将职业道德融入其中,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在未来毕业后可以更好地应对岗位工作和社会生活。其次,教师作为学生在校接触最多的人员,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也要发挥自身的模范作用,在专业教学中用正确的言行引导和感染学生,让学生从教师身上体会到厚重的专业文化。最后,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专业,在建设专业文化中,高校要发挥自身的育人优势,积极开展专业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在重视“教书”的同时,更加注重“育人”,打造富有高校特色的专业文化[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