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作者: 门延艳 周丽娟 景霞[摘 要] 立德树人是当前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了贯彻落实相关教育方针,加快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中,全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阐述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德育目标,并探讨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关 键 词]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思政;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7-0033-04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和民族前途息息相关,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教育发展状况。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了“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随后党的十九大又着重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1]。急危重症护理学属于一门涵盖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应用课程,涉及许多常规病症的救护、急救、监护技术等知识和技能,和临床各个科室护理工作间的关系密切,也是临床各个科室开展急危重症病人抢救的第一阵地。所以对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教学而言,一方面需要学生熟悉掌握相关专业护理知识和实践技能,另一方面需要学生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文素养、严谨认真的职业态度、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力、良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等,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符合“健康中国”战略需求的高素养、专业化护理人才[2]。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教学极其关键,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价值引领和道德塑造,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职业观念和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三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更好地满足救死扶伤工作需求,肩负起急危重症病人抢救工作的职责。
一、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一)贯彻、执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必然要求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明了立德树人的具体做法。我们“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则关系到接班人的问题,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包括高等医学院校在内的所有高等学校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按照“二十大”精神的指引和要求,构建全员全课程“大思政”教育体系,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二)医学高等院校育人育才工作的现实需要
新时期,高等医学院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学偏重于宏观层面,强调对民族、社会的认同,与医学生专业紧密衔接不足,较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出现学用“两张皮”的现象。因此,高校医学生误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知识点对自己未来职业影响不大,学习中会更重视专业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技能的提升。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时期,思想单纯,可塑性强,但是心智思想尚未成熟,易于感情用事。此外,大学生心理上有积极向上的美好愿望,接受文化知识和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但也极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在这个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论是从教育成本还是从教育效果来看,都是最好的时机。医学高校教师需要在教学上结合当前医学生的特点,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让其自然融入,符合专业特点,且能密切衔接,在立德树人任务上,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精准滴灌,引领医学生把思政教育真正入心、入耳、入眼、入脑,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护理课程高质量教学、全面提升的必然需求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医学临床护理课程之一,其专业知识比较枯燥、乏味,传统的讲授法很难调动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如何提高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兴趣,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加快教学目标从授业解惑转为育人育才,教学策略从单一的传授知识转为多维度培养,教学评价模式从专业能力转向综合素养。通过全方位探索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可以让课堂变得有知识、有学问、有信仰、有力量。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能成为专业高手,而且能成为思政高手。从源头上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更能在掌握临床护理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渗透出文化自信、理论自信,从而使急危重症护理学成为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的一门学科。
(四)培养高尚医德与职业胜任力护理人才的客观要求
现代医学模式是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强调以病人为中心,关爱病人,关注社会,要求医务工作者要有救死扶伤、仁心仁爱的职业素养。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及工作胜任力的培养,必然要求高校教师需用心、用情地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如古今中外大医者的高尚医德、深厚的人文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等使学生入脑、入心。
二、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不足
教师对专业课程中思政资源的挖掘、开发、利用情况,直接关系到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目前,课程思政教学中,普遍存在将思政元素随意融入专业教学中的情况。这种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不仅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而且并未体现出课程思政的育人内涵,影响课程思政教育成效。专业课程有其自身特点,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教学期间不能盲目套入思政元素,不然不仅无法达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而且容易破坏专业知识体系。
(二)教师课程思政教育能力欠缺
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是关键因素,专业课教师的德育能力直接影响课程思政建设整体质量和成效。课程思政教育能力主要指专业课教师挖掘、整合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政教学和专业教学有机融合的能力。但由于教育背景的限制,目前,高校专业课教师中大部分并未接受系统、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培训,缺乏充足的理论储备,课程思政教育能力不足。
(三)课程思政理念的缺失
由于传统观念的制约,目前一些教师和学生还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专业思政课程的范畴之内,因此,其觉得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没有必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也导致在专业课教学时,教师更多的是关注专业知识传授,并没有意识到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培养学生价值观念和人格塑造的重要性,缺乏良好的课程思政理念。在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一些专业教师无法找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联和平衡点,使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割裂,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也影响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
三、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一)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德育目标
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培养什么人是当前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在育人过程中应该培养出具备远大理想抱负、德才兼备,可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鉴于此,在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过程中,教师需要紧紧结合当前我国教育特色,并从《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规范出发,不断提炼总结出该课程的德育目标[3]。首先,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当代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后备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要力量,正处在身心发展成熟的关键阶段。在日常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提高学生政治站位,帮助学生树立“四个意识”,形成“四个自信”,落实“两个维护”,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爱国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做贡献的使命和担当[4]。其次,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应当重视学生个人品格塑造,形成健全人格。从古至今,立德都是教育领域中的一项根本任务。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不仅局限于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思想品德和道德素养,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及社会公德,促进学生全方位成长,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5]。最后,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形成精准思维。在人们长时间开展科学实践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统一信念、共同价值标准以及一系列行为规范,即形成了科学精神,科学精神能够帮助人们有效解决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中的相关问题。而从护理学的本质来看,其也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所以在课程教学中也要将科学前沿知识适当地引入其中,注重提高学生主动探索、求真务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分析、推理、逻辑、判断等一系列科学方法。
(二)统一整合教学内容,引领学生“精神成人”
1.对课程目标和要求进行统整,落实理论教学
对课程的统整,实质也是将各个学习领域中的课程要素重新进行横向关联或者合理组织,赋予学习内容更加深刻的意义,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趣味性,从而全面提升学习应用度。在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上述德育目标,并综合考虑临床护理工作现实需求、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要求以及学生实际学习能力,重新梳理、统整课程教学相关内容,从而明确以职业精神为价值引领核心,将“爱”作为情感传递主线的课程内容授课模式[6]。例如,在对急危重症护理学基本概念、急危重症病人护理等有关知识内容教学期间,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讲授专业理论,还需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情感调动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ICU的24小时》这一网络视频导入课程教学,使学生可以直接了解本课程所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和临床实际工作场景,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本课程学习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也会不知不觉感受到视频中所传递出的爱心、责任感、细心精神。最后,教师为学生播放汶川大地震中抗震救灾的图片,配上感人的背景音乐,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共鸣,并引导学生共同宣读南丁格尔誓言,坚定学生的初心,利用这一具备仪式感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领学生进入本课程学习[7]。
2.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使命感
在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实践教学中,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向学生提前发布相关教学案例资料,本次教学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症状作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采取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共同制订案例相关的救护方案。然后利用各种仿真模拟设备,由学生开展相关的急诊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开展救护工作等,借助验证性学习方法对学生所提出的护理方案进行验证,总结护理方案的不足[8]。最后,通过标准化病人、教师以及同学,按照评分标准中的各项评分指标来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评价,涵盖病史采集、团队协作、护患沟通、体格检查等方面。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症状教学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大多数都会发生判断偏差等情况,使标准化病人的最佳抢救时机被延误,从而影响抢救效果,导致抢救失败。而借助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急救护理工作的紧迫性,树立起良好的急救理念,形成生命第一、时效为先的意识,了解护士这一神圣职业所肩负的重大职责,也增强学生的使命感。
(三)积极革新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在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教学中,应该转变以往单纯由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将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严密的逻辑增加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以真实案例、亲身体验、实际对比来说服学生,积极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大胆提问、敢于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寻找、思考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PBL教学法引入其中,有效连接和有机整合各章节学习内容,让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时不知不觉形成相应的批判性思维[9]。以“急诊护理评估”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教师选择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反贪局长陈海追捕罪犯时自身受伤的视频片段作为教学案例,鼓励学生自主对陈海病情状况做出评估,在找出患者存在心搏骤停、连枷胸等症状时,需要马上制订出开展心肺复苏的急救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连枷胸患者可以开展心肺复苏吗?”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找到问题的答案。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将早期所学知识对患者的心电图波形和正常心电图开展比对分析,让学生制订出立即为患者开展电除颤的急救方案,在此基础上导入电除颤相关教学内容。通过这些教学设计和新型教学方式,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转变成学生能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教学案例,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深刻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的力量,也进一步坚定学生“四个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