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合教学模式下食品机械课程的思政教学探索与设计
作者: 商龙臣 邓伶俐 程超 安建辉 张驰 周志
[摘 要] 混合教学作为提升学习深度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活动中日渐流行,课程思政建设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结合当前食品专业教学中课程思政改革存在的问题,简要梳理食品机械课程教学中可融入的思政元素。在此基础上,探讨食品机械课程思政教育的模式构建以及混合教学赋能课程思政的创新路径,以期为高校食品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食品机械课程;混合教学;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7-0037-04
传统教育体制能够适应于学科的专业化、社会生活和组织管理的科层化,主客体相分离是传统教育理念的最大特点,其目的是使主体理解并掌握客观知识,从而能够按照特定的标准培养劳动工作者,但传统教育模式并未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1]。因此,创新传统教育模式,转换教育思维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当前,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始另辟蹊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改革教育模式,混合教学(又称为融合教学)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2]。
混合教学克服了传统教育与在线教育的缺陷,是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3]。而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也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这一新的课程观与混合教学模式的碰撞使高校教学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食品机械是全国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而食品机械设备的现代化是食品工业现代化最重要的推动力。因此,要学好食品专业,做好食品行业,就必须学好食品机械这门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在食品加工中各种机械设备的结构、性能、工作原理以及参数选择等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4]。
特殊的教学背景要求任课教师能够用心梳理食品机械课程中的思政突破点,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并以此教育改革为契机,探究混合教学如何赋能高效课程思政的有效举措,这对高校实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至关重要。
一、创新传统教育模式背景下食品机械的课程教学
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助推下,各种网络教学平台日渐兴起,而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平台教学相结合,实现了二者的优势互补,备受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青睐[5]。然而,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往往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与培养则较为欠缺,出现“专业无思政、思政不专业”的课程建设困境[6]。因此,如何将专业教学建设与思政建设有机融合是当前理工科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
(一)食品机械课程的专业教学目标
食品机械是食品专业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专业教育课程之一。知识传授(目标1)、工程能力(目标2)、社会责任(目标3)和职业发展(目标4)是我院开设该课程的四个专业教学目标。其中,目标1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原理,识别、分析和解决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实际工程问题;目标2要求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及技术创新能力,能在食品工程或相关领域独立从事食品工厂设计、工艺流程设计及设备选型、产品开发等工作,对复杂工程问题能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目标3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具有可持续发展、团结协作和创新意识;目标4则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合作、沟通和协调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胜任生产技术管理、品质监控、产品研创和经营管理及市场开发等工作。
本课程向学生传授有关食品机械的结构性能、工作原理、应用特点等基本理论知识,为学生今后进行食品机械的科学使用、性能改进和创新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掌握工艺设备的一般设计方法,学会针对特定食品加工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具备一定的机械设备选型能力。此外,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授课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并通过课堂讨论、学术报告等方式使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动态,为学生今后胜任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工作打好基础。
(二)食品机械课程思政教育的模式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重点在“思政”,各类课程应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以协同增效[7]。因此,理工科专业思政教育如何引领并服务于课程思政建设和新工科建设是时代赋予的新课题,需要高校教师努力探索专业教学建设与思政建设的有机融合途径。
目前,我院该门课程主要是依据食品机械的单元操作功能来划分教学内容,如输送机械、剥壳去皮机械、分选分级机械、粉碎切分机械、分离浓缩机械、干燥机械、杀菌机械、速冻机械与包装机械。采用这种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划分,不仅有利于学生建立单元操作与机械结构的联系,而且能促使学生将各类机械设备与食品工程原理、机械基础、工程制图等选修课程知识点串联,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笔者根据食品机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特点,确定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1)民族自信,爱国情怀;(2)社会责任,职业道德;(3)辩证唯物,科学思维;(4)学术创新,追求真理。该课程的思政教育,要求教师积极挖掘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素材,在教学的同时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引导[8]。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积极发掘各章节蕴含的核心价值理念,构建食品机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模式,提升该课程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贯彻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将食品机械的专业教学目标与思政教育模式深入融合,潜移默化地将专业知识协同思政要素移植于学生脑海之中。图1展示了食品机械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构建路径。
二、思政理念融入食品机械课程的案例挖掘
食品机械教学内容的划分以食品机械的单元操作功能为依据,每一章都涉及食品机械的基本结构、传动方式和性能特点等内容。因此,通过课程中的众多案例,教师可以春风化雨地融入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落实到具体的专业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例如,通过讲授我国装备制造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发展现状,认识中国特色,理解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坚定信念,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决心和能力;通过真空冷却保鲜领军人物孙企达教授以及食品冷链物流建设践行者谢晶教授等典型人物案例的讲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制冷设备、加热设备以及干燥设备中的传质传热过程和基本物理学定律,引导学生用科学理论分析探究能量的传递与转换,让学生体验到“世事洞明皆学问”的真谛,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向学生介绍食品机械的发展动态,紧跟学术前沿,展望食品机械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文末表1列举了食品机械课程教学中可植入的思政元素,结合案例视频、MOOC、学习通等线上线下新型授课途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将各种思政要素内化于心,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认同。
三、混合教学模式下食品机械的课程思政建设
混合式教学是依赖于移动通信设备和网络学习环境而不断成长并完善的教学模式。经过国内外20余年的发展,该模式在高校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当前,国内的各类线上教学工具如学习通、智慧树、雨课堂等竞相进入师生视野。尽管线上教学不受制于时空限制并可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但该模式也存在难以回避的诸多弊端,如师生互动困难、监管学生不便、课程考核方式受限等。混合教学因兼具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优势而备受青睐,这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如何赋能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也成为众多高校教师关注的热点。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于课程[9]。因此,食品机械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也应落实在课程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采用互动教学手段,如利用翻转课堂开展专题讨论、利用多媒体展现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成就、利用自媒体公众号定期发布最新食品机械行业动态和相关国家政策等,在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激发其对我国食品产业的参与感和认同感。通过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根据专业课的内容和特点,细致挖掘食品机械的思政元素和德育内涵,将课程知识点与思政理念相结合,实现润物无声的立德树人目标[10]。
(一)混合教学赋能课程思政的创新路径
混合教学结合了传统教育与在线教育的优点混合,为课程思政在高校和专业的不同定位提供了弹性的配置空间。如图2所示,从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授课方式等方面入手,混合教学可多层次、多角度为食品机械课程思政赋能。
(二)多元化教学方法辅助课程思政教育
探索食品机械课程的思政元素,要求教师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层次、多方位的解读。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案例讲解和提问的方式,使学生在掌握专业课的同时强化思政教育理念,以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两者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11]。此外,教学方法也应与时俱进,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已难以兼顾新工科教育背景下的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目标。
因此,在开展线上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智慧教学工具,如学习通、MOOC、智慧树等,通过实际案例启发性分析、专题讲解、课堂讨论等方式,确保学生在课堂上互动参与,锻炼其自主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在追溯答案的过程中领会教学内容,掌握食品机械相关理论知识点,并在各个环节融入思政教育[12]。在线下教学过程中,通过视频教学、案例讲解、思维导图、科学家事迹等手段巧妙地引入思政元素,营造轻松的思政教学氛围。图3展示了食品机械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此外,笔者以课程第5章的“切分粉碎机械”为例,简要说明了混合教学模式下有机融合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如图4所示,课前利用学习通等智慧教学工具发布预习任务,结合图片、视频、PPT等形式总结和梳理课程的专业知识点。在学生基本掌握专业知识点的情况下,不断引导、启发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领悟如何学以致用,鼓励其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问题的核心并提出若干相应的解决措施。最终,融入专业思政元素,培养民族自豪感、职业使命感等,进而实现课程内容的升华。
四、结语
混合教学模式结合传统课堂教育与新兴在线教育的优势,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新工科建设对高校教育改革的要求。食品机械除了突出讲解食品工业中典型的机械与设备外,还详尽地介绍了近年来食品加工装备行业涌现出的新成果。该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因而可以多维度地融入思政元素。本文通过系统分析混合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探讨两者的创新融入方式,论证了专业教学目标与思政育人目标有机融合的可行性,有望为食品类专业思政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黄莎.高校课程教学实施参与式教学改革的意义[J].科学咨询,2020(1):126-127.
[2]郭文革,张梦哲,续芹,等.同时“在场”与在线“面对面”:对国外26篇在线同步视频教学研究的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21(2):10-13.
[3]李文洁.混合教学赋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22(5):131-138.
[4]谢中国,王芙蓉,贺江,等.基于“三课堂”协同的“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2022(3):80-83.
[5]李东霞,郑敏,高志国.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3):48-49.
[6]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60-64.
[7]李卫,申亚莉.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2020(41):70-71.
[8]石书臣.同向同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课程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5-20.
[9]方婷,梁鹏.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7):77-78.
[10]陈晨,张伟.立德树人导向下“食品质量管理与安全控制”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2(33):93-96.
[11]周丹丹,李婷婷,王佳宏,等.食品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设计:以《食品贮藏与保鲜》为例[J].食品工业,2022,43(4):289-293.
[12]邢力,常桂英.互联网+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9, 28(4):89-94,122.